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之春范文

时间:2023-11-02 15:21:25

大明湖之春篇1

禁烟湖上薄游,施中山赋词甚佳,余因次其韵。盖平时游舫,至午后则尽入里湖,抵暮始出断桥,小驻而归,非习于游者不知也。故中山亟击节余“闲却半湖春*”之句,谓能道人之所未云。

禁苑东风外,飏暖丝晴絮,春思如织。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漠漠香尘隔。沸十里,乱弦丛笛。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

柳陌。新烟凝碧。映帘底宫眉,堤上游勒。轻瞑笼寒,怕梨云梦冷,杏香愁幂。歌管酬寒食。奈蝶怨,良宵岑寂。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

【注释】

①曲游春:施岳创调

②禁苑:皇宫园林,南宋定都杭州,因此称西湖一带为禁苑

③西泠:西湖桥名,在孤山西侧

④帘底宫眉:楼中丽人

⑤堤上游勒:堤上乘马游人

【翻译】

寒食节在西湖上泛舟游玩,施中山写下一首妙词 。于是我和了一首。平时的游船,到午后便全进入里湖。黄昏时才缓缓划出断桥,稍微停一会就各自返回。不是熟习游湖的人不知道这种情形。所以施中山屡次击节盛赞我“闲却半湖春*”的词句,说是能道出他人所未说到的景色。

皇宫外的西湖上春风分外和煦,暖日下飘扬着柳树的飞絮,春光引得人春思无限。偏偏可恼那些莺莺燕燕的那些温情暖语,都在那些翠叶林间或红花丛底,更能撩拨起游春的情绪。少男少女往来如云,烟尘漠漠香雾迷离。欢快的旋乐此伏彼起。到处是欢歌笑语,沸沸扬扬飘荡在附近数里,再看那一艘艘画舫,全都驶过了西泠桥底。外湖的湖面冷清静寂,半湖的美景被白白闲置废弃。

垂柳的湖堤,刚刚漫起烟雾围着树荫凝成翠碧。映衬出帷帘下俏丽佳人的秀眉,还有湖堤上英俊男子勒马游戏。淡淡的黄昏笼罩着早春时节的微微寒意。梨花仿佛怕夜晚的凄冷,红杏也好象在忧愁被暮色遮蔽,歌声管乐在入夜后响起,清遣着一年一度的寒食节,怎奈蝴蝶儿埋怨,如此良宵太静寂。清澈的月光照得湖面波光涟漪,满湖的碎月花影荡漾迷离,这样的美景又怎能舍弃,我留连陶醉久久不愿离去。

【赏析】

这首词描写寒食节前后西湖游春的盛况。极写当年西湖游览的赏心乐事。起笔由宫苑春光引出“春思”,接下来写湖波花丛撩拔人的赏春之情。又以纪实之笔,描写出西湖春游的热闹景象。下阕写堤上游人,鞍上公子,宝车佳人,更将西湖夜景和盘托出。但春*是观赏不尽的,月影入湖,浆动水溅,游兴不衰,引出末句“怎生去得”,呼应开头“春思”,心中无限惆怅,对西湖春*的钟情表露无遗。全词意象清丽,用语凝炼,为游记词中精品。

词首三句,“禁苑东风外”是说春风由宫苑吹到西湖:“忾暖丝晴絮”,柳絮如游丝般飘扬,起让人感到一丝暖意——丝和思,絮和绪,是谐音双关语,即惹起人们春日的思绪,同时丝和絮又是可以纺织之物,因而说“春思如织”用法巧妙令人击节。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西湖(此是许州西湖)春*归,春水绿于染。……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意思与之相同。“织”千丝万绪交织一起,难以名状。“燕约莺期,恼芳情、偏在翠深红隙”,“恼”,撩拨之义,承接春思一句。看树底花间,莺燕婉转,撩起自己对春之爱怜,这正是词人的游春之愿。以上几句融情于景,几写尽清明时节西湖春*。下面转入写游人特别是游船。

“漠漠香尘隔”,是写红尘带着香气笼罩着西湖。韦庄《河传》:“香尘隐映,遥望翠槛红楼。”张先《谢池春慢》:“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二诗词可作参证。诗词中惯以香尘指代士女出游景象。“隔”,言香尘之盛,几以隔障。“沸十里乱弦丝笛”,“歌欢箫鼓之声,振动远近”,却是入耳如沸。两句反映出南宋都城节日的欢庆热闹的场面。在极热极闹之时,词人却笔锋突转,写出“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的极冷极清之句。依《武林旧事》所述,此时日已至午。以上之热闹,是午前情事。至午后画船尽入里西湖,外西湖“几无一舸”。“闲却半湖春*”,是词人极得意之句。此句是“纪实”,词人自己的审美情趣也尽在其中表露。此“半湖春*”之“闲却”,不是为游春的如云士女而惜,却是为自己的得以从容赏析湖边春*而庆幸,包含词人真正的爱惜春天之情。

随后转笔写湖堤上情景。上结既已说了画船尽入里湖,湖面闲却,湖堤上游上便突现出来,写他们,既是时游湖场面的补写,又是对湖上画船的衬笔。堤上杨柳成阴,烟霭笼罩,一片新碧。游赏的士女们香车宝马,极尽情致,柳如烟车帘里的女子宫眉和马背上的少年身影,时隐时现,景色朦胧而清晰,画图别致。接下突然转写日暮:“轻暝笼寒,怕梨云冷,杏香愁幂。”游人渐散,暮烟生于湖上,西湖寂寞,春亦寂寞,只恐梨花之美如梦一般消逝,杏花之香被将射之愁所笼罩。《高斋诗话》认为梨花云一语出于王昌龄“梦中唤作梨花云”诗句,词人多用梨云代表梨花,梨云梦,指梨花或人的香美的梦。苏轼《西江月》:“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刘学箕《贺亲郎》:“回首春空梨花梦”,也是指梨花由盛由衰,“梨云梦冷”可兹参证。周密另有《浣溪沙》词云“梨云如雪冷清明”,也反映这种季节景色。这几句写春残的用语冷峭动人。

