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外来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其策略分析

时间:2022-09-07 11:44:02

汉语外来词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及其策略分析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随着交流沟通的不断顺畅与便捷,汉语外来词不断增加,初中语文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采取相应的策略。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汉语外来词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并对汉语外来词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进行了剖析,最后文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汉语外来词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汉语外来词 教学策略 本土化 文化差异

现代社会,随着交流沟通的不断顺畅与便捷,汉语外来词不断增加,初中语文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采取相应的策略。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汉语外来词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并对汉语外来词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进行了剖析,最后文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汉语外来词的教学水平。

一.汉语外来词的产生及其类型概述。

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接触有不同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词的借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强了与外界的接触,海外的新文化、新思想、新科技、新产品如潮水般地涌如入中国大陆,随之,指称这些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语作为外来词大量进入现代汉语。

汉语外来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类型,本文采用外来(借用)的方式,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基本类型。

一是音译外来词,如打(dazon英)、逻辑(logic英)、巧克力(chocolate英)等。二是音意兼译外来词,如romanticism—浪漫主义;chauvinism—沙文主义;Marxism—马克思主义。三是音译加意译外来词,如芭蕾舞(ballet法)、沙丁鱼(sardine英)、卡车(car英)等。四是字母外来词,如MTV、CD、KTV、BP机、卡拉ok等。五是借用日语中的汉字词,但不读日语读音而读汉字音,即借形词,如思想、政府、哲学、主观、共产、归纳等。

二.汉语外来词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影响分析。

一是增加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难度。外来词对汉语词义的渗透,具有速度快、范围广、连锁性强的特点,这是汉语词义的自身发展和新的社会文化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有些词义尚未被现代汉语吸收为规范成分,但它们经常在各种媒体和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出现,规范的趋势越来越明朗化。但由于这类新的外来词语出现太快、太时髦,又有些词语简缩的太厉害,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大大增加;学生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挑战性大大增加。

二是对于中学语文教学中文化环境塑造的要求提高。一般认为,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判断一种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看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带有人类活动印迹的自然物,都属于文化的内容。汉语外来词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至20世纪上半叶,大批日源外来词进入汉语,如“干部、积极、特权、特务、议院、仲裁、左翼”等。改革开放以来,外来词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涌入汉语,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本身就肩负着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外来词的涌入对于汉语文化冲击较大,对于学生的认知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促使外来词的规范化。

三是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外来词的涌入,往往会导致一种多元文化观的出现,而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势必产生一些影响。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往往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稳固”、也最“保守”的核心内容,它们维系、延续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命脉,塑造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也保持着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中学语文教学应该面对这一问题,注重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创造,构成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样性体系或结构,即为文化多元化,使得这种多元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外来词的教学策略。

一是要及时改进,大胆加入新元素。正是由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外来词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甚至是冲突,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正视和迎接这些挑战,主动采取策略,可以及时改进教学策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加入的新的元素,使得初中语文教学能够与时俱进。例如T恤(T形衬衫,T形汗衫)、α射线(阿尔法射线、卡拉OK(无乐队伴奏视唱机)、AA制(各付各的账的餐饮方)等等。这些变化,如果初中语文教学对这些常用外来词语的变化熟视无睹,那么初中语文教学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真正符合时代潮流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积极主动大胆的将这些外来词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得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实时性。

二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众所周知,词语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乃至价值观念都紧密相连。不同民族文化信息的差异常常会造成对词语意义的理解偏差。在外来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词语产生的民族的文化心理信息,在对比分析中进行外来词教学。如一些佛教词语成分与汉语成分结合成词,如“念书”的“念”来自“念佛、念经”的“念”,“缘分、因缘、姻缘”的“缘”来自佛经的音译。

三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外来词的规范性。外来词的规范应该根据不同人群语言使用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规范。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考虑到初中生的基本语言使用特点,对外来词进行规范,规避一些不良文化或者语言习惯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是规避其对学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从汉语外来词本身的语言特点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形式分出不同的层次,如音译词,意译词、半音译半意译词和字母词,这些语言形式是与翻译的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表达方法和不同的语言特点,规范的要求和侧重点就应该不一样。

参考文献:

[1]王天润.汉语外来词范畴试探——从外来词语言文化二重性看汉语外来词的范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4):208-212.

[2]王天润.十年来汉语外来词研究管窥[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5):148-150.

[3]李申,荣景.论当前汉语外来词的使用及其规范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4):79-82.

[4]蒋红梅.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外来词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140-141.

[5]邱六碧.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与路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7):43-43,45.

黄敏,湖北利川市铜锣坝中学教师。

上一篇: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刍议 下一篇:鉴赏诗歌应做到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