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反思探究拓展

时间:2022-09-07 03:25:03

思与学的互补是学习活动的制胜法宝,思为学生成了源源不竭的膨湃动力,学为思提供了底蕴厚实的坚实保障。“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的设计促进思与学的紧密联系,推动了思维与技能协调发展。在此就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习题安排作个人的解读,敬请专家指点。

【案例】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P32 “乘法”练习三第4题。

在实际教学中对我班三年级45名学生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的设计与思考,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如下:

①一共有多少千克?(1人) 属问题重复,审题不清,一步口算解决。

②全部可以卖多少元?(26人) 问题有雷同,迁移影响,呈现多余条件,一步口算解决。

③已经卖出8箱,卖了多少元?(6人)模仿性问题,题中有多余条件,同时增加了条件,一步口算解决。

④又运来10箱,全部卖完,一共卖多少元?(5人)发展性问题,仍有多余条件,但算法多样,同时增加了条件,两、三步计算,符合教学目标,体现思维价值高,需重点解剖分析。

⑤星期一卖了4箱,以后每天多卖一箱,星期几卖完?(1人)挑战性问题,尽管与本阶段的学习联系不紧,但符合生活情景,提升了难度,思维价值高,应重视引导,促进创新,鼓励求异。

⑥卖出一半,剩下的还值多少元?(5人)创新性问题,综合了题中信息,将学习与思考糅合到了一定的水准,与本单元目标联系较紧密,符合生活情景,有较高的难度,数学思维训练梯度大,应重点分析。注重思维的简约,促进解答的灵活多样,提升技能水平。

……

【分析】

1.“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凸现出学生思维的个性。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解答,真正体现人本理念;贴近儿童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心理特点,关注学生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寻求自己提问以及问答案的过程中充分凸现学生思维的个性和创造性,既为学生提供可创造之源,又不包办学生发现创造的过程,真正实现自主,合作等教学价值,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案例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基础上提出的,也具备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因此大多数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模仿为主,能够运用所学可以轻松解决。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对情景、内容的理解又各有迥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设计,有常规性的、有模仿性的、有挑战性的、还不乏创造性的,如问题⑥就极具价值。学生能综合所学,提出这样有效的问题,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思考的积极。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个性创造之火将熠熠生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间。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技能的顺利迁移,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思考、提问、解答,将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保障最大限度的投入,能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逼迫”学生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探索活动,形成个个参与、人人思考的良性格局。案例中,打破沉寂,一改单一的、封闭的思维定势,巧妙设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推动合作的进程,培养创新的意识,大多数学生能提出符合实情、吃透要领的问题,并且能自己实施解决,信心会倍增,学习会充满激情与乐趣。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提出问题,有时不一定自己就能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适时的合作、师生适时的整合,会极大程度的保障学习的有序、有效进行,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师生合作的追问和补问,会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本质,促进学习的再深入。如 “你能对你的问题做出解释说明?”“你能把意思表达完整吗?”“你有没有与众不同的解答呢?”适时的生成促进了预设的更臻完美,促进有效高效的课堂打造。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有更机敏的智慧,切准时机,加速生成,促成师生的共建,生成课堂的和谐。最终让源源的活水流进课堂、流入学生的心田,激发兴趣,激励创新,造就教学活动的新天地。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是促使学生加强学习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中的现象,学习用数学的观点看世界。通过不断地追问与深思,逐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自己的设问,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也为学生储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是学生对学数学的反思。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也有一定的认知积累和经验积淀。因此,广大数学教师不能把学生想得太单纯、太肤浅,更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愿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是我们数学教学的误区,更多的时候也会成为我们教学的盲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积淀、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则成为打开这扇思维之窗的金钥匙,也是一种有益的实践,通过这种简单易行的有效方式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上一篇:例谈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下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教学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