“歌管酬寒食”一句总结全天的赏游活动。寒食、清明时节连近,游事亦相接,界限不必截然分开。节日在歌管声中渐渐消逝,无限追之情“奈蝶怨良宵岑寂”来表现。此处是借蝶怨写人所感到的热闹后的凄清,飞绕花丛,翩翩而舞的蝴蝶也怨这样好的夜晚却太寂寞了。这里拓开一笔,似乎减轻了游人散后句人心情的寂聊无奈。最后用清雅飘逸的笔写他对人静后西湖夜色的留恋,说:“正满湖碎月摇花,怎生去得!”满湖风动涟漪,碎月层叠,似花簇摇风,——怎能在这西湖最美的时刻离去呢?词人的审美情趣是深爱宁静的西湖春*的,并不喜欢游人的喧器热闹,而且珍惜将要过去的春天。这两句正和上片“看画船尽入西泠,闲却半湖春*”遥相照应。

周密写西湖之春,实在处、热闹处尽显美丽,而写虚静空灵处更称美绝。闲却的半湖春*和“碎月摇花”的宁静夜景更使人神往。也只有日暮游人散尽,才使词人得以体会到“轻暝笼寒,梨云梦冷,杏香愁幂”境界。极热闹与极清冷,相反相成,两相衬映,是这首词的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欧阳修《采桑子》写颍州西湖暮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春空写得比较明显,这首词却含蓄隽永,显示出南北宋词的不同之处。

周密用字甚精,“忾暖丝晴絮”、“乱弦丛笛”、“轻暝笼寒”、“碎月摇花”,写景色细致入微,也反映了词人心理上的不同感受。但由于是和韵的关系,所以“翠深红隙”、“杏香愁幂”,用字虽新奇,却稍显凑合趋就。

大明湖之春篇2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到来之际,分藏两岸的《富春山居图》首次合璧,既蕴含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情愫,也在新的时代里被解读出新的意味来。

在位于杭州市中心西湖文化广场E区的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楼书画展厅,一幅长卷平铺舒展在大型展柜中。这就是《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是镇馆之宝。

安放《富春山居图》的展柜是从德国进口的,24小时恒温恒湿,连展厅的灯光都选用了光线柔和的冷光源LED灯。

在《剩山图》上,有著名书法家沈尹默楷书题写的引首,从中可以窥见这幅画作的离奇身世:“元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卷真迹火烬余残本。”引首后另有加注:“此为荆溪吴氏云起楼所藏之本也,前幅尚有数尺已罹劫灰,其后幅久归清内府。”

注中所说“荆溪吴氏”,指的是明末清初大收藏家吴洪裕。“云起楼”乃吴家藏书楼。藏品之中,《富春山居图》是吴洪裕至爱,为此,他还专门盖了一栋“富春轩”作珍赏之所。

吴洪裕对《富春山居图》的喜爱到了偏执狂热的程度,可就是他的这份畸形的爱,险些让《富春山居图》沦为陪葬品。这也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富春山居图》险遭“火殉”的故事。

当时的著名画家恽寿平在其《南田画跋》中这样记录:“吴问卿(吴洪裕字)生平所爱玩者有二卷,一为智永《千文》真迹,一为《富春图》,将以为殉。弥留,为文祭二卷。先一日焚《千文》真迹,自临以视其烬。诘朝焚《富春图》,祭酒,面付火,火炽辄还卧内……”

吴洪裕就此安心闭眼,撒手人寰。而就在他转身离开的瞬间,“其从子(侄子)吴静庵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

然而,由于火势太猛,经吴静庵抢救出来的画卷,已断裂去前面五尺许。中间烧出数个连珠洞,并断成一大一小两段。被烧毁的五尺,画的是城楼隐约,平沙无垠,为富春江口出钱塘的景色;五尺之后,才是峰峦云树,坡石起伏,恽寿平称它“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十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吴静庵救出此卷后不久,经由当时极富鉴别能力和修复能力的古董商人吴其贞之手,将烧焦的部分细心揭下,发现还有尺许画卷完好,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这尺许完好画卷,为吴其贞所得。另外一段长余6米,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重新修复装裱,仍是一幅恢弘长卷,归吴静庵收藏。

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分为两段,身首异处。

前段尺许画卷,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因是火焰焚毁的画卷所剩,所以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而且,为了掩盖火烧痕迹,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的题跋被切割下来,挪至画首。跋中写明《富春山居图》是为“无用师”所画,所以此段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

流落到吴其贞手中的《剩山图》,自然免不了被高价转卖的流离命运。1669年,《剩山图》被清初大收藏家王廷宾重金购得,辑入《三朝宝绘册》。此后辗转于各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

《剩山图》再次面世,已是两百多年后的1938年。

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的汪济英告诉笔者,那时候的《剩山图》只是一张古旧的画作,上面无题、无款、无识,很难鉴定。“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它被送到当时书画鉴定的大行家吴湖帆眼前。”

