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型选择题创新题展

时间:2022-09-07 12:11:52

实验型选择题创新题展

从近几年高中课改实验省区的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来看,已非常重视试题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应用化学反应原理,联系化学理论,运用绿色化学的观点和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后,实验型选择题成为高考新亮点和主流题型,本文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部分实验型选择题,供同学们参考。

一、 基本操作中的创新试题

1. (浙江省2012年理科综合测试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倾析法分离时,将烧杯中的上层清液用玻璃棒引流到另一容器内,即可使沉淀与清液分离

B. 做“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切取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放入烧杯中,滴入两滴酚酞溶液,再加入少量水,然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C. 用移液管取液后,将移液管垂直放入稍倾斜的容器中,并使管尖与容器内壁接触,松开食指使溶液全部流出,数秒后,取出移液管

D. 一旦金属汞洒落,必须尽可能收集起来,放在水中保存以防挥发;并将硫磺粉撒在洒落的地方,使金属汞转变成不挥发的硫化汞

解析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知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中学化学的重点知识,也是高考的必考知识,要注意基本实验的基本操作、基本原理以及不当操作产生的结果和处理方法、措施。由于金属钠与水反应时非常剧烈,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要注意钠块不要太大,由于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要将钠块投放到盛有水的烧杯中,最好在烧杯上面盖上玻璃片或表面皿,B错误。

答案 B

2. (西安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

A. ①⑤⑥ B. ①②⑥

C. ①③④ D. ②④⑥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基本化学实验操作及其分析。①正确,羟基氢的活泼性越强,电离出H+浓度越大,与Na反应越剧烈;②错误,―CHO也可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使其褪色;③错误,生成物三溴苯酚也可与苯互溶,达不到分离的目的;④错误,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使其褪色,是因为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2MnO-4+5SO2+2H2O=2Mn2++5SO2-4 +4H+,并不是由于SO2的漂白性所致;⑤正确,在电解时,可以通过电解池阴极上阳离子的放电顺序来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⑥正确,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通过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盐的水解程度来判断(非金属性越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弱,对应盐的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的碱性就越强)。故本题选A。

答案 A

二、 滴定拓展中的创新试题

3. (福建龙岩市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实验室中,通常以草酸钠(Na2C2O4)为标准液,通过氧化还原滴定来测定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O2-4 +MnO-4+H+Mn2++CO2+H2O(未配平)。下列有关草酸钠滴定高锰酸钾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滴定过程中,高锰酸钾被氧化,草酸钠被还原

B. 温度需超过100°C,草酸钠与高锰酸钾才会反应

C. 该反应中,消耗的草酸钠与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 ∶ 2

D. 为便于滴定终点的判断,滴定时必须往体系中加入指示剂

解析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和滴定的相关知识。要关注氧化还原反应的守恒问题。A项错误,Mn的化合价降低,被还原,C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B项错误,题目没有说明反应与温度关系的信息,草酸钠与高锰酸钾应该是常温下反应;C项正确,由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可知;D项错误,因为在该反应中,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MnO-4Mn2+),故不需要指示剂。

答案 C

4. (上海八校2011届高三联合调研)滴定度是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定物质的克数,通常用T(M1/M2)表示,T(HCl/NaOH)=0.04 g/mL,表示每毫升标准盐酸溶液恰好与0.04 g NaOH完全反应。现有含Na2CO3的混合物样品,用上述标准盐酸滴定,若以酚酞为指示剂测得该样品的滴定度为0.073 g/mL。则该样品中可能还含有的物质是( )

A. NaOH・KOH

B. K2CO3・NaHCO3

C. Na2SO4・KHCO3

D. KOH・Ba(OH)2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滴定中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由T(HCl/NaOH)=0.04 g/mL可知盐酸的浓度为1 mol/L。而由样品的滴定度为0.073 g/mL,而且用酚酞为指示剂,说明反应中的比例关系为1 ∶ 1,即在样品中,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3,而M(Na2CO3)=106>73,所以另外的物质的M要小于73,故只有A、D项符合要求。

答案 AD

三、 物质检验中的创新试题

5. (2011年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某中学学习小组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的化学试剂时,发现一盛有白色固体的试剂瓶,标签破损(如右图),某同学为检测出其中的成分,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 取少量白色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

② 取部分试液加入盐酸,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无其他明显现象;

③ 取部分试液,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

④ 取部分试液,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

⑤ 用铂丝蘸取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火焰呈黄色。

该同学最终确定,这是一瓶部分被氧化的亚硫酸钠。

请分析,该同学只需要完成上述哪几个实验,即可得出此结论(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以实验题形式考查了常见离子的检验及物质的鉴别。分析题意,在溶液中加入盐酸时,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为SO2,推测为亚硫酸盐。当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更能证明为亚硫酸盐。当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为硫酸盐。焰色反应为黄色,证明为钠盐。当要证明这是一瓶部分被氧化的亚硫酸钠时,只需①②④步实验即可得出结论,答案选C。

