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星的坏脾气和平凡事

时间:2022-09-08 12:27:28

大明星的坏脾气和平凡事

嘿嘿,你或许想不到吧!“杀手”濮存昕骑自行车上班,倪萍大姐让人觉得土气,看似蔫蔫的赵本山也会霸气十足……没错。一位年轻女记者用她真诚、生动的文字,讲述了大明星的另一面。

骑自行车上班的濮存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原来的“小濮”之所以能够成为风靡全国的“杀手”,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流行儒雅型男人的原因。虽然一直都说“时势造英雄”,事实上英雄早就存在,只是有的人正逢其时,有的人生不逢时罢了。

“小濮”开始大红大紫的时候是90年代中期,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作为北京人艺的演员,一个有深厚生活基础的人,在他身上我曾经看到过质朴和亲切。

1997年10月的一天,深秋的北京天气很好,我和另外一位同行到北京人艺采访濮存昕。我们提前到了五分钟,“人艺”门口静悄悄的。传达室的大爷听说我们采访濮存昕,很随意地说他一会就到,因为在那段时间,每天这时候濮存昕都会来剧院排练。

我们在大门口等了一会,就见到不远处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骑着自行车过来了。经过门房时,他还有礼貌地和里面的人打招呼。“濮存昕来了!”一起来的同行对我小声说,然后迎了上去。

“小濮”笑呵呵地推着自行车和我们来到了剧院的主楼,然后锁好车,把我们领进排练厅边休息室。路上遇到几个年轻演职员,大家会微笑着招呼一声,他们亲热地叫濮存昕“濮哥”。北京人艺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整个建筑内外已经很陈旧了,但是打扫得干干净净。

濮存昕给我的感觉非常谦逊。那一年他42岁,记得当时他穿了一件灰色休闲外套,普通的牛仔裤和运动鞋,走起路来体态轻盈、朝气蓬勃的,身型完全是个小伙子的样子。

他说自己一直坚持每天跑步,并且经常骑自行车上下班。“我家就在灯市东口的‘海政’大院里,骑自行车最方便了,一拐弯就到,还锻炼了身体。”他气定神闲地说。

那次和“小濮”的谈话主要围绕他当时的演艺生活,大约聊了一个小时左右,他就该去排练了。告别之前听说我是中戏的,他不无感慨地说:“很遗憾我的文化不够,其实我曾经是很想读‘中戏’的。”之后笑着给我签了名,他的字很不错。

时间飞逝。2002年8月,北京人艺推出了许多经典剧目的演出。我和朋友观看了两场,里面都有濮存昕出演的角色。

距离上次采访,已经5年时间过去了,濮存昕已经当上了北京人艺的副院长,戏还是不错,表演风格也没变,但是观众对他的演出反应得并不热烈。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散戏之后,很多观众在剧场外面不舍得走,大概想等着看演员。过了十来分钟,几辆颜色不一、品牌各异的轿车从北京人艺主楼后面的停车场陆续开出。有人认出了这些车,说:“冯远征开的是POLO,濮存昕开的是本田。”

很快,一辆黑色的本田车从我们身边开过去,驾驶座的车窗玻璃下了一半,隐约看到开车的人似乎是濮存昕。“濮存昕,濮存昕!”这时有人叫他的名字,我想他一定听得见,但是车子却丝毫没有停的意思,很快就闪着尾灯消失在夜色里。

从1997年到2002年,除了名气越来越响、广告越接越多之外,濮存昕在把原来的自行车换成了汽车的时候,似乎还有一些东西在发生变化。

“土气”的倪萍大姐

1999年深秋,倪萍刚刚做母亲没多久。因为接连结婚、生子,当时她有一段时间没有露面,媒体对她很关注。

记得采访那天天气阴沉,我和同事到中央电视台正门接她,然后去王府井的一个摄影棚里化妆拍照。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倪萍,她的个子的确很高,身材似乎还没有完全恢复,有一点微胖,言谈之间一笑,眼角会现出几条细细的皱纹。

即使坐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第一把交椅,倪萍给人的感觉还是有一点乡土气,这是很多人的看法,但是见到她本人之后我倒并不觉得。