作为画家,吴湖帆早年与溥儒并称为“南吴北溥”,后与吴子深、吴待秋、冯超然在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作为鉴定家,他与收藏大家钱镜塘同称“鉴定双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吴湖帆有鉴定“一只眼”的外号,意即“触目立判真伪”,足见他在鉴定界的权威性。

1938年秋,吴湖帆卧病于上海家中。一天,上海古董名店汲古阁的老板曹友卿前来看望他。吴湖帆既是曹的“大客户”,也是他的“顾问”,两人交往日久。曹友卿此行随身带了一幅刚刚买到的残卷,请吴湖帆“掌眼”。

展卷之下,只见画面雄放秀逸,山峦苍茫,神韵非凡。吴湖帆捧画赏识良久,从画风、笔意、火烧痕迹等处反复研究,断定这就是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前一部分《剩山图》,当即向曹友卿提出购买。

曹友卿也是行家,一听吴湖帆要买,自然知道这幅画是至宝,不肯转手了。几番交涉,吴湖帆拿出家中珍藏的青铜重器周敦(敦,古代食器),这才换来了《剩山图》。

据曹友卿所说,这幅残卷是从一个画册中拆页所得。这本画册,即为王廷宾所辑《三朝宝绘册》,当时流落到江阴一户姓陈的人家。这家人却不识“金镶玉”,将画册拆页零售。

吴湖帆和曹友卿找到这家人,居然从其家中找到了被当作废纸的王廷宾题跋,文中详述了《剩山图》的由来和流转过程。

这篇文章虽然很有史料价值,不过单凭王廷宾为自己藏画所作的题跋,亦不能断定这幅《剩山图》就是当年“火殉”幸存的那尺许残卷。

最终让吴湖帆确认手中残卷就是《剩山图》无疑的,是《富春山居图》的另外一部分――藏于故宫的《无用师卷》。

书法家沈尹默在其为《剩山图》题眉时注曰:“其后幅(《富春山居图》后半段《无用师卷》)久归清内府,晨岁余与湖帆共预故宫博物馆审查书画之役得寓目焉。”

《剩山图》摆到了吴湖帆面前时,他之所以能一眼将其认出,与他亲眼观赏过同属一卷的《无用师卷》真迹应该大有关系。

此后确认《剩山图》,吴湖帆又找到了这两幅残卷的“血脉联系”。

在吴湖帆装裱的《富春一角》卷上,有一张《富春山居图》前后段画卷连接照片的影印。这幅照片,就是吴湖帆为鉴定《剩山图》所摄。在分别了两百多年后,《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短暂重逢。

《富春山居图》是用六张宣纸连接而作的长卷,每个连接处都有骑缝印章。《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连接处的上端,就盖着一枚吴之矩的白文方印。这枚印章加盖时,《富春山居图》尚是一幅完整长卷。

虽然《剩山图》经过不同藏家装裱,经过截边,比《无用师卷》窄了1.8厘米,但两段画卷合在一起时,这枚印章仍严丝合缝。

那场“火殉”之灾,在《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留下了共同的伤疤。吴湖帆在照片上勾勒出五处火痕。从《无用师卷》向右至《剩山图》,五处火痕几乎等距离分布,而且越往右火痕越大。

中间的一处火痕,恰好就在骑缝章之下,两段画作各半。吴湖帆在旁加注:“下方石坡、小树、沙脚,除火痕空处各经补笔外,余皆一气连属。”

实际上,吴湖帆能够通过《无用师卷》影印本的对比确认《剩山图》,多少也有一些幸运的成分。因为那时候,《无用师卷》被确认为《富春山居图》真迹也不过四五年光景。

清乾隆十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加盖玉玺,赋诗题词。没想到,第二年,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又被进贡到了御案上!

后一幅才是黄公望真迹,即《富春山居图》后大半段《无用师卷》。自遭遇“火殉”之灾被分为两段后,《无用师卷》先后经历了张范我、季寓庸、王鸿绪等几位收藏家,乾隆年间辗转入宫。

而此前,乾隆已经得到的那一卷《富春山居图》,实际是明末文人的临摹之作。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的题款。因为伪作题款中说是为“子明隐君”所画,所以,这幅画又被后人称之为《子明卷》。

事实上,《子明卷》的仿制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是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显然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但乾隆皇帝还是在这个并不高明的伪作上“走眼”了。

《子明卷》和《无用师卷》究竟孰真孰假?最终,在翰林院掌院学士梁诗正、礼部侍郎沈德潜等几位大臣的附和下,乾隆认定《子明卷》为真迹。不过,他同时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决定:花了“二千金”把《无用师卷》留在了宫中,列入“石渠宝笈次等”。

此后,梁诗正受命在《无用师卷》上题跋,解释了花大价钱买“赝品”的初衷:“……此卷笔力弱,其为膺鼎无疑,惟画格秀润可喜,亦如双钩,下真迹一等,不妨并存,因并所售以二千金留之,俟续入《石渠宝笈》,因为辨说,识诸旧卷……”

乾隆皇帝颇有风雅兴致,一大爱好就是把玩皇宫收藏的历代名画,之后在上面留下题画诗。而《无用师卷》画上,除了这段“御识”,再没有留下任何“乾隆御笔”。

再看《子明卷》,因为深受乾隆喜爱,每观赏一次就题诗一首,先后题了48年、50多处,把画卷上的留白处统统变成了密密麻麻的黑字。就是这样还意犹未尽,最后实在没有地方题字了,乾隆在前隔水题了一句“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

