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报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时间:2022-09-07 12:36:34

手机报与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作为纸质媒体跻身电子媒体的一种新探索,有“第五媒体”之称的手机报一经推出便备受关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直在内容上默默无声的手机报利用自己快速便捷的特性为受众提供了及时的新闻报道,开辟了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后广大受众获取进展信息的新渠道。本文将以《抗震救灾手机报》为例,试述“第五媒体”手机报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的功能特征及尚待进一步开发的空间。

手机报在突发性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功能特征

突发性危机事件是由于人为或非人为突发事件及重大问题的出现,打破了组织正常有序的运转状态,使组织声誉和利益受到损害,甚至遭遇生存危机,从而不得不面临和处理的一种紧张状态。因此,当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时,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度会更高,信息的传播也随之显得更为重要。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在各家新闻媒体大量的相关报道中,手机报以其快捷方便、信息关注度高、实用性强和阅读环境的随意性等优势比报纸、电视这类传统媒体更贴近受众,使得受众对相关信息的接收成为一种不受任何时间、地点限制的随时随地的行为。

快速的时效性。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当天下午6点,人民网面向移动用户、联通用户推出第一期《抗震救灾手机报》――《开山辟路,中国人不相信眼泪!》,报道了最新灾情及中央部署的各项救援工作。许多手机网友在看到人民网的手机报道之后,积极给予反馈,希望通过人民网表达他们对灾区群众的支持,对罹难同胞的悼念。

5月15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别推出由新华网负责编辑的《抗震救灾手机报》每日两期。这份免费的手机报运用手机的独特优势,为受众提供抗震救灾的信息服务,内容包括抗震救灾快讯、抗震救灾手机报、抗震救灾特刊。抗震救灾快讯以短信的形式,向全国手机用户提供地震灾情、救援情况、政府公告及其他抗灾资讯;抗震救灾手机报、抗震救灾特刊每天以图文并茂的彩信形式,向全国手机报用户报道党和国家抗震救灾的重大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贯彻中央部署的具体措施、抗震救灾的最新进展以及灾区群众生活、防震防疫和自救常识等实用信息。

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后,及时的信息传播可以消除急欲了解灾情事态发生进展的受众的盲目性,媒体有责任向人们提供关于危机事件的确切信息。相比报纸固定的发行时间,手机报实现了报道信息的即时传播和接收,两者结合,在时间上进行了有效的互补。

阅读的便捷性。手机报的载体是手机,用户随时随身携带,所以,手机报编辑可以将新闻第一时间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和电视、报纸、网络相比,手机报不受地点限制,也为用户节省了接触媒介的时间。遇到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时,受众有了解灾情进展状况的渴望,但也不可能时时触及电视、电脑、报纸和网络等媒介,手机等随身移动设备的出现为报纸提供了一个全时陪伴读者的媒介渠道。

手机报具有的多媒体优势也增加了受众阅读的便利性。针对手机界面的显示特点,实用、简单和形象化的内容能让用户耐心而愉快地阅读手机内容。手机报所发送的新闻,不只是短信意义上的文字新闻,新华网和中国移动联合推出的《抗震救灾手机报》以彩信的形式发给用户,图文并茂。受众不仅可以看到文字的描述,还可以看到很多更能反映现场、能引起受众共鸣的具象图片,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受众的视觉器官,实现了新闻的立体阅读。

综观新华网和中国移动联合推出的《抗震救灾手机报》,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手机报的内容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新闻,而是多期都设有明确的主题,并以不同的栏目加以表现和强化。以2008年5月21日的《抗震救灾手机报(第7期)》为例,该期主题是“感恩”,有如下内容:

“震恸”专栏里言简意赅地介绍了灾区天气、地理情况、最新伤亡人数统计、救灾进展情况、社会各界捐款数额等内容。剩余篇幅以绵竹市遵道镇高安村80岁的孤老刘惠珍手中捧着一个大大的“谢”字照片为压题图片,在大栏目“感恩”中又分了五个子部分:“军警:士兵突击力量”、“医护:最温暖的白色”、“志愿者:黄丝带飘扬”、“捐赠者:共同的语言”、“国际支援:大爱无边”。这期报道立意明晰、信息充足,关键是编辑对相关内容整合归纳,使得受众在了解具体信息的同时,也对全局有了一个宏观的掌握,可以说,“一切尽在我手中”。

