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适合假装文艺的盛宴

时间:2022-09-07 02:46:36

一次适合假装文艺的盛宴

鲍勃一迪伦他真的来过了。

对于我这个听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民谣长大的人,鲍勃・迪伦无疑在我心目中是个传奇。因此当他真的站在我面前时,我更觉得这是个梦。

随便拉起一块幕布,舞台简陋,可是灯光一流,现场只有和音乐有关的事物,黑幕上时不时出现的鲍勃・迪伦弹吉他、弹奏键盘和吹口琴时的剪影,相当怀旧。歌曲全部改编了,整晚都听不清他在唱的是哪首我曾经熟悉的歌。不过这也不重要,本来看这场演唱会的很多人都是抱着朝圣的心情去的。至于有人感动到涕零那倒真的没必要,你只需要欣慰一个年近70的民谣摇滚大师还能带给我们一次真正的怀旧演出就够了。并且在摇滚的假象下,我们看到的还是那个曾在上世纪60年代羞涩、忧郁、浑身充满梦想和叛逆的年轻的鲍勃・迪伦。至于此前他的歌迷所担心的问题――商业痕迹,根本不存在,演出很干净地进行,一首接一首。鲍勃・迪伦返场两次,最终以一首《Forever Young》结束演出。直到结束都没有说一句话。从开场第一分钟开始,在鲍勃・迪伦面前,各位叫嚣什么年轻的心,什么勇敢的心都成了浮云。

大概音乐界没有人能像鲍勃・迪伦那样能让外界去研究他的生活轨迹、他的诗歌、感情和音乐。他是唯一一个让歌词凌驾在了旋律之上的人。他曾经叛逆,写过大量的抗议民谣,比如《飓风》,用8分钟的时长诠释了一个被诬陷的黑击手入狱的经历。而摇滚当初只是鲍勃・迪伦拿来背叛传统民歌的手段,却成为第一个打破了摇滚和民谣之间隔阂的人。他录制过40多张专辑,音乐风格转换了四种,将民谣和其他音乐种类贯通。2005年,《纽约,纽约》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拍摄了一部长达四个小时的纪录片《没有方向的家》,记录了鲍勃・迪伦40多年音乐生涯,由鲍勃・迪伦本人主演,是一次对他音乐人生的总结。

娱乐圈的热闹事每天此起彼伏,广电依然不断地出新规打击“三俗”。作为娱乐记者,我真的很羡慕能每天都能让自己神经绷着关注着明星参与八卦的同行们。可是热闹多了,想要沉淀一下得找借口,现时,油价涨了停车费涨了方便面价格涨了食堂餐费涨了什么都涨了的时代,别说遵从内心了,能假装文艺也成为难事。鲍勃・迪伦给了这个机会,让大家很文艺地来了一次对远去的年代的集体怀念。孟京辉在微博上写道:鲍勃・迪伦像一个忧伤的动物,爬过来又爬走了,唱着歌,一句话没说。在散场后的马路边,他抑制不住激动地从几位姑娘手里买了一套9张鲍勃・迪伦的专辑。当时我也在场,买了一张纪念封。因为谁会知道,他这次离开还有没有机会再来呢?很多人说当晚的工人体育馆将北京各式“文青”和文艺工作者聚集到了一起,而身边坐有一男,歌声一起,就睡去,掌声一响就醒来喊几嗓子好,有哪些人敢说自己是因为了解并喜爱这个男人才去凑这个热闹的?假装文艺可见有时很重要。当然我把它理解为是时候听一下内心的声音了。三十岁不到就早早告别了这个喧嚣的世界,遵从了内心的鲍勃・迪伦抱着吉它带着口琴,从60年代走到今天,对歌迷来说,他就是个传奇。你给他定义什么他就是什么:民歌手、诗人、浪漫主义者、解放思想的人。对于明天,鲍勃・迪伦也给了我们诗意的答案:生活并不复杂。每个人都在等待新开始。

上一篇:《狂奔的左左》 下一篇:冷热榜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