《富春山居图》真迹,却以赝品之名得以保全“清白身”,可谓离奇大幸。

就这样,这幅真迹不受打扰地在清宫里静静地躺了近200年。

1935年,故宫藏品赴伦敦参加国际展览,吴湖帆任审查委员并负责整理展品,有机会初见《无用师卷》真容。

最先看出两画真伪的,是吴湖帆的弟子徐邦达。徐邦达曾是故宫研究室研究员,中央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有“国眼”之称。

1933年,故宫文物停放上海期间,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上明显的火烧和修补痕迹、《子明卷》不合规制的题款位置,引起了他的注意。经仔细考证,徐邦达了清宫对两幅《富春山居图》的真伪判断。《无用师卷》终于“验明正身”。

至吴湖帆得到《剩山图》时,《无用师卷》已是举世公认的真迹。《富春山居图》首尾两段得以互为印证。

此后的十余年中,《无用师卷》与近百万件故宫文物一起,历尽艰辛坎坷,行程数万公里,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文物万里大迁徙,辗转运抵四川、贵州等地安放。抗战胜利后,先是集中到重庆,随即运往南京,1948年底,在跨海大迁徙中,被运至台湾。

《剩山图》居于上海吴湖帆“梅景书屋”中十余年,直至1957年。这一年,吴湖帆将他装裱珍藏的《富春一角》长卷出售给了浙江省革命文物管理委员会。

吴湖帆何以舍得转让这幅“梅景书屋所藏第一名迹”?据浙江省博物馆党史部主任蔡琴介绍,当时在浙江省文管会供职的沙孟海获知《剩山图》藏于“梅景书屋”,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他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吴湖帆看到当时政府相当重视书画文物,爱护不遗余力,深为感佩,终于同意割爱。

由于当年经手《剩山图》转让的几位当事人皆已作古,这一段文博界传奇的诸多细节已经无法重现。但是,蔡琴主任的叙述或可弥补一些片段。

文管会之所以能够成功收购《剩山图》,与其人员构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管会主任邵裴子,是中国最早一代留美学生,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曾任浙江大学第二任校长,在江浙文化界声望极高。

沙孟海先生是当代中国书法巨擘,当时任浙江省文管会常委、调查组组长。他与吴湖帆交情较深,收购《剩山图》就由他具体操办。

最后,经沙文汉省长拍板,花了5000元购来了“镇馆之宝”。

大明湖之春篇3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品味·解读

走近西湖,撑一把油纸伞任一袭烟雨与你交谈,这是每一个诗人神往的境界;西湖给杭州冠以“天堂”的名号,当是莺歌燕舞,桃红柳绿,湖光山色,欢声笑语。大多数国人对于西湖的映像是从唐诗宋词中捕捉到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西湖的夏日风光不与四时同;欧阳修泛舟西湖,“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白居易“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西湖更是他的流连之处。且看这幅春日行吟图: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诗空间感十足,从孤山寺北出发,驻足贾亭,西望湖面景色,湖面春水刚与堤平,朵朵白云同湖面上的微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诗人一路来到西湖东边的白沙堤,在绿色杨柳荫下流连忘返。全诗紧扣“春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事实也是如此,西湖的一草一木,一笑一颦,让人怜惜。

诗人的内心总是敏感而多情的,对初春西湖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了然于胸。那西湖水面涨起来了,连云儿也忍不住要贴近西湖的面颊。莺是“早莺”,春天的第一个音乐使者;燕是“新燕”,西湖上空的舞蹈精灵。一个“渐”字,道出“乱花”逐渐茂密浓郁的过程;一个“才”字,描绘出小草萌发生命活力的青春状态;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一个“浅”字,“浅”多指水浅,此处言“浅草”,指小草初生长,但又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状态,写出了一派绿草如茵生意盎然的景象。“争”“啄”赋予画面以动态感,“迷”“没”则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这西湖迷人的春光。

一个“最爱”,是爱西湖,也是爱杭州,这人间的天堂。

当诗人即将离别杭州时,西湖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当告别的那一天真的来临时,心中又有说不尽的遗憾,“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不到三年时间,“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西湖留别》)而西湖的身影只能在梦中重温时,诗人的风雅兴致也锐减,“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于是“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杭州回舫》)

如果说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如歌的行板,那么宋代孙锐的《平湖秋月》则是清幽激越的江南丝竹——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三面临水,背倚孤山,所面临的湖面最开阔。沿湖建筑亭楼厅榭,错落有致,古风犹存。康熙皇帝游江南,品题西湖十景,在白堤西端与孤山交界处,立“平湖秋月”石碑。当然,在明清之前,“平湖秋月”的美景就早已走入文人墨客的视线。

白居易的春行西湖,是平民的西湖;孙锐的秋夜西湖,则是诗人的西湖,一个人的西湖。

月光清冷,诗人泛舟归岸,那吱呀吱呀的划桨声应和着流水的哗哗声,是写给秋夜的乐谱。西风渐起,月色下的白浮萍、红水蓼,经受得住秋夜的风寒么?万顷湖面,月光跳跃浮动,快意人生,人间天堂!

