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寻找中国企业的机会

时间:2022-09-07 11:37:05

印度制造:寻找中国企业的机会

众所周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印度政府也希望抓住全球新一轮产业调整和转移的机会,弥补印度制造业的短板,充分发挥印度人口红利的作用。

中印两国同属人口大国,截至2014年,中国有13.68亿人口,印度有12.67亿人口。两国的起点比较相近,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印度独立于1947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6.9%。印度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印度GDP同比增长7.3%,截至今年3月底的财政年度(印度的财年为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预计印度年度GDP增长将达到7.6%,创五年以来最高水平。面对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印两国是竞争者还是合作者?“印度制造”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究竟有哪些机遇?

“印度制造”对中国企业来说机遇大于挑战

印度总理莫迪在“印度制造”计划中高调宣布,将促进制造业投资,加大各项经济改革,完善投资环境,改革劳动法律和税收,简化审批程序,这一系列举措对中国企业颇具吸引力。制造业是印度经济的短板,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外国直接投资数量较少,对外贸易规模不大。据了解,多年来印度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5%左右徘徊,近几年才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迹象。相较之下,近20年来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每年均在40%左右。印度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是2%,而中国占全球制造业的22.4%,数据表明,在全球经济合作中,中国制造业优势明显,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余类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净出口同样位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

可以看到,两国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拥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两国产业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制造业早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动力。1990年,中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7%,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和采掘业等)占GDP的比重为41.3%,其中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4.2%、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1.6%。到了2000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45.4%,而制造业的比重也相应地上升到39.8%,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达到39.8%。2010年,以上三项数据相应地变化为46.2%、40%和44.2%。到了2014年,第二产业、制造业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2.7%、36%和48.1%。

对比而言,自1980年以来,印度经济结构演进速度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第三产业比重迅速提升。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29%下降到2010年的18.2%,再到2014年的17.8%。第二产业占比变化不大,但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明显:从1990年的44%上升到2010年的54.6%,再到2014年的52.1%。在印度三次产业中,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是最高的,1990年以来,各年份服务业的增长率略低于GDP的增速外,其余年份都大大高于GDP的增速。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偏重于制造业,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食品加工、电子信息产品、工程机械等制造领域有较强优势,但印度在农产品、矿产品、医药制品、软件服务、珠宝、纺织品等领域优于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有竞争力的优势产能向印度转移,充分利用印度劳动力价格水平较低的优势,实现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印度也可以借助中国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实现薄弱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随着两国产业的不断整合,中印之间才会实现更多合作、更少竞争的局面。

“印度制造”对中国哪些行业机遇更大?

基础设施建设 多年来,印度基础设施发展一直滞后,铁路、电信、水利、电力等的建设和管理都十分低效,不尽人意,已成为印度发展制造业的最大障碍。随着人口增长迅猛,经济高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日趋缓慢,严重影响了印度的社会经济发展。以交通系统为例,印度全国公路网334万公里,其中“国道”级别以上的公路仅有6.5万公里,高速公里只有200余公里,而质量达标的高速公路不足四分之一。此外,城市公共交通、铁路、港口等都有很大需求。印度政府计划在2020年前新建2.5万公里铁路。据报道,未来几年内,印度将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1万亿美元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8.5%,主要用于交通、电力等方面。同时,印度政府对投资制造业的外资给予了极为优厚的条件。比如,高铁等铁路基建设施中,印度允许以PPP融资模式下100%的外资投资。

能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印度的能源供应日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石油资源却捉襟见肘,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天然气储量仅6000余亿立方米,截至2015年3月,印度国内的天然气产量下跌17%。印度政府《2020年能源发展报告》指出,印度本土的石油、天然气产量增长在未来5到10年将持续放缓。印度电力供应严重短缺,缺电率有时高达40%,经常发生停电事故,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例如2012年7月底发生的全国性大规模停电事件,导致大量企业停工停产,损失巨大,一些外资企业也叫苦连天。一些企业被迫增加临时发电设备、应急发电装置等,大大增加了额外运营成本。莫迪执政后,印度开始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尤其将太阳能发电作为重点,计划2022年安装175GW的可再生能源,实现100GW的光伏装机容量,未来五年内清洁能源投资金额高达1000亿美元,还将设立五个50亿美元的基金。同时,为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印度政府在能源建设方面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诸如提供土地等配套条件等。此外,印度政府还提出了绿色能源走廊规划,到2017年仅风能发电总投资就达400亿美元。目前印度新能源和再生能源中,风能发电已占60%以上,太阳能发电约占8%左右。