那天她穿了一件Burberry的格子里长大衣,头发用发夹卡在脑后,脚下一双深咖啡色麂皮休闲鞋,看上去不错,而且她对人的态度很和蔼,丝毫不张扬。那一年的倪萍已经接近40岁了,我想,这个年纪的女人应该会有一些特别的故事。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过很多类型的主持人。普遍看来,港台地区的节目主持人比较活跃随意、轻松调侃,内地的主持人稳重质朴一些,强调平实大气。而倪萍自从出道给人的感觉就很家常、很实在、很“内地”,这一点也就是她的个人特色。

她是学表演出身的,1990年第一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的时候,表演的是一个叫“天气预报”的方言小品。倪萍本来就是青岛人,她那一口土得掉渣的胶东话把人逗得不行。这第一次露面,她就已经把自己归到下里巴人的堆儿里去了,而不是高雅时髦的新派可人儿。从那以后老百姓看着她格外亲,把她当成自己家闺女似的,《综艺大观》的收视率也稳步攀升。

倪萍的事业开始之前曾经离过一次婚,而且当她蜚声全国之后,也曾经和大导演陈凯歌谈过一次恋爱。做记者以后,我曾经听同行说起过他们一些花边,名人之间的故事嘛,有时候的确是供平常人来消遣的。

据说倪萍曾经对这段感情非常认真,也很想尽快结婚,尤其是在陈凯歌父亲去世的时候,她就像儿媳一样尽心竭力跑前跑后地张罗。恋爱似乎前后谈了有四五年,而到最后,陈凯歌娶了陈红做老婆。

感情的事,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作为一个冷眼旁观的不知情者,我除了觉得奇怪之外,对此没有任何评价。记得当时看到过一本杂志,上面提到,“干妈”赵丽蓉曾经为此事语重心长地劝过倪萍,说:大家本来不是一路人,不必追着赶着生往一块凑,即便有多么不甘心也只能如此。

中国人喜欢把不如意或意料之外发生的事情归结为命运,倪萍的这次经历当然也算是。在40岁之前她把自己嫁给了摄影家王文澜,随后生了儿子,日子过得安稳踏实。

1999年那次见面的时候,我问过倪萍:你最关心也最珍惜的人是谁?她想都没想,说:“我的家人,我的儿子。”记得当时她站在我旁边,脸上还带着妆,摄影助理正拿着反光板在打光。这时候,倪萍脸上的神情就像是一个最普通的住家女人,一个最平常的母亲。

“男妇女主任”赵本山的霸气

赵本山算是中国内地文艺界的一个传奇人物,出身微寒,没念过几天书,也从来没有系统地学过什么表演。他的启蒙老师是会算命的瞎子二叔,所谓的表演观摩课就是东北农村的二人转和大秧歌。可他的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差不多是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地方戏中的各种表演技巧,并且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东北走红。

1990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成就了赵本山,他开始扬名国内了。其实不得不承认,一个演员成名的因素有很多。赵本山并不是一个形象好、演技出类拔萃的演员,但是却讨观众喜欢,“有人缘”。在他大红大紫之后,很多文艺圈的资深人士都想不通―――凭什么是他呢?他只会演小品而已,而且形体和台词都不过关啊。

但是很快,大家看到了一大批像赵本山一样的“丑星”,他们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在央视的节目里,并且都迅速地“火”了―――时代不同了,这是一个需要快乐和笑料的年代,四平八稳的表演方式不再吃香了。

赵本山的表演很适合北方人的审美口味,尤其强调东北特色,土得掉渣,但是幽默辛辣,给人感觉很实在。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这话在赵本山身上适用。但是自从他一出道就始终在做插科打诨的事,即使被人说成“东北小品王”,但是小品毕竟只是小品。他也演过几部电视剧,可是谁知道他演的电影会是什么样呢。

1998年冬天推出的《男妇女主任》是赵本山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当然是一部农村戏,据说他个人投资了400万。这部影片的导演跟我姐夫很熟,所以姐夫让我帮忙电影在北京地区的宣传。

开始之前,我看了一遍样片,同时听导演聊了整部影片拍摄的过程和一些花絮。当时赵本山在外地演出,我没有听到他的个人意见,于是就渐渐有了担心―――即使宣传到位,这部电影会在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良好票房吗?