这首诗构思奇巧,首句写景,仰望天空;第二句叙事,回归人间,引起下文;后两句写景,有色泽“白苹”“红蓼”“湖光”;有气度,面临西风,却道“一色湖光万顷秋”!诗人的情感也是跌宕起伏的,仰首观月,寒意顿起,心中凄然;近望白苹红蓼,孤独寂寞,站立在秋风中;远望万顷湖面,心胸开阔敞亮,豪气满怀。

如今的“平湖秋月”景点有一楹联:“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如果是秋日造访西湖,大概选择一个月夜前行才最得个中滋味吧。

有人把西湖比作江南胸前的一块老玉,晶莹雅致又不失沧桑感。西湖不仅将她的花容欢颜留在了历代的诗词歌赋中,也将她的悲歌凄楚印在了史册上。南宋的林升慨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只因“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元代赵子昂经过湖边的岳鄂王墓,一洒亡国之泪,“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明代的张煌言徜徉于梦里梦外的西湖,“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晚清康有为“梦入西湖数六桥”,发出了新时代的强音,“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流年似水,红尘如梦。若要领略西湖的诗情画意,需要像明朝的张岱那样,在月影婆娑抑或大雪封湖的寂寥时刻用心拜访。如果一味如今人般选在黄金周假期蜂拥而至,西湖的雅致到哪里去寻找呢?

名家·名作

《钱塘湖春行》赏析

这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突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苍茫中,天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较宽广,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的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大明湖之春篇4

济宁学院附小五年级十班  鹿伟松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中我知道:有个地方叫“扬州”。今年春节刚过,我跟随爸爸、妈妈开车去了扬州。路上爸爸告诉我:扬州是个美丽的城市,这里有江南的“小桥流水”,有各种各样的翠竹,有美丽的瘦西湖……啊,听听都觉得非常美!迎着二月的春风,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扬州城。

入住在扬州宾馆,草草地吃了午饭,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去瘦西湖游玩。清朝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位于扬州古城的西北部,因为湖面瘦长,所以称为“瘦西湖”。与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相比,瘦西湖湖面秀丽青瘦,正所谓“环肥燕瘦”,各有其美。你看,南大门上一幅楹联:“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问平泉草木”;“湖山信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画图。”看过这幅对联,你是否体会到了瘦西湖的美?门票上介绍说“瘦西湖全长4.3公里,游览面积30多公顷”。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长堤,长堤在湖西岸,长数百米,堤边一株杨柳一棵桃,相间得宜,是赏春的好地方。长长的柳枝刚刚发出嫩黄色的绿芽,这就是著名的扬州二十四景之一----“长堤春柳”。长堤右首边就是瘦西湖,湖面平静中显出一种别样的漂亮,湖水清澈得泛出绿晕。看,湖中还有游船呢!进园不远处有一个四四方方的亭子,下面立着一块石碑:御码头,这里是乾隆皇帝登舟游湖之处。再向前走就是冶春园,冶春园被设为“乾隆水上浏览线。”虹桥修禊,可不是一般的好啊!你看,虹桥下的水面波光粼粼,桥前有一个饯春堂,夕阳下,那个亭子就像在水中一样,是何等优美的“风景画”啊!五亭桥建造在瘦西湖上,好像湖的一根腰带。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故名五亭桥。这座独具特色的桥像一道美丽的彩虹横跨瘦西湖南北两岸,成为扬州瘦西湖的标志。

瘦西湖还有很多很美的景点……“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站在二十四桥上,远远地向北望去,湖水的尽头是一座塔。导游介绍说:距离瘦西湖不远就是另一个景点----大明寺,远远的塔影就是大明寺的栖灵塔。大明寺位于扬州郊外约四公里的蜀岗中峰上,据说是国内罕见的一处集园林风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于一体的游览胜地。这次因时间关系,没有去游览大明寺,下次再来扬州我一定要去看看。

到扬州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参观了“个园”。名字很奇怪吧,为什么叫“个园”?有两种解释,一是园中到处都是竹子,你任意找三片竹叶,就是一个“个”字,清代诗人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的诗句。另一种说法是:“竹”字的组合,就是两个“个”字。通过导游介绍,我知道“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与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齐名。迈进个园大门,首先是“万竹园”,映入眼帘的全是竹子。导游介绍说:“这里的竹子品种最多,许多都是名贵的竹子,有龟甲竹,有龙鳞竹,有斑竹……”我非常喜欢竹子,因为它是“虚心”、“正直”、“气节”的象征,在竹林中游览感觉太好了!个园最负胜名的除竹子之外,就是叠石。用不同的石头,叠成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春景主要有“十二生肖闹春图”,依据石头的形状想象成神仙或动物,你看,那些石头有的像鸡、有的像龙、有的像牛,有的像鼠……夏景的特点是,用许许多多的太湖石叠成夏季天空中各种各样的云朵,一层层的,看上去像夏季天空中的云海。我最感兴趣的是秋景,用黄色的石头叠成一座座山,像缩小了的黄山。从山顶下到下面的神仙洞有三条路,选择哪一条呢?告诉你一个秘密:明的不通,暗的通;宽的不通,窄的通;两边不通,中间通!你走对了吗?神仙洞面积不大,有一张石桌和两个石椅,是供主人用来下棋的,还有一张石头床,床头上还有放书的平台,一个正方形的窗子正对着石床,窗外有垂下来的柳枝和爬山虎,真像是窗帘!

