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组合作”伴随学生快乐学习

时间:2022-09-07 03:23:01

让“小组合作”伴随学生快乐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我的做法如下.

一、思想教育,提高认识

组织学生进行“为什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好处?”等问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有关“合作学习”的意义及方法,使学生从思想上认同自己的小组,期盼着进入小组合作学习.

二、合理分组,形成角色认知

1. 合理分组,各有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分好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组织能力、性别、学习能力、个性等选定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以4人一组比较好,一般不超过6人,全班若干个小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每个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在一定时间内要相对固定,可在运行良好后轮换担当,避免在每一次的合作学习开展之前,小组成员都要进行分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进行.

2. 指导训练,学会合作

小组成立伊始,可对小组和成员进行必要的训练,如发出下面一系列清晰的活动指令:让组长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只有自己知道的长度,然后交由操作员度量这条线段的长度,接着操作员把量得的结果告诉记录员,最后由汇报员说出结果,历经这样的一个流程训练,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清楚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和岗位职责. 还可设计一个简单的模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用幻灯片明确打出其中操作环节的具体步骤,学生在组长按角色分工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如两人负责拉尺测量,一人负责查验监督后汇报,一人负责记录;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后,依次将自己的任务交给下一名同学,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每名学生经历体验式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而又责任明确,每个成员都在进行各种角色的尝试,锻炼了各自的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为以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供组织和技术上的保障.

3.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除了要充当导演角色,还具有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参与者、生成资源的第一发现人等等多重身份. 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去,可巡视各组活动,也可全程深入某一组交流,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即时给予合作学习指导,也有利于形成合作的技巧,将课中动态生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促进小组更深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三、建章立制,规范合作学习

秩序是一种规范,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建立一定的常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是习惯养成的训练基地,也是有序合作学习的组织需要,更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保证.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缺少有效组织,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固执己见,各行其事,没有配合等,小组合作学习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反之,各个小组及其成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尊重小组成员意见,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采纳他人好的思想,修正自我;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各司其职,各事其责,各尽其才,各尽所能,求同存异等等,教学活动定当有序高效开展. 常规虽然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却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严格要求,坚持训练,反复抓,抓反复.

四、明确目标,提高合作效率

“合作学习课时目标”是进行小组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每一次合作之前,教师的指令既要清晰,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对于简短的目标或要求,可用语言直接发出,对于步骤较多或较复杂的问题或目标,应该将内容显示在幻灯片、黑板上或者打印在导航作业单上. 小组成员必须明确将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合作学习的程序怎样等等,这是进行有效合作的保障,这样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就会把合作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形式,减少合作学习的干扰和盲目性.

五、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合作学习”心理需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从实际的情境引入,问题由学生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而提出,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产生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心理.

六、精心设计,把握合作学习技术

教师要在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指导下,在平时的备课中,要把每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在教案中作为重点环节重点备,要充分吃透教材,准确把握学情,优选合作学习的时机和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合作需求的活动,预设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活动方案,给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精彩上演提供“剧本”式的支持.

七、评价激励,引导合作学习渐入佳境

教师的评价要注意良好的导向性和修正性,评价时既要从精神层面激励学生的学习,也要有对后续合作学习提供技术指导性的评价. 评价要做到三个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对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课堂结束时给予“点评之星”、“解答之星”、“讲解之星”、“进步之星”、“质疑之星”、“挑战之星”等光荣称号. 教师经常对自己的反思性评价也有利于改进后继的学生合作学习.

让“小组合作”伴随学生快乐学习,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上一篇:老挝与中国双边贸易问题分析 下一篇:房地产税改革对于地方财政增收效应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