当然,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我并没有多说什么。既然这是赵本山的“秀”,经历了很多辛苦才拍成,何况我还要帮我姐夫朋友的忙,那就尽全力吧。一通折腾下来,已经是1999年年初了,在春节到来之前,眼看着各个媒体的宣传都纷纷出笼,但是原来定位为“贺岁剧”的这部《男妇女主任》由新年拖到了春节前还没公映,我不知道赵本山在想什么。

当然,这些已经和我没什么关系了。当时赵本山进入春节晚会剧组开始了排练。后来,据说这部电影改为在全国农村放映―――这样做应该算是比较明智的。

聪明的赵本山当然知道他的市场在哪里,也应该知道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所以后来他又转向开始拍摄电视剧,并且试着做导演。2002年,那部名叫《刘老根》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中央一套播出时,收视率还很高。

我和赵本山接触过几次,觉得他除了聪明之外还有一点霸气。自从成名之后,他谢绝了北京好几家著名文艺团体的邀情,留在辽宁发展。在东北他的名望很高,并且名利双收―――也许这就是这种“霸气”产生的原因。当然,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自信。

2003年9月,自信的赵本山把东北二人转带到了大上海。在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里,从此有了一个“刘老根大舞台”。据说,在开始演出的第一天,几个主要演员包了专机到上海参加彩排。

都说“丑人多作怪”,赵本山并不算丑,却经常会凭借自己的本事做出点事来“吓你一跳”―――千万不要低估了他。

王志文的傲慢与偏见

作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台词课教师,王志文住在中戏宿舍楼的四层。但是在我入学以后却并没有见过几次,因为当时他已经开始红遍全国,从而忙于常年的拍戏和演出了。

我的同班同学金子是王志文的追星族,和他一样也是上海人。金子和我住同一个宿舍,入学的第一天她就兴冲冲地跑上四楼,找到王志文的宿舍,但是很快又下来了。“屋子里没有人,锁头上落了一层灰。”回到宿舍之后她闷闷不乐地说。

可是即使见不到他的人,我们却能感受到他的存在。大约是在1996年年底的一天中午,学校大门口出现了一个带着男孩的青年妇女。她和传达室的人说找王志文,被告知“不在”后,她坐在校门口哭了起来,并且跟路过的人说自己是王志文的妻子,现在领着孩子来找他,没想到他却不露面。

据说当时门口聚集了好多人,学生、老师、过路人都有,大家心理和表情各异。金子听到消息也赶了过去,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她回来了,说:“那个女人长得还不错,而且小孩子瘦瘦弱弱、单眼皮,有点像王志文呢。”

当时大家都在低头忙各自的事情,拿这当个笑话来听。我觉得好奇,马上跑出去想看看,但是这一对母子已经不见了,校门口风平浪静,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在演艺圈里,王志文是以傲气出名的,因为这个经常会招惹一些是非。有人把他的脾气归结为“才高气傲”,也许是吧,据说在他还没出名之前,在学校里的朋友也不是很多,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那么这样看来,他所谓的傲气就是性格使然了。

好像在1997年夏天,王志文终于回到学校了,和他的经纪人一起来的,他回来搬家。自从他的身影进入宿舍楼,我们就开始到处找金子,想让她尽快见到自己的偶像。在王志文的车子最后开出校园的同时,金子也满面笑容地回来了。原来,她刚才一直在四楼,据说他们聊得蛮不错,而且金子还得到了他的电话号码。

这样看来王志文并不傲慢啊,当时我想。

1997年11月,我在北京东直门一家酒店见到了王志文。让我觉得不大舒服的是,在见面握手的时候他甚至都没有正眼看我,只是敷衍了事地打了个招呼。当时我做记者一年半,已经见识过了很多演艺界人士的真实嘴脸,所以并没有在意,只想好好完成工作。