扬州有“月亮城”的美称,因为有这样一首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你想,晚上,坐在船上荡漾在瘦西湖或古运河上看月亮。这圆镜越往上升越缩小,红色也越淡,不久到了半空,就成了一轮皓月……

大明湖之春篇5

太湖明珠——**宝岛的过去、今天和明天

浩瀚太湖,**宝岛象一颗明珠镶嵌在太湖之中。我,曾作为一名煤矿工人,在这宝岛上工作、生活了整整六年。改革开放前的七十年代初,三百多名老三届插队知青从农村第一线来到**煤矿,开始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角色转换。

当时的**宝岛,交通闭塞,跟外界的唯一通道是水路。船,而且只有木船,是上岛的重要交通工具。记得当时在胥口轮船码头,登上运输木船(当时还无客船),如遇六级以上大风,太湖中波浪翻滚,险象环生,船板被颠簸得格格作响,木船就象大海中无助的一叶扁舟。几年后,煤矿有了自己的轮船。有一年冬天,太湖中大雾弥漫,我乘坐的轮船迷航,只能在太湖中冻饿了一夜,待天亮后,轮船找到方向,才回到岛上,这成为我终生难忘的“太湖一夜”。**是水果、茶叶之岛,由于交通不便,茶叶、水果等无法运出,杨梅、桔子只有0.1元一斤,一元钱买一大盆,我们把它当饭吃,又有营养,又填饱了肚子。但苦了**农民,辛苦一年,成本也无法收回,生活还是相当贫苦。**宝岛风景秀丽,人文、历史悠久,但由于没有开发,就象一个美丽的姑娘深藏在闺阁中,没有被世人所发现。我曾经登上**最高峰——缥渺峰,遥望三万六千顷太湖,想到古人归纳的**六多:春秋古吴文化多、山上奇石多、山峰岛屿多、古代寺庙多、花果绿化多、古村落和古建筑多,只能深深叹息道:**明珠何时才能发出耀眼光芒?

一九七六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孤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九四年,吴县人民自己集资,在太湖上建成了全国内湖第一长桥——太湖大桥。玉带连翠峦,长龙卧碧波。超薄型、低卧式、乳白色的太湖大桥,犹如飞舞的银练,蜿蜒飘落于群岛之间。桥连岛,岛接桥;因水有桥,因桥生景,太湖大桥与太湖自然风光浑然一体,气势恢宏。每当夜幕降临,太湖大桥两侧七百六十四盏华灯齐放,远眺如火龙升腾翻动于茫茫夜幕之间;近看似蛟龙游弋墨绿湖水之中,堪称太湖一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太湖拥抱着**,**被太湖滋润着,**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岛上盛产的梅、李、杏、杨梅、枇杷、石榴、柑桔以及素有“软黄金”之称的碧螺春茶叶,通过大桥,源源不断外运,农民增加了收入,“美丽的穷地方”由于大桥而渐渐富裕。

苏州近年来经济迅猛发展,依靠农业、工业、服务业“三驾马车”合力拉动。然而,**作为一个生态大岛,显然不可能有工业这匹大马的位置。上个世纪,**岛上有过工矿企业,随着太湖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煤矿、水泥厂等被关,开山采石、采矿被禁止。工业缺失,老百姓如何增收致富,**百姓在政府带领下,实施旅游富民战略,并把旅游富民纳入到苏州和太湖地区的大旅游格局之中,丰富和优化现有旅游产品结构,延伸“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功能,推动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各类旅游的叠加。**建起了环山公路,政府投资保护古村落,明月湾等已被开发成热门景点;石公山、林屋洞、缥渺峰等已成了著名景点;沿着环山公路,农民搞起了“农家乐”,每年的春、秋两季,吸引国内外几百万游客,吃“农家菜”,喝“碧螺春”,购时鲜水果,欣赏太湖美景。

我贊叹,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党的富民政策使太湖明珠——**宝岛重又发出

耀眼光芒,我深深的祝愿:我的第三故乡——**宝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

大明湖之春篇6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称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有很多着名的诗词,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暮江吟》、《长恨歌》等,其中描写景物的《钱塘湖春行》,给人以清新明快、平易近人的感觉,更令人耳目一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本诗虽只有四句之短,但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春色和诗人对钱塘湖景观的赞美、喜悦之情。第一句描写春面初平的湖上早春景色。“初平”紧扣湖面早春气,观察细致入微,描写准确无误。第二句通过莺歌燕舞的描写,表现早春大自然刚从沉睡中苏醒后的活力。“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初春的鸟儿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热闹场景,表现出其蓬勃生气。而“几处”、“谁家”,则点明早春二字,莺燕还不多,与“早”、“新”相互照应,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性。可与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相媲美。第三句描写乱花迷眼、草没马蹄的景象,通过花草的生发,表现方兴未艾的盎然春意。第四句写出诗人游春时欢快喜悦、留恋不舍的心情,并点出湖东春行的最好处,即烟柳笼罩下的白沙堤,白居易由忠州刺史改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的六百天里,白居易带领民众筑堤浚井。所以他最迷恋的就是这个,诗人陶醉在这迷人的湖光春色中,流连忘返了。《钱塘湖春行》,诗写湖上看到的早春景色。全诗结构严密,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出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和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不仅如此,诗人还善于把握景色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本诗不只是歌颂春光烂漫时的美景,而是为人们展示出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令人心驰神往,向往无比!

