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青花瓷真伪鉴定初探

时间:2022-09-07 03:34:00

清代康熙青花瓷真伪鉴定初探

引言

古陶瓷鉴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对如何判定古陶瓷的制作年代、地区、窑口、品种以及对赝品的识别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事陶瓷鉴定首要的就是解决好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只有这样,鉴定才可以正确地进行,才能走上成为鉴定专家之路。

无论考古发现的还是传世或者流散于世的古代瓷器之鉴定都包含着两大部分,即辨别和评价。辨别包括年代的判定、器物的名称、窑口的确定、存留数量的估计、完美程度的辨别。评价是对该器物美学的品评、经济价值、历史研究价值的评定。“辨别”和“评价”是鉴定的两大任务。“辨别”就是“求真”,“评价”就是“审美”。“求真”和“审美”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辨别是评价的基础,评价是辨别的目的,它们统一于鉴定过程。只有完成了辨别和评价,鉴定工作才算完成。鉴定陶瓷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鉴定工作者凭借在实践中获得的鉴别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吸取前辈经验,参考文献与图像进行鉴定的传统方法;另一种是科技工作者运用分析、化验、测试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鉴定的方法。

鉴定传世陶瓷,首先要吸收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成果,选择有可靠地层、年代的文化遗址、窑炉遗址、墓葬出土的陶或瓷器作标准器,也可用经过验证的陶瓷器作标准器,结合陶瓷的胎质、器形、装饰、成型工艺、装烧、釉彩、纹片、纹样、铭款乃至手感轻重、敲击音响等各方面做综合的观察和验证,有时还需参阅鉴定陶瓷专著、考古学著作、陶瓷史、历代纪年史、地方志和笔记杂著、图录图片等资料对陶瓷的真伪进行鉴定。

康熙窑瓷器在清代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景德镇御窑厂得以恢复和完善,无论在造型还是在品种、釉色彩绘等诸方面,康熙制瓷都达到较高水平。这一时期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官窑的先例,著名的有代表康熙前、后期景德镇窑制作水平的“藏窑”和“郎窑”。顺治、康熙时期的御窑厂是在继承明代晚期旧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顺治康熙时期管厂官员的来源不一、情况复杂,既有属于地方行政官员的饶守道道员、巡南道道员、江西巡抚,也有属于中央政府官员的工部理事官、工部郎中、工部虞衡司郎中和笔帖式(古代办理文书和公文的官员),更有属于内府的广储司郎中、主事等官员,甚者在康熙五十九年江宁织造曹府也参与管理烧造事,具体则委托盐商安尚义、安岐父子,—直未能形成固定的模式。《清史稿》记载这段窑务史云:“明以中官督造,后改巡道,督府佐司其事,清初因之。顺治中,巡抚郎廷佐所督造精美有名,世称郎窑。其后御窑兴工,每命工部或内务府司官往,专任其事。康熙时期的青花不仅满足于国内的需求,而且大量地销往欧洲。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以后,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是继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青花的又一青花制作高潮。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十九年(1680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1701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康熙青花瓷具有如下5个特点:

1.从整体上看,康熙青花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早期胎体厚重,中晚期胎体逐渐变薄,造型、色彩皆有很多创新。瓶、罐少带耳,方肩时间较早,圆肩时间较晚(如图1-4所示)。

2.胎体由厚变薄,胎质坚硬细密,胎土淘炼得极为纯净细腻,如糯米般细白。大器胎体厚重,分段接烧,修胎细致,接痕平滑、规整。釉料配制纯净,釉面、胎体结合紧密。器口施含粉的白釉,给人以厚唇或出边的感觉,这是康熙瓷的普遍特点。早期的部分器口亦有露胎或“酱口”现象。白地青花和五彩瓷的釉面在早期、晚期为青白色,中期则为粉白或浆白色(如图5-8所示)。

3.器足有平足、圈足、壁形足、双圈底、二层台底等。圈足早期呈尖状,中晚期呈圆润的“泥鳅背”状。双圈底于明末、清顺治时出现,延续到康熙中期,圈足内的底面近足处挖有沟曹,宽窄深浅不一,槽内无釉,圈足外墙着地,内墙悬空。二层台底又称“台形底”,于圈足外墙处旋削一圈釉面而露胎,使釉不能抵达足端,形成两个不等高的切面,多见于琢器类(如图9-12所示)。璧形底,施釉于外底中心凹陷处,器底有一圈露胎无釉,多见于笔筒等。

4.康熙瓷器纹饰丰富,山水、人物是最具特色的纹饰题材,雍正以后显著减少,尤其是山水画和“刀马人”古装人物画更是别具风格,这两种题材在康熙青花、五彩瓷上应用十分广泛(如图13-17所示)。