那时候王志文已经沉寂了一段时间,好久没演戏了。言谈之中他似乎流露出了一些疲倦,说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都在想办法突破以往的形象,同时对社会上流传他沉溺于的言论进行了轻蔑的驳斥。

我记得他当时靠墙坐着,眼神带点虚无地看着窗外。当时大约是下午三四点钟,一道深秋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进来,王志文显得有些慵懒,他的神情中的确透出了一种满不在乎的傲慢。

采访结束之后,他大笔一挥,在我的本子上签下了大名,点头道谢后匆匆离去。我们从此又成为两个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了。

“风波”后的刘嘉玲

有一段时间,我忙着写一本书,每天都在家里对着电脑和自己较劲,完全没有时间做其他事。

后来,我应朋友之约决定还是重操旧业,“客串”一次“娱记”,采访刘嘉玲。

我们到达的时候,刘嘉玲还在拍照。中间我去了一趟化妆间,刚在门口晃了一下,就觉得里面有一道目光扫了过来,冷艳不可方物―――那是坐在化妆镜前补妆的刘嘉玲。

见有更多的人来,她的话明显地少了,只在镜头前冷冷地摆姿势。但是没过多久,助理就开始把她逗笑了,随后,趁着摄影师换胶片的空档坐到沙发上和大家交谈。

为了引出话题,我对刘嘉玲说自己刚刚看了那部《无间道II》,“我最欣赏你在里面打陈冠希耳光的一段。”

“是吗?是不是觉得我有暴力倾向?”她笑着说。

刘嘉玲应该算是一个开朗的人,喜欢交朋友、爱喝酒,据说酒量还不错。只是一年多以前的“风波”让她变得沉默了。

每个人都知道2002年底发生在香港的那个娱乐事件。一家有影响的周刊在封面位置刊出一张陈年照片,尽管照片经过了处理,但很多人还是可以认出,那个人是刘嘉玲,照片是十几年前她得罪“道中人”被绑架之后拍的。作为香港开埠以来娱乐圈发生的最轰动事件,它曾经引发了群情激动的大游行和声讨活动。而正是因为有同行的支持和劝慰,当时的刘嘉玲决定勇敢面对,她最终站出来对大家说:“……我选择坚强。”

如果没有当初那个勇敢的决定,现在刘嘉玲就不会风采依旧地站在这里了。

“你觉得自己现在最不能缺少的东西是什么?”我问她。

“我的朋友。我很庆幸有几个可以倾吐心事的好朋友,如果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我都可以对她们说,说过了之后,我就会觉得很开心也很满足。”她笑着指了指身边一个穿黑色裙装的女人,说:“她就是我的好朋友之一……每个人都需要朋友,不是吗?”

那么,她的男朋友呢?

“梁朝伟……”她仰着头笑了,“他是我最亲密也是最了解我的一个朋友。”

即使快40岁,刘嘉玲的身材和皮肤还是保持得很好。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担任了好几家护肤和服装品牌的形象代言人。因为同时忙于电影和所代言产品的宣传,她说已经连续两个月没睡过一次好觉。

刘嘉玲笑笑说:“既然出来工作,辛苦一点是难免的。我看到现在很多年纪轻轻的男孩子女孩子动不动就说太辛苦了,累死了,不做了……那么年轻怕什么呢?”

“如果让你告诉其他女人一句话,你会说什么?”我问。

“女人要先学会独立,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也才会快乐。”她想了想之后说。

“在香港,如果有空,我就会到山上跑步。跑到山顶的时候,那里会有很多人,男女老幼,大人在做运动、小孩子在做游戏,每次看到他们自得其乐的样子,我会觉得生活真的很美好。”比较刚一进门时我看到的冷艳,风格鲜明的刘嘉玲让我看到了她此时眼神里流露出的欣慰和满足。

在经历过人生中的痛苦和不快之后,安宁和快乐才能显得弥足珍贵。

我喜欢这一刻的刘嘉玲。

(选自《我动了娱乐圈》,21世纪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 定价:20.00元)

上一篇:雅典,奥运梦开始的地方 下一篇:悔痛难当啊,买来“亲生女”铸下一生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