初一:郭晓云

大明湖之春篇7

关键词:长春 道路建设 考察

中图分类号:TU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096-01

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城市建设中它是长春市的一张名片,交通先行,科技领先。本人在今年春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来到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北区参观、考察和学习。一是看一看长东北交通发展的状况,二是看一看城市道路的建设,也是在实践中学习。

我驾车从远达大街向北行驶,从八里堡到高新北区的龙湖大路,进入吉林省长东北的核心区。它南连二道区、西北面与德惠市接壤、东邻国道102线、一条宽阔而且平坦的大路贯穿整个高新北区。街路名称叫龙湖大路。直达国道102线。驶入龙湖大路东段,这里有一座高大的,造型奇特的雕塑,它就是长东北核心区的门户雕塑“白舸’。经过咨询工作人员得知,它象征着长东北核心区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如百舸争流,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发展,寓示高新区开拓,大船起航。

驶入龙湖大路,一条沥青混凝土铺筑的路面即平整又坚实,路拱适宜,排水顺畅。清晰明亮的标志标线,美丽宽阔的大道映入我的眼帘。这条龙湖大路全长8.18 km,其中道路长度为5.4 km,双向14车道。通行能力可达到双向每小时2万余辆汽车,设计时速每小时80 km。道路结构也是全省城市道路最厚的结构层。总厚度是86 cm;其中底基层,基层为石灰土与二灰碎石70 cm,路面铺筑16 cm沥青混凝土。道路红线宽度为114 m,加上道路两侧各30 m的绿化带,整幅道路宽度达到174 m。就路面宽度而言,这在全国城市的道路中也是首屈一指。人们也能从这里真正享受到驾驶带来的畅觉。

一路沿龙湖大路走来,无处不体现着设计者的精细和建设者的严谨。高新人高品质、人性化、科学化的追求,在细节处完美呈现,用于排水的下水井,打破了以往道路建设每40 m间隔安装一个标准,龙湖大路上每40 m间隔安装两个,加大的排水能力让龙湖大路即使遭遇暴雨,仍能路面整洁,水流顺畅。

西段:交通动脉 精细设计,高品质。再向西,就到了长春市最长的大桥―― 北湖大桥,北湖大桥设计全长2781.5延米。桥面净宽37米,为后张法预应力简支转连续箱桥梁。其中跨北湖风景区桥长1602.5 m,跨长哈铁路线桥长1179 m。同时,北湖大桥横跨高新北区和宽城区。设计标准双向8车道,行车时速为每小时40 km,总投资5.5亿元。北湖大桥飞架大都市长春市的东方与西方。

龙湖大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畅快的感觉,还有那道路两侧优美的景观。龙湖大路的绿化美化是采用模纹和自然花灌木的组合。树种以榆叶梅,珍珠绣线球。多季玫瑰为主,大片色彩艳丽充满生机内涵丰富的模纹以及自由生长的花灌木,营造了热情奔放的气氛,期间也种植多行线条流畅的绿化带,飘逸潇洒,也寓意长东北核心区欢迎来自全国及世界各地的客人。

继续向西,穿过中科大街和盛北大街,龙湖大路与区内另一条城市快速路远达大街交会于龙翔广场,广场与龙湖大路相映生辉。值得一提的是,龙湖大路的非机动车道在长春市首次使用绿色路面,步行其间,让人感觉走在茵茵青草之上。整条龙湖大路的绿化带采用微地形绿化,平坦的地面变成高低起伏不平的斜坡后,植树量却较以前多了1/10。绿地可渗透能力大大增强,土壤的储水能力较平坦绿地增加近一半。此段街路的树种,选用高品质的金叶榆、三角枫、荷兰菊。种植形式力求层次错落有致、色彩丰富,下层采用以规则修剪的花灌木和开花地被相搭配的形式,上层以色彩、层次丰富的乔木为主,其间点缀彩叶树种,象征五彩龙身游走于云间,气氛磅礴。

龙湖大路此段植物的种植方式,以指向北方的斜线条布局的属植为主,成品字形为种植,形成一种密林的氛围,树种选用落叶松、蒙古栎、白桦等,象征龙首之须,更象征着长东北核心欢迎四海宾朋之意。

长东北高科技中心、兴华学校及幼儿园等功能性配套、设施均坐落于此段区间。兴华园农民回迁住宅、盛世北湖春天、科苑小区等已相继投入使用。但最让人憧憬的是位于龙翔广场旁的地标大厦―― 长东北科技商务中心,中心占地面积为20 m2,由两栋双子塔高楼和四个写字楼组成。大厦对面就是3 km2的黄金商务区,届时这里将成为长东北核心区的商务金融中心。

这里就是龙湖大路的西段,它紧邻长东北城市生态湿地公园,与宽城区的北四环路相接。通过2.78 km北湖大桥,龙湖大路将都市的繁华与湿地风情连接,让湿地公园的自然之气为长东北核心区的城市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惬意。

在龙湖大路的设计上,长春高新区聘请荷兰NITA(尼塔)设计集团负责总体设计,绿化专业配合单位为长春市园林设计研究院,亮化专业配合单位为上海辉尚景观照明工程有限公司。龙湖大路充分考虑了未来城市的通行能力,沿龙湖大路行驶,为长东北核心区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交通保障。

随着四环路即将开通,从长春市各个城区前往长东北更加便捷,从人民广场到这里仅12 km,从长春火车站到这里11 km,从龙嘉国际机场到这里39 km。而长东北核心区与外省市的交通也更加畅通,从核心区一路向北,距哈尔滨约240 km,一路向南,距沈阳市约305 km,距大连市约702 km。发达的交通路网,把长东北核心区与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紧密相连,为未来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交通便利。

长春市的四环路,连接着五个城区和四个开发区,不但让交通变得更为快捷,而且也彰显着长春城区外扩的速度。长春市建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长东北核心区路网、管线等基础设施的建成,给长东北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北四环路的打通,连通了长春市区各个方向以及出入市区的重要通道,保障了长东北核心区物流发展的需求,使“化郊为城”的作用更加显著,将改善更多百姓的居住条件,势必也将提升长春的城市形象。也会带给我们体验北国大都市的风情。

