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师范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2-09-07 03:38:59

幼儿师范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分析与研究

【摘 要】近几年,幼儿师范教育在教育体制、办学层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但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盲目提升办学规格、学校发展定位不明、生源质量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职业吸引力下降等。为推进幼儿师范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必要正确认识这些矛盾和问题,并努力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师范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幼儿师范教育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既是幼师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发挥自身社会功能,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师教育追求自身长远、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使然。

一、 幼儿师范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性

幼儿时期是开发智力、尤其是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力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人的个性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黄金时期。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凸显了培养幼儿师资的幼儿师范教育的重要性。2001年7月2日,教育部颁发了《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新《纲要》),新《纲要》围绕幼儿发展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及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挑战。如何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衔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幼儿师资的需求,探寻长远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幼儿师范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幼儿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不言自明。

二、 当前影响幼儿师范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问题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幼儿师范教育在教育体制、办学层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通过改革,幼儿师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发展的困境,拓宽了发展空间,但是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幼儿师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盲目提升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下滑。

1999年3月教育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调整的几点意见》要求,师范院校层次机构目标为由三级向二级师范过渡。逐步取消中等师范教育,到2010年师范院校只有本科、专科两个层次。这些调整意见一下将中师教育推向改革的前沿。[1]在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幼儿师范教育也开始通过多种途径转型,逐步提升培养层次。一方面逐步缩减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规模,另一方面则不断增加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和专科的数量。于是,中专层次的幼儿师范学校便纷纷通过并入高校、独立升格、未升格但举办“三・二分段”或“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等方式提高自身办学层次。[2]于是便出现了许多学校不顾社会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盲目升格的现象,但由于师资数量、水平有限以及学校硬件配备跟不上,办学质量非但没有提升,反而出现下滑的趋势,陷于进退两难的窘境。

2、目标定位不明,缺乏发展后劲。

师范教育层面一哄而上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办学层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综合性高校和非师范类高校以及其他一些教育机构也开始参与到幼儿师资培养中来,幼儿师资培养初步呈现出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格局。[3]在这样的格局下,幼儿师范教育领域内资源竞争加剧,而许多学校没有迅速转变办学的观念,找准学校的定位,突出办学的特色。为了生存,一些学校,尤其是幼儿师范学校往往不同专业、不同办学层次并存。一些学校兼办高中或者办艺术高中班;一些学校大专、中专混办;一些师范、幼儿师范兼办其他中职专业。[4]导致了办学思想和模式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办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找不准学校的目标定位,办学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更没有特征,学校的发展后劲不足。

3、招生困难,生源质量难保障。

生源的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幼儿师范招收的学生素质普遍偏低也不是近两年的事了。在90年代中期以前,幼师办学具有较强的优势,能优先于各类重点高中、普高招收到优质的生源。但1996年以来,随着师范教育优惠政策的取消、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介入,这种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重点高中优先招收最优质的生源,普高次之,幼师这样的中等专业学校或职高只能选择筛选后留下的“三四流”的初中生。[5]近年来持续不断的普高热,使得整个中等专业学校或职高的生源数量和质量迅速下降。即便是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也是在当年的考生中分数普遍较低的,或者是调剂过来的。招生困难,生源质量难保障,高素质幼儿师资的培养举步维艰。

4、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通过升格,幼儿师范教育的办学层次提高了,但办学层次的提高并不是简单的学制延长或某方面知识量的增加,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都有质和量的变化,但多数学校没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调整。以课程设置为例,高师显露出“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化素质轻教学技能”的弊端;高专课程设置缺乏统整性和独特性,重技能轻理论;而中等幼儿师范则偏重艺体。[6]有些学校虽然意识到培养模式的差距,进行了调整,但却没有找对策略,一味的通过加减课来达到目的,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大幅度提高专业理论课的比例,强化与更新教育类课程的设置,缩短艺体课的比例,加强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导致课程内容庞杂、体系混乱,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师资和专业理论的指导,结果造成传统优势丧失、资源浪费,所培养出的学生既在技能方面不如传统中专生,又在理论方面不如传统大专生。

5、就业保障差,职业吸引力下降。

虽然目前社会对幼儿教师存在巨大的需求,而且幼儿教师培养数量也在急剧增长,但有研究者指出,幼儿教师并没有因此而过剩,反而缺少了将近一半。[7]也就是说有相当一部分幼师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幼师职业,或没有坚持一直从事幼师职业。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并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系统,幼儿教师的地位和身份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大多数幼儿教师未纳入国家公职人员的行列,没有正式的编制和统一的管理,幼儿园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社会保障体系较差。[8]私立幼儿园问题更多,管理随意性大,幼儿教师在待遇、福利以及职业发展等方面都与公立幼儿园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幼儿教师地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自然很难吸引优秀人才进入。