教育培训印度拥有大量年轻劳动力,到2020年,印度人口年龄的中位值将为29岁,将成为全球最年轻的国家,15-34岁年龄人口将从2011年的4.3亿上升至2021年的4.64亿。这让印度在人口红利方面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然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道,目前印度的文盲占世界文盲数量的三分之一,随着制造业的工序日渐被机器取代,由于青年缺乏受教育机会,并不能胜任,人口红利无法充分的调动和利用。有报告显示,在过去近20年中,印度快速的经济增长并未改善其12亿人口的基础教育水平,落后的教育体制难以为印度快速增长的经济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在此情况下,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一方面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挖掘印度教育培训市场的巨大潜力。我们认为,39大工业行业对中国企业都存在着投资机遇与合作的可能。这些行业与中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尤其是汽车、电子产品、制药、建筑、食品加工、皮革、化工、纺织等行业值得中国企业关注。印度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在诸多行业允许外资的比重可以占到100%。

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优势

根据莫迪政府的工作计划,印度确立了“基础设施、制造业、能源、技能发展、商业环境改善”五大重点。中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到强的转折点,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有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产能。先进产能完全可以通过中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印度制造”的对接。莫迪反复强调,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困扰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电力供应短缺,港口阻塞,铁路运力不足。而这些领域,中国的央企和国有企业具有极大优势。中国电力、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企业可率先有序地进入印度,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外交、行业协会等寻找投资机会,规范投资行为,同时带动其他相关中小企业到印度投资。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的比重较高,应该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在有关行业协会的协调下,整合产业上下游的资源,共同开拓印度市场。目前,中国钢铁产量已占到全世界钢铁产量一半,存在着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但与印度的钢铁市场需求结构是高度吻合的。据了解,印度钢铁面临着产能不足的问题,钢铁产能大约8800万吨,未来15年将以每年增加7%的速度持续增长,预计达到3亿吨。

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风险

作为世界成长最快的经济体以及“金砖五国”之一,印度的投资机会受到各国广泛关注。印度政府也意识到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在利用外资方面也在不断采取各种措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者。然而,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中国企业去印度投资应充分评估各种投资风险,把风险放在突出位置。

一、要关注投资行业准入标准。印度鼓励外资投资的行业包括:1、新工业政策表中所列项目;2、基础设施;3、具有出口潜力的项目;4、能大量雇佣劳动力的项目;5、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具有社会意义的项目(医院、人力资源发展、医药急救品及其设备);7、能引进技术和资本的项目,如电力(除核电外)、石油炼化产品销售、采矿业、金融中介服务、农产品养殖、电子产品、电脑软硬件、特别经济区开发、贸易、批发、食品加工等。印度限制外资投资的行业包括:1、用于社会或公共事业的工业生产部门,包括:(1)军队和军火及相关国防装备,军用飞机和军舰;(2)原子能技术;(3)铁路运输。2、强制实行生产许可证的领域,包括:(1)酒饮料蒸馏和酿造业;(2)雪茄和香烟制造业,生产烟草替代品;(3)太空和国防电子产品及相关产业;(4)工业爆炸品,含起爆剂雷管、安全引芯、枪药、硝化纤维和机器;(5)危险化学品;(6)和医药品(由1994年底月颁布的政策界定)。印度禁止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包括:1、业;2、业;3、风险基金;4、病源地公司; 5、房地产开发;6、可转让开发权交易;7、零售业;8、核能;9、农业种植活动(不包括栽培花卉、园艺、种子开发、畜牧业、养鱼业、培养植物和蘑菇等);种植业(种茶除外)。

二、要了解印度国情和政府运作模式。印度政府在外商投资建设项目方面设立了很高的门槛,在环境许可、土地征用、劳工问题等方面的问题难以解决。政府官员腐败,,审批程序繁杂拖沓,行政效率低下。同时,印度的宗教繁多且差异较大,发生冲突的几率较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三、要高度重视印度《土地法》。征地争端是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巨大障碍,作为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印度《土地法》的相关规定使得征地成本高昂,项目征地需获得80%土地所有对象的同意。莫迪就任总理后提出征地法修订案,欲废除上述“80%土地所有对象的同意”这一条款,但遭遇反对党的强力反对而不得不搁置,并允许各邦以中央法律为参照,单独起草征地法案。

四、要合理规避印度税收风险。印度税收体系相对完整,实行中央、邦和地方三级课税制度,各级政府课税权明确划分,但比较复杂,中央税包括公司所得税、资本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遗产和赠与税、销售税、消费税、增值税、社会保障税、节省外汇税、注册税、土地和建筑物价值税、支出税、印花税、关税等。邦税主要包括交通工具税、土地价值税、农业所得税、职业税等。地方税包括土地与建筑物税(对租金征收)、土地增值税、广告水、财产转让税等。同时,征收政策及方式陈腐,各级、各地政府在税制改革方面尚未取得统一认识,税收监管严格,税收体制的不可预测性等问题常常让投资企业恐慌,与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投资环境形成强烈反差。不可否认,印度国内一些人对中国企业投资存在着一定的戒心,两国在过去几十年投资贸易合作比例相对较低,两国的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我们对印度市场的研究相对不足,熟悉印度市场和投资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储备也不足,因此加强两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十分必要,特别是要搭建两国民间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平台,共同防范各类投资风险,实现“中国制造”与“印度制造”的无缝对接。

上一篇:从购物到体验 赴日旅游再升级 下一篇: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必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