经过一天的考察和学习,看到长春市的城市道路的如此飞跃发展,交通顺畅,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我的心情特别高兴,真正体会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壮大,城市的道路,城市的交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远望龙湖大路的夜景,它如同一条飞腾的巨龙,成为长东北核心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它也像一条彩虹,映衬着长东北核心区腾空而起,努力把长春市交通建设事业推向更高、更快、更强的崭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大明湖之春篇8

太湖的导游词范文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周近400公里,湖中有大小岛屿48个,连同沿湖半岛山峰,共有72峰。

太湖横跨江苏、浙江两省,但作为风景区,最精华的部分则在无锡。游览太湖,一般都是游览位于太湖北部的无锡太湖风景区,其胜处又在鼋头渚。

太湖绝佳处在鼋头渚位于太湖之滨的充山西端,因有石渚形如鼋头伸入湖中,故称为鼋头诸。太湖,古称震泽,亦名具区、笠泽、又名五湖。面积三万六千顷,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风光以雄浑清秀见长,四季景色不同,晨暮意境迥然。鼋头渚是观赏太湖风光的最佳地方,“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

鼋头渚从1918年开始建园。先后辟有横云小筑、郑园、退庐等。游人进园先至“太湖佳绝处”牌坊,过“间津”、“利涉”门后,渐行至长春桥边。这里初春时樱花破绽怒放,排红粉白,一树树,一片片,像彩云,似晨雾,灿烂眩目。这些樱树是日本友人赠送的。

过了长春桥,从“具区胜境”牌坊左转,有荷花池,曲桥和湖心亭。“藕花深处”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清芬屿”位于荷池中央,有小桥相通,上筑3间古式敞厅,名“诵芬堂”。曲折幽深,动中有静,景色富于变化,与浩瀚的太湖相映成趣。

登上鼋头,绕过矗立的灯塔,只见一块未经雕琢的巨石立于绿树丛中。正面刻有“鼋头渚”三字,为秦敦世所写。游人到此,纷纷摄影留念。反面“鼋渚春涛”囚字为清末唐陀手笔。站在此间,面向太湖,即可见似神龟漂游的3个小岛,即为”三山”。三山,亦称笔架山,由西鸭、大矶和小矶3个湖岛组成。距鼋头渚2.6公里,面积12公顷,最高处49.8米。

山上筑有环山公路,又有石桥使三山联成一体。山上边植松、竹、枫、樟及批把,红橘等。还散养了猴群,更增添了野趣。近年来,三山已成为一座令人神往的大湖仙岛。最佳的游览线路为:牌坊影壁——洞天福地——会仙桥——月老祠和鸳鸯亭——天都仙府——天门、摘星亭——天街——灵霄宫——太乙天坛。沿着环岛幽径散步漫游,微风拂面、赏日出、观日落、宛如身入仙境。

离开“鼋渚春涛”巨石,不远处即可见一八角形的“涵虚亭”,亭下崖石上刻有“明高忠宪公濯足处”字样。再放眼望去,沿湖的峭壁上刻有“包孕吴越”、“横云”的摩崖题字。湖上薄雾迷蒙时,“横云”二字点出了鼋头渚一带风景的特色。循山路而上,有一座仿宋明的古式建筑“澄澜堂”,建于1931年。中堂书有“天然画图”额,两旁槛联”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雨卷珠帘,云拂画栋。

此间风景胜洪都”,意即在澄澜堂看太湖,比在南昌滕王阁看鄱阳湖还要美。离此循山向左,可登飞云阁,劲松楼。一路直上。则可到广福寺,万方楼,万浪桥一带。如从七十二峰山馆、小南海,陶朱阁则可到达鹿顶山的最高处光明顶,俗称“海龟之背”。山顶舒天阁巍峨耸峙,登阁远眺,可鸟瞰整个太湖山水。“鹿顶朝晖”,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天上彩霞万道,给群山披上金色,给湖水撒下一片金点,十分壮观。

鼋头渚公园是一个以天然山水为主,人工修饰为辅的园林。当游人进入公园的大门,看到的是花木、庭园,根本见不到太湖的影子。只有当你在庭园内走出一段路,登上一个高阶,那浩瀚壮阔的太湖,一下子展现在你的眼前,使你感心胸开阔。这就是采用我国园林艺术的“欲露先藏”的手法。

鼋头渚公园花木扶疏,郁郁葱葱;湖岸怪石嶙峋,曲折多变;在绿树丛中,又有长春桥、澄澜堂、飞云阁、劲松楼、万浪桥、万方楼、光福寺、陶朱阁、光明亭等园林建筑,点缀其间,整个公园景色秀丽多姿。

蠡园在蠡湖畔。蠡湖是太湖的一部分,又名五里湖。蠡园的布局,一部分以太湖石堆放的假山为主;另一部分以湖边的千步长廊、沿湖长堤为主。 千部长廊一边紧靠碧波荡漾的蠡湖,一边是砌有不同团案的89扇花窗的长墙,墙壁上还嵌着一些珍贵的石刻。

蠡湖、蠡园皆因著名历史人物范蠡而得名。传说越国大夫范蠡助越灭吴后,曾与西施泛舟在五里湖上。后人为纪念此事,把五里湖改名为蠡湖。

【扩展阅读】

太湖简介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古称震泽、具区,又名五湖、笠泽,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界北纬30°55'40"~31°32'58"和东经119°52'32"~120°36'10"之间,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

太湖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

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太湖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有主要进出河流50余条。

上一篇:枣的功效范文 下一篇:放弃射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