三、 推进幼儿师范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幼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出发,从国家和学校的角度对幼儿师范教育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的政策引导。

(1)要逐步分层次、分阶段对幼儿师范学校进行结构调整,不能急于求成。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对幼儿师范教育结构的调整,应该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进。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师资学历大专化和本科化,而在不发达地区,要放低要求,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师资学历中专化和大专化。在我国相当多的地区,中等学历的幼教师资仍有需求,应允许部分地区的幼儿师范学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培养中专学历的幼教师资。[9]

(2)严把评审关,引导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办学质量和规格。为避免许多学校一哄而上,不顾实际,一味地追求升格,对幼儿师范学校的审评要严格,确保质量。有条件的上,达不到条件的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或维持原状,保留原中等师范的定位,积极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或改建为师资培训中心,承担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即便那些条件较好的幼儿师范学校,也必须经过一定的调整、充实,才能升格为高等幼专或并入相关高等院校。

(3)实行定向就业招生、免费培养,以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幼儿师范专业。2007年5月国家出台免费师范生政策,对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包括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行定向免费政策,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也缓解了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师资缺乏的压力。为解决生源困难,提高生源质量,各地政府可以参照国家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根据其财政实力逐步实行学前教育大专的定向就业招生、免费培养,以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报考幼儿师范院校。

(4)尽快出台幼儿园教师编制和待遇政策,逐步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正确定位幼儿教师的身份,解决幼儿教师的养老保险待遇等问题,科学核定学历标准和资格标准,配足编制,实现非编制教师逐渐入编。幼儿教师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待遇不断提高,才能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幼儿教育,幼儿师范教育才能有发展的空间。

2、找准办学目标定位,突出各层次幼儿师范教育的特色。

各种学历层次和类型的幼儿师范教育应迅速转变办学观念,找准目标定位,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这是促进转型后的幼儿师范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找准办学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保持原状的中专层次的幼儿师范学校,应继续发挥其原有的专业技能强的优势,主要致力于培养幼儿园一线实践型教师。已经升格的大专层次幼儿师范学校可以拓宽培养领域,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早教机构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任务。而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办学实力雄厚,完全可以承担起培养幼儿园科研型教师、管理人才以及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文化产业从业者的重任。各层次学校应在其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利用原有的办学优势,整合新的教育资源,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突出自己的特色。

(2)重设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根据不同学历层次和类型的幼儿师范教育的定位,幼儿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体现出层次性。考虑到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各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学校目标定位和办学条件,做到统筹兼顾。培养规格的设定应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德行”、“学识”、“能力”、“身心”等方面均做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出的学生道德水平高、基础知识厚,专业素养过硬,操作能力强,满足社会对多层次高素质幼教人才的需求。

(3)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幼儿教育对师资有特殊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针对当前幼儿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滞后于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的现状,幼儿师范教育有必要基于各自的培养目标和院校的学历层次以及师资水平调整课程结构,在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寻找平衡点,既要夯实基础理论课程,突出专业课程,也要重视工具性课程,加强实践课程,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发展特长,增加各类选修课。教学内容也应作调整,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能反映教育理论新进展和幼儿教育改革实践的新内容。建立音像资料库,收集、储存国内外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及感性材料,以供教学之用。

(4)完善教育实践管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幼儿师范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实际教育能力。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师范教育常规的教育实习和见习制度要进行改革,鉴于大多数学校的见习次数少、时间短,效果不明显,可以增加见习的次数,实行集中教育见习和配合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分散教育见习相结合的形式,教育实习的时间尽量避免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以免学生忙于准备就职无法投入精力使实习流于形式。为使学生及早熟悉了解将来的工作,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环境,除了实习见习,学校有必要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去参观、听课、调研并形成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设附属幼儿园,使学生有机会及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

参考文献:

[1] 华晨.我国中等师范教育的走向思考.教育前沿[J],2007,(2)

[2] [5]王芳.我国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和问题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6)

[3] 于兴国.在全国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C].2005-04-26

[4] 黎蓉.浅谈新形势下幼儿师范教育的新思路.中国校外教育[J],2012,(4)

[6] 杨俐.关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研究综述.科学教育[J],2008,(11)

[7] 冯晓霞,蔡迎旗.中国大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状况与成因分析.教育导刊 [J],2007,(10)

[8] 李兴.幼儿师范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发展的不相适宜性.扬州教育学院学报[J],2007,(3)

[9]王振宇,庞建萍.幼教改革:论我国幼师转型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幼儿教育[J],2009,(12)

上一篇:奉献教育满腔爱,洒向学生一片情 下一篇:语文课堂应是富有诗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