5.康熙官款出现在中后期,主要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和“康熙御制”四字款,字体以楷书为主,亦有篆书、行书、满文、波斯文、八思巴文等,双圈六字款多,单圈、无圈、方框款少。还有堂名款、纪年款、人名款、题记款、吉语款、花押款、章款等,其中堂名款、吉语款繁多。

鉴定知识来源于类型学研究。故宫博物院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总结了四条鉴定瓷器的要领:其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其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纹饰与色彩;其三,掌握住明清两代款识的规律;其四,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简要的归纳为4个要点,即造型、纹饰、胎釉、款识。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目鉴”或“眼学”。它实质上是运用了器物类型学的方法。本文将从实例出发,从胎釉、青花料、造型、纹饰、款识、科学测试等方面来逐一分析如何鉴定清康熙青花瓷的真伪。而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它在风格上模仿名画家的笔法,立体感很强,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画面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润的感觉(如图26-29青花山水诗句炉所示)。此香炉器形端正,硕大如缸,圆底,气势非凡。口沿部绘几何纹,炉身绘开光山水,画工细腻,配衬诗句,正面有文字,并有年款“大清康熙年丙子岁”。底款书有“江夏古今珍宝”,青花发色纯正幽静。

我们可以从器形、胎釉、青料、纹饰、款识、底足、科学测试等七个方面来鉴定康熙青花瓷的真伪,下面就分而述之:

一、器形

造型是陶瓷鉴定一个重要的依据,它有明显的时代性,比如康熙时期的香炉与明末及顺治时期的撇口钵式香炉大体相似,圈足为釉底或无釉砂底。康熙时器型略高,施彩浓厚,色深。真品与赝品的器型相差还是很大的,真品器型丰满完整,而赝品的腹部不够圆润饱满,尤其是口沿部有明显的口磕及变形。

二、胎釉

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质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早期青花胎体厚重(如图36所示),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有火石红,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如图34所示)。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此外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如图35所示)。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普遍采用平切法,切削整齐。赝品的胎质没有康熙时期胎质硬,胎与釉结合得较松散,而真品的胎釉结合紧密。

三、青料

康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真品的青花发色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时代特征十分明显。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而赝品的发色呈灰蓝色,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如图30-31所示)。

四、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有着明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陶雅》云:“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如图37所示)。

工匠师在描绘纹饰时,运用色阶的变化,由深而浅逐层退弱下去,分染出不同层次的富有节奏美的画面,仅用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不同的色调,充分描绘出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富有立体感,达到中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绘工精细者在一笔之中也可见浓淡有别的笔韵,充分体现水墨画的效果,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称。山水画面立体感强,布局宏大、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对远山近岸、山峦的阴阳反侧、林木的疏落茂密,描绘得出神入化。画面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清新、幽静、沉稳典雅之感,赏心悦目,艺术魅力至今备受推崇。

真品画面的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远山近水,层峦叠嶂,不同层次的渲染,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而赝品的分水不及真品的层次感强,色调也不丰富,在绘画技法上也没有真品上的技法娴熟、生动流畅。

五、款识

款识的识别,是古陶瓷鉴定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款识,可以鉴定出一个古瓷器的年代及价值的高低。

康熙早期官窑款识较少,多为民窑所烧。这个时期的瓷器多署干支纪年款和堂名斋轩记款,花押标志也较流行。偶见写官窑款识的器物,均为楷书款,字体工整,挺拔有力。较为常见的款识有:“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癸丑中和堂制”等。几署这些款识的器物,都具康熙早期古朴淳厚的造型风格。据史料记载,圆明园中的“中和堂”曾经是康熙皇帝的居住之处。以此推论,凡书“中和堂制”的瓷器,应该是康熙早期官窑器。

康熙中期官窑款识书写多样,字体分布体式较多。康熙中期款识大多为楷书,有六字双行式、六字三行式和四字双行式。另外还有暗刻款、凸雕款、砂底不施釉凹刻款等等。这些款识有外框单蓝圈和双蓝圈,也有双圈无款识的。

康熙晚期的官窑款识,开始设专人负责书写,款字排列为两行或三行竖写。此时的款识绝大部分为楷书体,青花色泽青翠,字体工整秀丽。

康熙珐琅彩瓷,一般书“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康熙色釉瓷、青花釉里红和彩瓷,大多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小型精致的康熙豇豆红瓷、天蓝釉瓷等宫廷文房用具,往往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赝品的底部无款(如图38所示),而真品书有“江夏古今珍宝”的款。

六、底足

因各时期的烧制工艺不同,在烧制时支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着明显的差异。底足因为有支撑物,凹凸点不同,有的上釉,有的无釉彩。这些都是鉴别瓷器时代的重要特征。真品的底足规整、光滑,赝品的底部则粗造、不规整。

