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国际化外部动因分析

时间:2022-09-08 12:42:06

中国企业国际化外部动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1-000-02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拓展国际市场,进行国际化经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动因符合企业国际化的一般规律,又有自己的独特性。本文旨在从外部环境方面分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动因,为中国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化方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国企业 国际化 国外产业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外部动因指的是外部因素对于企业进行国际化的推动,主要分为国内产业背景、国外产业背景、国家政策三个方面。内部动因指的是企业自身的不同寻求(如资源寻求、市场寻求)对企业进行国际化的推动。本文主要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外部动因进行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企业想要获得长足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国际市场。改革开放以来,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政策引领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只有把握好中国企业国际化动因,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国际化方式,更好地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理论支撑。

一、国内产业背景

国内产业背景主要有行业因素、产业因素和区位因素三个方面。行业因素指的是企业所在行业是否适合国际化;产业因素指的是国内市场中企业与竞争者的竞争现状;区位因素指的是中国企业实行国际化的本土依托。

(一)行业因素

行业因素主要体现的是企业所在行业是否适合国际化。有些行业比较适合国际化,比如:高新技术行业、电子通讯行业。在行业本身比较适合国际化的基础上,企业更容易萌生出国际化的动机。

“天生国际化”的企业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在产业早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内市场不足以满足其发展;另一方面,具有科技或者品牌等更容易帮助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核心竞争力。Zahra 等也认为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将其业务国际化的企业通常出现在高科技行业。

(二)产业因素

产业因素主要指的是国内市场企业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现状,如果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市场不能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企业有更大的可能性选择国外市场,进行国际化。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开发和竞争者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开辟国际市场,涌现出海尔集团、中兴通讯等一大批标杆企业。

(三)区位因素

然而,即使在同样的行业环境和产业环境下,有的企业能够获取其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国际化经营,而其它企业则不能。针对这一问题,学界提出了区位因素。有些国家中企业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这作为重要变量会影响国际化。

Dunning 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阐述,对外直接投资遵循 OLI(Ownership, Location, Internalization)模式,基本因素之一是区位因素,区位优势吸收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思想,是指某一地区所具备的各种有利于投资的条件,主要包括生产要素成本和质量,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政府政策,市场规模等。

想要深入探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动因、方式、优势,就不能脱离中国本身的环境而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依托于中国的特殊区位。在全球分工中,我国的显著优势有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劳动力两点。广阔的中国市场是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根基,中国企业依托中国市场而发展,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本土市场依然非常重要。充足的劳动力则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提供源源不断地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国外产业背景

国外产业背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国际市场形势和经营要素国际市场获取难易状况。具体

情况分析如下: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技术、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为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各种贸易体系、规则、制度日益完善也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有效支撑。

(二)国外市场竞争情况

如果国外市场竞争相对激烈,则企业会倾向于回避国际化进程,如果国外市场竞争不激烈,仍是“蓝海”,企业会有更大的可能选择国际化。

市场规模的大小受三个因素的影响:人口、购买欲望和购买力。购买力强劲的发达国家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共同形成了巨大的世界市场。庞大的国外市场对于企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吸引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般路径是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由近及远,由周边市场开拓逐渐拓展到距离较远的市场,先进入发展中国家,再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但中国企业也有“跳跃式”的国际化策略:根据跨国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动态变化,跳跃式选择进入的国际市场。

(三)生产经营要素国际市场获取难易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从国际市场获得各种生产经营要素的情况日益增多。学者何其三提出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外部因素对于跨国公司的影响,认为任何形式的投资都是由直接投资诱发因素和间接投资诱发因素组合而成,如果国外的投资诱发因素组合强于国内,企业就会选择国际化。

中国企业进行全球化布局往往是寻求全球范围内的区域优势最大化,将产业链碎片化布局来寻求每个国家的最优区位因素。举例而言,中国企业往往将管理中心布局在最熟悉、政策优势最明显的本国,将研发中心布局在发达国家来获取先进技术,将制造中心布局在东南亚来获取劳动力。

三、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层面的外部动因主要指的是我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一)国家制度层面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新创企业逆向进入发达国家的过程。在新创企业逆向型 FDI 进入发达国家的三维理论模型中,学者朱吉庆提到企业国际化动因不仅要考虑到行业和企业层面的影响,还应该考虑到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的国家、社会因素的影响。制度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推力与拉力上,推力方面,我国政府鼓励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对于企业的国际化给予制度优惠;拉力方面,发达国家往往给予新兴企业以融资优惠和政策倾斜。与此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制度条件下经营,中国企业能够了解不同的制度特征和文化特征,汲取不同体制下经营方式的长处。

(二)政府政策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措施:如出口退税、建立自由贸易区等。也公布了一系列具有重点发展国际化企业,在各大政策规划中,对诸多企业实行扶持政策。对于在国家实行对外投资过程中享有优惠的行业来说,政府政策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动力。

实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大力支持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企业走出去。这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绝佳的时机。“一带一路”的内在逻辑是:利用我国在常规制造与建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现阶段生产能力,实现贸易共通。在此环境下,“一带一路”带动的不仅仅是基建和能源、电力等领域的投资,也是全方位的对外投资。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在“一带一路”64 个沿线国家投资额已超过8900亿美元。

中国企业是否选择进行国际化,除了企业自身条件外,还要综合考虑国内产业因素、国外产业因素、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不同的企业往往会有实行国际化战略的不同动因,进而选择进入国际市场的不同方式。明确国际化的外部动因,有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进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朱吉庆.国际新创企业成长机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 卢峰.“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J].新金融,2015(07).

上一篇:医疗保险经办能力建设与机制创新 下一篇:在当前煤炭市场新的形势下做好矿区青年思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