答案 C

6. (遵义市2011届高三年级七校联考)以下实验:① 为检验RI(碘代烷)中的碘元素,将RI与NaOH水溶液混合共热后再加入AgNO3溶液;② 实验室里用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40℃制乙烯;③ 用锌与稀硝酸反应制取氢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氢气;④ 在试管中加入2mL 10%的CuSO4溶液,滴入2%的NaOH溶液4~6滴,振荡后加入乙醛溶液0.5 mL,加热至沸腾;⑤ 为检验淀粉已水解,将淀粉与少量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水浴加热;⑥ 将饱和氯化铁溶液煮沸,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可能失败的实验是

(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只有①④⑤

C. 只有③④⑤ D. 只有②③⑤⑥

解析 检验RI,在加入AgNO3溶液之前要加入硝酸进行酸化,①错;实验室制乙烯是在170℃,②错;锌与稀硝酸反应,由于硝酸的氧化性,而得不到取氢气,③错;淀粉的水解需要的是浓硫酸,⑤错;把适量溶液滴入沸水中即得氢氧化铁胶体,⑥错。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鉴别与制备方法。

答案 A

四、 物质转变中的创新试题

7. (上海松江区2011年高考模拟考试)下表是四种盐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 g水):(假设盐类共存时不影响各自的溶解度,分离晶体时,溶剂的损耗忽略不计)

用物质的量之比为1 ∶ 1的硝酸钠和氯化钾为原料,制取硝酸钾晶体,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的实验过程中,都需要控制温度

B. ①实验操作依次为:加水溶解、蒸发浓缩结晶、趁热过滤

C. ②实验操作依次为:加水溶解、蒸发浓缩结晶、趁热过滤

D. 用95%的酒精洗涤所得的硝酸钾晶体比较好

解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物质的分离原理与方法知识。分析表中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在硝酸钠和氯化钾混合溶液中,在不同温度下,阴阳离子会自动结合成溶解度较小的物质,所以在①和②中需要控制温度,A正确;其中①中需要在高温时配制成饱和溶液,然后采取蒸发结晶法并趁热过滤,分离晶体,B正确;在溶液B中,由于剩余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过滤分离时不需要趁热过滤,C错误。由于用水洗涤晶体时,会使晶体损失大,用酒精洗涤则损失小,D正确;答案选C。

答案 C

8. (浙江省六校2011届高三2月联考)一定温度下的难溶电解质AmBn在水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其平衡常数Ksp=cm(An+)×cn(Bm+),称为难溶电解质的离子积。已知下表数据:

对含等物质的量的CuSO4、FeSO4、Fe2(SO4)3的混合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该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最先看到的是蓝色沉淀

B. 该溶液中c(SO2-4 ) ∶ [c(Cu2+)+c(Fe2+)+c(Fe3+)]>5 ∶ 4

C. 向该溶液中加入适量氯水,调节pH到4~5后过滤,可获得纯净的CuSO4溶液

D. 向该溶液中加入适量氨水,调节pH到9.6后过滤,将所得沉淀灼烧,可得含等物质的量的CuO、FeO、Fe2O3三种固体的混合物

解析 本题考查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转化和Ksp。A项错误,根据反应的先后顺序,Ksp越小,越容易反应产生沉淀,故最先产生Fe(OH)3,看到红褐色沉淀;B项正确,由于Cu2+、Fe2+、Fe3+在溶液中均发生水解反应而使金属阳离子浓度减小,因此B项正确;选项C,通入Cl2后,Cl2把FeSO4氧化为Fe2(SO4)3,调节pH到3~4后,Fe3+全部转化为Fe(OH)3沉淀,但溶液中还有Cl-离子,即溶液中还存在CuCl2,C错误;由表中数据知,在pH到9.6后过滤,沉淀中含有Cu(OH)2、Fe(OH)2和Fe(OH)3,对沉淀灼烧,最终得到的是CuO和Fe2O3两种固体的混合物,因此选项D错误。

答案 B

五、 物质推断中的创新试题

9. (浙江省温州市2012届高三八校联考)向2 mL 0.5 mol/L的FeCl3溶液中加入3 mL 5 mol/L的KF溶液,发现FeCl3溶液渐渐褪至无色,再加入KI溶液和CCl4振荡后,静置,不见CCl4层有紫红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e3+不与I-发生反应

B. Fe3+与F-结合成不与I-反应的物质

C. F-使I-的还原性减弱

D. Fe3+与F-反应还原为Fe2+,使溶液中不再存在Fe3+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解答时的突破口有“FeCl3溶液渐渐褪至无色”和“不见CCl4层有紫红色”,说明溶液中无Fe2+(浅绿色),I-未被氧化。Fe3+与I-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错;不见CCl4层有紫红色,则无I2生成,也就是说Fe3+与F-反应生成的物质与I-不反应,B正确;I-未被氧化,C错;Fe2+也是有颜色的,D错。

答案 B

10. (温州中学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月考)近期,世界范围内有成千上万个湖泊变为鱼类绝迹的死湖,数以千万公顷计的森林衰败枯萎,大片土地沙漠化……将这些现象与频繁降落的酸雨相联系,人们认为,酸雨是肇事主因。某研究小组研究某地硫酸酸雨的形成,有人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

