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心理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7 11:30:03

刍议心理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摘要: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每位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关键词:刍议;心理学原理;教育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4―0127-02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本身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要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即真正的“减负提质”,主要的途径是将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营造积极、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加工信息的心理倾向。

一、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类实施教学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语言 、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等七个范畴,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可能成为天才,即使是学科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智力是正常的,有的某些方面的技能却很突出,仍然还有另外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当然,有的学生可能某一方面的智能会相对差一点,然而,他们其他方面的智能却是不错的。据此,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智力观;转变教学观,形成正确的评价观;转变学生观,形成正确的发展观。认真考虑个体差异,在技能方面另辟蹊径。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尝试一个个崭新的领域,以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为本,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其潜能的开发。

二、运用“激励理论”,构建生态课堂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的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在课堂上,教师以“积极的暗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暗示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而老师的赞许、认可、微笑、手势、注视,以及各种物质奖励等,都可以作为强化物,给学生传递无穷的正能量。

布卢姆认为,学生对以往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看法,往往是与学校的考试成绩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把这些成绩解释为是自己学得好或学得差的证据,然后把它与对以后遇到的有关学习任务的看法联系起来。因此,为了使学生能用一种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就必须给他们许多得到奖励的机会。反之,如果经常给予学生失败和不适应学习的证据,必然会使学生产生自我怀疑。

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交流彼此的体验感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从而使学生放下对学习恐惧的包袱,轻装上阵,最终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三、遵循“记忆与遗忘规律”,指导学生学习

记忆力再好的人遗忘也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记忆程度与记忆时间在函数上的对应关系,即:刚刚记忆完毕100%,20分钟之后58.2%,1小时之后44.2%,8~9小时之后35.8%,1天后33.7%,2天后27.8%,8天后25.4%,1个月后21.1%。因此,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在复习功课时,有时感觉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识似的,这就是因为复习的间隔太长了的缘故。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考试对于多数人都感觉是一种负担,尤其中考、高考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场心理上的暴风雨,特别是一些中差学生,由于学习上的困难,焦虑、遗忘在所难免,为此,要指导学生遵循“记忆与遗忘规律”,抓住最佳记忆时间,如睡前醒后(分别没有后摄干扰和前摄干扰)――记忆的黄金时段;要培养对所记忆的内容的兴趣,因为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要注意文理学科交替学习、不同学科交替学习,文科(如语文)主要是发散思维,理科(如数学)主要是逻辑思维,这两种差异度较大的科目交叉复习实际上是左右脑的交替休息,因为不同学科的知识由大脑不同的部位主管,所以学科交替学习就可以使大脑的各个部位得到及时修整;要注意不同学习形式之间交叉安排,交换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可以使得部分疲劳大脑区域细胞得到休息,休息后的大脑区域细胞再进行工作,如阅读与运算的交叉,这样既妨碍大脑的休息,也保证了学习活动高效率地进行。

四、应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关注学生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我。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我反思,科学地切合实际地确定教学的起点、难度、深度和广度,应用“最近发展区” 理论为每一个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

五、掌握放松减压技巧,缓解学习考试焦虑

常用的方法有:自我暗示法,这种方法可以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爱好、意志乃至能力,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考前面临森严的考场,出现过度紧张时可反复在心里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这种自我暗示的作用下心中的杂念自会消除,从而缓解焦虑,放松身心。深呼吸放松法,采用鼻子呼吸,腹部吸气。这种方法虽然很简单,却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想象放松法(冥想放松法),冥想会促使大脑出现α波,内啡肽分泌增多,使人镇静、愉快、放松。使人不会太警觉,也不会太闲散,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与情感。这是一种理想的控制紧张的状态。由于清除了通常与掌握新科目有关的紧张压力感。隐藏在大脑深处的潜意识大门被打开,潜能开始苏醒活跃,储存在右脑的启发性信息开始被随心所欲地引导出来,从而产生灵感和顿悟。这正是学习新语言、快速掌握知识的极佳脑力状态。此外,还有注意力转移法、压力缓解法、自信增强法等,都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学生学习和考试的焦虑。

六、结合学科学习特点,渗透心理学原理

将心理学理论贯彻于教学工作中,不仅仅只是几个理论的掌握,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因此,要注重将心理学原理渗透于课堂教学。各学科可围绕着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寓心理品质教育于学科教育之中,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政治科可渗透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数学科、物理可渗透思维品质教育;语文科可渗透情感品质教育;英语、历史科可渗透记忆品质教育;化学、地理、生物科可渗透观察品质教育;体育科可渗透意志品质教育;音乐、美术科可渗透性格品质教育。

总之,将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是每位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Gardner,H).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现状研究 下一篇:浅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