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时间:2022-09-07 07:02:49

初中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42-02

进入初中以后,随着教学科目的增多,学生学习压力逐步增大,语文等长线科目容易受到忽视,学生学习有效性低下。笔者认为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造成的。本文从学生的需求层次、近景和远景动机、内部和外部动机等方面对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进行了探究。

语文课堂本应当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乐土、是学生灵魂的家园。然而实际上语文课堂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语文术语长线科目,短期内难以实现成绩巨大进步,所以受重视程度不够;初中语文学习继续延续小学那种死记硬背的模式,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导致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语文教师缺乏知识更新的动力,缺乏与其他同行交流探讨的热情,同行问最多的话题就是学生如何差,课堂现状如何混乱。但对语文课改的信息又不敏感,不思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手段、方法单一,教学观念也比较陈旧。造成以上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学习动机的不明确,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问题亟待解决。

1 重视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按照教育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划分,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生存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发展需求包括认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一种需求是以前一种需求的满足为前提的。只有生存的需求满足以后才有可能需要发展需求。

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兴趣低,学习动机不强,按照需求层次理论的观点,是因为他们的低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致,而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基本的物质生活都没什么问题了,但是与此同时心理上匮乏却越发的严重,许多学生的归属、爱和自尊的需求长期难以得到满足。

1.1满足学生归属的需求

青春期的学生正处于寻求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他们很渴望能够拥有归属感,被人关心和爱。如果他们能够感到自己在团体中有地位,就会有一种向上的动力,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初中生中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或者自卑心理。其实他们表现出“问题症状”,只是为了吸引大家的关注。为此,我觉得作为教书育人者,一方面应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增进自身的理论修养,更好的去理解学生在课堂内外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并且学会用更合理的方法予以应对。另外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关心和爱护,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师生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教学效果将有明显的提升。

1.2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尊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尤其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更是“好面子”,他们对别人,尤其是同学和教师的评价极为敏感。如果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真诚、信任和尊重,其自尊感得到满足,自我效能感会得到提高,信心增强,从而更具有进去的心理状态和奋发向上的力量。这是学生继续进步的一种有效的内部动力。反之,如果学生在学校中得到的都是否定和负面的评价,那么他们或者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或者会“离经叛道”,成为问题学生

1.3满足认知和审美的需求

初中生语文学习基础层次不齐,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能够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关注不同学生的学子水平,以基础训练为主,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适当的进行提高训练。

审美素养的发展是一种高级的需求,能够让人获得将身上的祥和与享受。而语文是美的内容极为丰盈的一门课,给学生呈现出了跨越时空绚烂多彩的世界。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满足其审美的需求,这对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

2 将语文学习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相结合

远景动机是长远笼统的动机,例如“做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做一个鸿儒”等等。近景动机是短期具体明确的动机,如“掌握一篇古文”“在下周的小测中取得好成绩”。

当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到达的目标和意义,并用来推动自己的学习动机是,这种学习的目标就成为了一种有力的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初中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动机不明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出努力:

2.1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强调了志对人生和事业的重要性。所谓“志”,就是理想和抱负,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也包括为什么学习的目的,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机和强大的推动力量。只有立了志,才有学习的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即便显示有困难也会创造条件去学习;如果不立志,即便有再好的外部条件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立志的内容最好能够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相联系,有了远大的学习动机将是支撑学生发展的强大动力。

2.2制定近景的学习目标

就促进学生学习现阶段的效果而言,近景性的学习目标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在学生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一步步具体而微的近景目标。明确每一阶段、每一节课的学习目的,形成具体而直接的学习动机。同时,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短期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学习目标,将长远的语文奋斗目标和阶段性学习目标相结合,把长远的目标分解成具体而微的小目标,再分成一系列小步骤,督促学生逐步实现,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达到分阶段激励的效应。

3 以语文学习的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

维果茨基把学习的动机分为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通俗来说三者就是对知识好奇的驱动力、对自我要求提升的却动力和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驱动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老师让学生学习,家长让学生学习,都不如学生自己要学习效果明显。

要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就要积极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在关键处、易错处及容易忽略处设疑,促使学生产生了解和探究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探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升其知识和智慧技能。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把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之成为更大不竭的“活水”。

语文学习的内部动机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和维持语文学习的因素,是老师应该重点关注的。同时,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具体情况辅之以外部动机。让内外部动机相结合,共同作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荣,走好语文素质教育的第一步――兴趣的培养、激发和维持[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10期.

[2]范冬梅,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诸问题略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34期.

上一篇:总理谈出身“不忘本” 下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