七、科学测试(注:b为胎,c为彩,g为釉)

传统古陶瓷的鉴定方法是运用“眼学”来进行鉴定的,这一直是中国古陶瓷鉴定的重要手段,但是只能对陶瓷器的纹饰、器型、釉色、胎体、款识等方面来进行鉴别和判断,而对色釉、胎体的成分却是无法确定的。因此,用科学测试来鉴定古陶瓷已势在必行。

正如著名陶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在研讨时所言:现在有些造假者,手中有标本,甚至整器,做起假来很可乱真。如果不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去检测,则很难识别他们。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交叉和融合,古陶瓷的科技鉴定和“眼学”专家目测鉴定相结合,形成二元认证体系,不仅对瓷器考古和瓷器的鉴定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也是古陶瓷艺术品良性发展的必然途径,必将对我国古陶瓷的科技鉴定和保护起到推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科技手段介入对清康熙瓷的胎、釉进行鉴定,对古陶瓷胎和釉中主要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的测试来进行真仿判断,以此提供鉴定的科学依据。现代高仿品不能同时实现与古陶瓷胎、釉、色料中主量和微量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完全一致,是难以仿制的。

结论

每个时代的陶瓷都各具特色,如何去研究和鉴定古陶瓷,不仅需要了解它的历史文化,更需要从工艺制作的角度出发反复比较,反复认识,在触摸和观察中细致入微地“品味”每件器物所具有的特征。每件艺术品都有自身的文化教育内涵,都赋予了灵气。但如何去识别,这和博物馆工作者及收藏爱好者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密切相关。笔者在这里就以康熙青花山水诗句炉的真伪谈一点个人体会。

首先,从胎质、器型、底足、青料、纹饰、款识等方面予以鉴定:

1.胎质特征:康熙真品胎厚硬细密,有糯米感和厚重感。赝品的胎质没有康熙时期胎质硬,胎与釉结合得较松散。

2.器型特征:真品香炉的器形端正,硕大如缸,圆底,气势非凡。而赝品不够圆润饱满,缺乏厚重感。

3.底足特征:康熙真品的底足规整、光滑,赝品的底部粗造、不规整。

4.青料特征:真品的呈色多为翠蓝,色调深沉,钻入胎骨。而赝品的发色呈灰蓝色,个别发色欠佳,灰暗。

5.纹饰特征:康熙真品的青花五个层次分明,山水远近感强,笔法娴熟,运笔快。而赝品的分水不及真品的层次感强,色调也不丰富。

6.款识特征:真品底款书有三行竖写“江夏古今珍宝”的款识。赝品的底部无款。

其次,当面对一件赝品时,应作反复的比较认识。观察的结果就是康熙的釉面坚实,青花色鲜亮、深沉,纹饰生动,而现代仿品地釉洁白、松软,青花呈色“灰蓝”、漂浮,纹饰板滞,书法缺乏刚劲有利之势。笔者认为造型最能反映出此器件的真伪。康熙时期的造型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有其独特的风貌,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风格挺拔、道劲,体现出阳刚之美。另外,在分水技巧方面上,古代工匠们具有娴熟的分水技巧,他们运用蓝色的色阶变化,充分地描绘景物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呈现—种节奏感和立体感,达到明净、清朗、料分五色的艺术效果。还有,康熙青花瓷讲求线条和布局,在山水景色画中,前半部树、小亭往往排得茂密紧凑,线条粗壮挺健,料色用得浓重繁复,显得密不透风,后半部的远山则用较浅的料色湿笔勾染,看去疏朗开阔。这样以干湿、粗细不同的用笔和料色可以充分突出近景的“实”和远景的“虚”,浓淡虚实,相应相宜,显得意境高远,景象葱郁苍茫。

再次,现代制作瓷器的生产条件、技术手段及工匠文化素养都较古代工匠更为进步,因此现代仿古瓷不仅在技术手段方面下功夫,同时还针对一些痴迷者的心态下功夫,达到诱惑人的目的。面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高仿瓷,传统的陶瓷鉴定方法显然已力不从心了。再者,传统的鉴定方法无法确定胎、釉成分,它对器形、釉彩甚至纹饰的叙述均无量化标准。从这几方面看,分析古瓷的化学成分,建立科学的古陶瓷鉴定体系是必然的趋势。

最后,古陶瓷鉴定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走多学科与多方法的综合之路。鉴定者必须把单纯凭借专家经验的传统外观复写法与元素鉴定法、老化鉴定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建一个古陶瓷鉴定的科学体系。在多看真品实物的基础上,也要多看一些仿制品,了解仿制品的特点和作伪的技术、方法及最新进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而又科学地鉴定古瓷的真伪。

上一篇:公益链条下的权力生态 下一篇:一颗“红豆”和一个企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