猜想二:

猜想三:以上两过程同时存在

有关上述猜想,收集一定量该地区刚下的雨水进行实验,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

A. 若猜想一或猜想三正确,则该雨水加入盐酸后,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 若存在猜想二的过程,则该雨水可能使品红褪色

C. 若只存在猜想一的过程,则该雨水的pH随时间延长而增大

D. 上述任意一个猜想正确,该地区雨水的pH均小于5.6

解析 解答本题要知道正常的雨水由于溶有CO2气体,pH一般为5.6。若猜想一或猜想三正确,则雨水中有SO2-4 ,A正确;若存在猜想二的过程,溶液中会有SO2,SO2有漂白性,B正确;若只存在猜想一,H2SO4随着时间的延长,水分的蒸发,pH减小,C错;正常雨水,由于溶有CO2气体,pH为5.6,由于SO2的作用,雨水酸性增强,pH均小于5.6,D正确。

答案 C

六、 联系实际的创新试题

11. (广东肇庆市2011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测试)下表中,对陈述Ⅰ、Ⅱ的正确性及两者间因果关系的判断,完全正确的是

( )

解析 本题考查了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知识点。做该类题目时要注意分析各种物质反应的实质及其相似实验现象的区别与联系。铝单质和氧化铝都能与酸和碱反应,所以A正确;氯气不能使干燥的布条褪色,而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可以说明次氯酸的氧化活性比氯气强,B正确;高压钠灯发出透雾性强的黄光是由于黄光的波长较长的原因,C错误;由于铁或铝能与浓硫酸或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形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金属与酸的进一步反应,D错误。

答案 AB

12. (湖南师大附中2011届高三月考)控制变量法在化学实验探究中运用较多,它是指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或不发生变化,以便在研究过程中,找到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根据因素和条件的性质,可分为实验变量(自变量)、反应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某研究小组用酸性KMnO4溶液与H2C2O4溶液反应中溶液紫色消失的方法,来研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实验有关变量控制的操作错误的是( )

A. 为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将实验温度均确定为25°C、酸性KMnO4溶液与H2C2O4溶液的体积均确定为4 mL,不使用催化剂

B. 可选择浓度分别为0.05 mol/L、0.01 mol/L、0.001 mol/L的KMnO4酸性溶液和浓度均为0.001 mol/L的H2C2O4溶液反应,来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对照实验

C. 可将单位时间内反应所生成的CO2体积作为实验变量(自变量)进行本实验研究

D. 该实验研究中的反应变量(因变量)是溶液紫色褪去所消耗的时间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根据实验目的,是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要保持温度、物质的状态、有无催化剂等在同一条件下,所以A、B项均正确;C项,要考虑到实验的可操作性,考虑到CO2体积受压强的影响、溶解等因素,错误;D项,可通过溶液颜色的变化的所消耗的时间进行对比实验,正确。

答案 C

七、 融入计算的创新试题

13. (浙江省2012年理科综合测试卷)已知电极上每通过96 500 C的电量就会有1 mol电子发生转移。精确测量金属离子在惰性电极上以镀层形式沉积的金属质量,可以确定电解过程中通过电解池的电量。实际测量中,常用银电量计,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电量计中的银棒应与电源的正极相连,铂坩埚上发生的电极反应是:Ag++e-=Ag

B. 称量电解前后铂坩埚的质量变化,得金属银的沉积量为108.0 mg,则电解过程中通过电解池的电量为96.5 C

C. 实验中,为了避免银溶解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金属颗粒掉进铂坩埚而导致测量误差,常在银电极附近增加一个收集网袋。若没有收集网袋,测量结果会偏高。

D. 若要测定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通过的电量,可将该银电量计中的银棒与待测电解池的阳极相连,铂坩埚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解析 银棒应与电源的正极相连,铂坩埚则作阴极,发生还原反应,A正确;Ag++e- Ag,n(Ag)=108.0×10-3 g/108=1×10-3 mol,

n(e-)=1×10-3 mol,通过电解池的电量为96.5 C,B正确;若没有收集网袋,银可能落入,导致测量结果偏高,C正确;电解饱和食盐水,银若作阳极,会参与反应,D错。

答案 D

14. (宁波效实中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向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过量KI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溶液变为棕色。再向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中不断通入SO2气体,溶液逐渐变成无色。则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白色沉淀是CuI2,棕色溶液含有I2

B. 滴加KI溶液时,转移2 mol电子时生成1 mol白色沉淀

C. 通入SO2时,SO2与I2反应,I2作还原剂

D. 可判断出上述实验条件下,物质的氧化性:Cu2+>I2>SO24

解析 分析题意,溶液中能够生成白色沉淀和成棕色,说明生成I2和一种新物质沉淀,推测发生2Cu2++4I- 2CuI(白色)+I2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由于该反应中转移2 mol电子时生成2 mol白色沉淀,B错误;再向溶液中通入SO2则发生SO2+I2+2H2O H2SO4+2HI,I2作氧化剂,C错误。

答案 D

上一篇:浮光掠影看纽约 下一篇:赏析三类生物STSE热点材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