《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评介

时间:2022-09-08 01:18:03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评介

【摘要】自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翻译学界的认可,许多以“翻译学”或“翻译论”命名的专著相继出版。本文首先概要介绍了《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书的主要内容,其次笔者总结了《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结构特色、理论特色和思想特色等特点。

【关键词】翻译学;理论;特点

一、引言

2001年4月,英国翻译理论家杰里米・芒迪编著的《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书。本文将重点阐述《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书的主要内容,并简述本书的结构特色,理论特色以及思想特色。

二、《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西方翻译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但杰里米・芒迪本书的重点在于20世纪后期的理论学派。

第一章开篇明意,指出“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翻译研究的主要概念和模式”。芒迪首先从翻译的概念这一基本的问题入手,根据罗曼・雅各布森对翻译类型的划分,明确了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指的是语际翻译;最后,本书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学的发展。

第二章芒迪在引言中明确指出:本章旨在探讨始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字对字”与“意对意”之间的争论。芒迪从西塞罗和圣・哲罗姆的对直译和意译问题的观点的开始,到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再到约翰・德莱顿、多雷与泰特勒早期为创建系统的理论而做的努力;本章最后讨论了施莱尔马赫的顺化和异化思想及其对后世学者的影响。

第三章主要从静态语言对比的角度探讨了翻译研究中的意义、对等和“等效”的概念与理论。主要阐释了尤金・奈达著名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科勒对纽马克理论的发展和延伸;最后,作者介绍了对等在70年代以后的发展。

第四章主要讨论了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即翻译转换。本章作者主要介绍了维奈和达贝尔内的七种翻译转换程式:借词、仿造词语、直译、词性转换、调节、等值、改编,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范・勒文-兹瓦特翻译转换的比较模式和描述模式,并对各种转换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第五章介绍了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本章主要讨论了卡塔琳娜・赖斯从交际层面对文本类型的分类;霍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维米尔的目的论。

第六章概述了70到90年代利用话语分析和语域分析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式。本章讨论了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以及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概念,贝克对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语用进行的研究,最后到90年代哈蒂姆和梅森的语境和语篇的意符层次,即社会和权利关系在翻译交际中的体现。

从第七章“系统论”开始,翻译研究逐渐转向了文化学派。本章开始介绍了伊塔玛・伊万-左哈尔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多元系统论;并探讨了翻译文学系统在译语文化的整个文学中的地位变化情况及成因;切斯特曼在图里翻译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套规范。本章最后作者介绍了操纵学派的兰伯特和范・戈普的描述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八章“文化研究的多样性”中翻译研究转向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分析即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本章从勒菲弗尔作为“重写”的翻译谈起,指出文学系统中,翻译的功用由三个主要因素决定,最后作者另辟一节讨论“翻译理论家们的意识形态”,客观公正的评论了翻译理论家们的意识形态对其理论的局限。

第九章“翻译异质性:翻译的隐(显)形”集中讨论了有关文化差异及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界面的研究,把意识形态及主导话语与翻译策略联系起来。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首先提出了译者的“隐形”的概念用来描述译者在当代英美文化中的状态和活动;其次,韦努蒂提出了两类翻译策。本章的最后还提到了文学译者和出版商的对翻译的影响。

第十章本章主要讨论乔治・斯坦纳的阐释步骤:起始阶段的信任、攻占、吸纳、补偿;庞的能量化语言观;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纯语言”观;以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运动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第十一章“跨学科的翻译学”重新回到本书第一章所讨论的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斯奈尔-霍恩比翻译研究的“综合法”为翻译学的跨学科道路奠定了基础;哈维利用语言实践中的“接触理论”和“礼貌理论”为跨学科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最后作者还展望了翻译学的未来,并探讨了包括网络在内的现代科技对翻译学发展的影响。

三、《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特点

(一)结构特色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每章按照编排模式分为四个部分:(1)“主要概念和主要文献”总结了本章中提及的主要术语和概念以;(2)“正文”分章节按流派讨论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3)“个案研究”主要是用于检验和评估本章阐释的理论;(4)“小结”概括全章的重点内容。

(二)理论特色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书十分注重各翻译流派和翻译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在梳理各翻译理论和流派时,注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散点式的罗列堆砌理论,这样便于初学者更好的抓住个流派和理论发展的脉络

(三)思想特色

本书作为翻译学的入门指导读物,编写过程中加入了“个案研究”、“补充读物”和“研讨要点”等部分,目的是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能帮助读者进一步思考各翻译理论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进一步发展该理论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四、结语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书虽未能逐一介绍译学的所有流派,但已经大致勾勒出西方翻译理论的概貌。作者将语言学流派、文学流派、文化流派的纷繁复杂的翻译理论分别做清晰的梳理,并客观公正地讨论了各种理论模式存在的优缺点。本书作为翻译学的入门教材,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编排详略得当,十分具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性。

参考文献:

[1]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凤德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刘芳,邢杰.新版《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评介[J].当代外语研究,2010(4):54-57

[3]马嘉.开启翻译学的大门―评Munday的《翻译学入门: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2003(5):64-66

上一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问题研究 下一篇:中国影视特效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