有效的互动性。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后,人们的情绪会处于一种非常丰富并不同于以往的饱满状态,受众就会相应地提高与媒体的互动性要求,因此,通过适当的渠道进行交流是必须的。传统媒体的一大弊病是缺乏与受众之间有效、即时的互动,这极大地影响了传播的效果。而手机报的受众可以通过短信等方式实现与手机编辑的有效互动,再通过“把关人”的再次编辑达到与自己同样身份的受众的交流。

以新华网和中国移动的《抗震救灾手机报》为例,手机报末尾设置了“读者共震”栏目,专门用来刊载读者的心声。对于中国政府各级官员在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的表现,网友们踊跃地借手机报的平台各抒己见。同时,还有更多的读者表达了对受灾人民的祝福、渴望做志愿者的心声甚至救助的良策。在2008年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人民网推出《抗震救灾手机报》――《全国哀悼日》,引发了手机网友的高度关注,截至20日上午11点就收到了手机网友留言5万余条,充分实现了受众与媒体的互动。

手机报在突发性危机事件报道中的发展空间

2007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都把手机报业务作为重点业务来发展,表面看来手机报订阅用户的数量在不断上升,但其实它仍处在市场导入阶段。手机报的商业运营模式至今尚无定论,随着3G时代的到来,它不求新不求独的内容编排也势必会成为影响发展的瓶颈。手机报有关“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报道得到了受众的诸多好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利用自身对突发性危机事件进行及时独到的报道是手机报进一步稳定用户的明智之举。而如何更好地对突发性危机事件进行报道,手机报大有可为。

结合自身特点,追求个性报道。由于手机报还没有自己独立的采编权,所以,《抗震救灾手机报》的原创性内容并不多见,新闻内容基本上只是拷贝其所依靠的传统纸媒。另外,手机还明显地存在着屏幕小、信息存储量有限等接收硬件方面的弊端,这又使得手机报在内容制作方面强调“短小精悍”,要尽可能地“瘦身”。在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限制下,手机报的新闻信息往往存在孤立、背景缺失、内容单薄的弊病,容易造成受众的片面认识。而这恰恰是在突发性危机事件报道中讳莫如深的。

和20世纪末国内报纸纷纷办起的新闻网站一样,手机报在走报纸新闻网络版的老路。其实,抛开内容来说,手机报应转变编辑思路,抓准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特点,结合自身媒介特点和受众定位,从文章结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个性化”报道;还有就是抢抓重大新闻、突发新闻,凸显新媒体的“速度”特色。

整合多方资源,强化传播合力。缺少其所依靠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良性互动,在传播过程中形不成合力,是目前诸多手机报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抗震救灾手机报》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之一。

作为数字产品的手机报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它可以在第一时间提醒读者最及时的短消息,随后报纸再深度报道,网络持续进行深度的跟踪。网络在一定意义上推进静态新闻向动态新闻的发展,同时又向手机报和报纸提供更新的新闻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资源性还是收益,这种多赢的格局都是可以形成的”。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手机报由于与所依靠的报纸、网络没有进行有效互动,致使手机报只是它们的“浓缩版”。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与阵地,手机报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报道无可回避,而只有当报纸和手机报在报道突发性危机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形成合力,进行“海陆空”式的全面报道,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扩大读者群体,增强社会效益。《抗震救灾手机报》不是面向所有手机用户传播,而是针对其现有用户的一份附加特刊。突发性危机事件在传播中极易造成流言或散播出错误的信息。此时,媒体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媒介和阵地,也是用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公众的时刻,是体现媒体价值与功能的时刻。突发性危机事件是媒体必须慎重面对的课题,对危机事件报道的传播及时与否和传播广度都影响着灾发地区的稳定和社会公众对灾情的正确认识。正因为如此,对突发性危机事件进行报道并不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效”合一的时机,而是要把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在灾难性危机事件发生后,手机应该相应地扩大其传播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加速相关信息的快速流通,对于手机报自身,也是一个发展潜在订阅用户的绝好时机。

参考文献:

1.甲鲁平、:《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报道的思考》,《新闻界》,2007(5)。

2.王雪莲、王雷:《我国手机报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新闻界》,2008(1)。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硕士生)

编校:董方晓

上一篇:对私人话题进入公共领域的反思 下一篇:中国城市品牌形象打造的误区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