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拓展阅读

时间:2022-09-16 10:06:20

解读文本拓展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文本,感悟和思考文本,熏陶情感,启迪思维,享受审美乐趣。”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探究文本解读,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

一、把握解读文本的生长点,寻求阅读链接

1.引读同一作者的系列文章

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内或教材外中罗列、归类出同一个作者写的系列文章,让学生互比阅读、互文理解、互为补充,从而加深阅读认知水平。例如,解读林海音的《窃读记》一文时,可以结合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从而引导学生阅读她写的风格朴实、富有艺术魅力的另一本书――《城南旧事》。

2.导读同一题材的文章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不限于同一个作者,向学生积极推荐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和书籍供学生阅读。例如,学习《白鹅》,可以与《白公鹅》进行对比阅读,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作者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风格迥异;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比较感悟文章的不同写法。

3.启读相同背景的文章

阅读文本,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领悟作者与教材编者的意图。例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背后要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特别是引导学生领悟“又一村”背后隐藏着作者内心感受时,结合当时作者写作背景,就可以领会到人心中愤愤不平,对尔虞我诈的官场非常失望,而对家乡纯朴的生活却产生了无比的喜爱之情。

二、探究解读文本切入点,强化阅读训练

1.题目切入法

不少文本的题目中,存在着题眼,抓住题眼思索下去,选择与确定切入点,透过切入点找突破口,达到教学训练点为目的。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窃读记》一文中,教师可抓住“窃”字,先让学生查字典说说“窃”字是什么意思?文中作者“窃”了什么?为什么要“窃”?再品读作者“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最后探究作者怎样描写自己那种“窃”后的复杂心情呢?把这一系列问题思索下来,教师很快确定了语段教学内容的落脚点,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并加以落实。

2.语用训练法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语言表达形式,挖掘文本中语用训练点,在言语表达的内容、情感主旨和语言文字之间“走个来回”。例如,教学三年级《矛与盾的集合》一文,教师选定第二自然段“对方的矛……难以招架。”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悟理解文本。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以及比喻“如雨点般”之后,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理解词义,洞察人物心情和处境,以此加深领悟文本语言表达的丰富意蕴与内涵,使教学从内容、情感到语言形式“走了个来回”,凸显了“语用”训练。

3.矛盾冲突法

瞄准冲突处,走进作者,深入文本,解读文本内涵和思想。例如,在《触摸春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时教师追问:“安静是个盲童,‘张望’一词用在这里恰当吗?为什么?”生1解读为“表现出安静对蝴蝶的喜爱和留恋”,生2理解为“表现出安静对飞翔的向往”。两位学生的不同解读,聚焦了矛盾,形成了冲突,剖析了矛盾,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紧扣解读文本的关键点,拓展阅读能力

1.咬住题眼,整体感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的题目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作为文本解读的突破口,对文本学习起到整体感知的作用。例如,教学《万年牢》一课,可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万年牢”是什么意思?学生带着疑问,潜心会文,联系上下文,找到与含有“万年牢”之间有密切内在关系的三个句子,质疑文眼、突破难点、层层推进,从而整体感知文本。

2.巧用场景,激趣朗读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留意重要场景,以读促悟,整体感知画面。例如,在学习《搭石》中走搭石的画面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激情品读“每当上工、下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段话,让学生读中悟景、读中品情、读中习得语言,从而让他们融入美的体验中。

3.品词析句,提炼情感

对情感丰富的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细腻品味,让语言文字饱满起来。例如,教师在教学《乡下人家》品院落晚餐图时,设疑:“他们吃饭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这样一问,就把朴实的乡下人家吃饭时一边欣赏好景,一边谈论国事、家事,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学生感知他们生活的闲适、和谐,让学生的情感在品读中得到熏陶。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寻找与文本的链接。通过对比阅读、拓展阅读,扩大知识面,积淀与提升文化底蕴,丰富情感体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高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常太学校)

上一篇:浅谈关于批评教育的几点感悟 下一篇:数学高效课堂:突出主体性,提升自我发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