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逃生,从“预演”开始

时间:2022-09-07 10:31:02

地震逃生,从“预演”开始

2008年5月12日,我国的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特大地震。距离“5・12”特大地震发生已过去了整整一年,灾区人民被打乱的生活正渐渐恢复正常,地震的伤痛也在时间的安抚下慢慢愈合。灾难过去,伤痛过后,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地处地震多发地带的国家。日本人在地震灾害后很注重经验教训的总结,以便再次遭遇灾害时能够“举一反三”。本期,让我们看看一衣带水的邻邦的经验,并告诉爸妈一些游戏,谈谈如何对孩子进行地震的“逃生”教育。孩子究竟该掌握哪些自救知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A.认识“地震”途径多多

“地震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如果没有去亲身经历或感受过地震,孩子一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知道,孩子往往只能通过直观的看、听、说以及体验等来认识周遭事物,因此像“地震”这样自身未曾实际经历或感受过的抽象概念的确会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如何让孩子认识“地震”呢?

途经一:科普图书及影片

家长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地震故事,或和孩子一起阅读相关主题的绘本等方式,引起孩子对地震的关注,同时帮助他们懂得在地震中保护自己生命是很重要的。

在日本,不少以地震和自救为主题的幼儿绘本,是学校、家庭进行幼儿防震教育的有力工具之一。

也许,有家长会觉得老跟孩子说地震之类的灾害,似乎离自己太遥远,而且还担心这样做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其实,开始时可以通过让孩子了解自然的奥秘,慢慢培养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让孩子认识到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一些状况,对于之后的保护自己也就顺理成章了。

家长不妨尝试着一边读书一边带孩子进行“地震之旅”。

途经二:展览和体验

从认识的渠道来看,日本的幼儿防震教育相当强调家庭和学校同社区的合作。幼儿园的孩子有机会参观当地消防队并接受消防队的灾难自救教育;而一些市、区政府还拥有流动地震体验车,体验车会定期访问社区和学校,孩子可以坐进车里体验不同级别的“地震”,从而直观认识这个自然现象的威力。

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体验地哦。

体验地:上海科技馆的“地壳探秘”展馆,是一个带孩子全方位了解地震的一个好地方。

途径三:纪念活动

地震并非每个人都会遭遇,但对于同胞经历的伤痛我们应该感同身受。在日本,每年冬天都会举行阪神地震遇难者悼念活动,让人们铭记地震带给我们的一切。家长可以跟孩子讲讲中国发生过的地震和震灾中勇敢的同龄人的故事,鼓励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让他更进一步了解地震的厉害和生命的宝贵,以及艰难时刻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是多么重要。

以上这些途径可以让孩子与家长一同认识地震现象,了解地震发生后的惨烈灾情及并发火灾、洪灾、海啸等严重的“后遗症”。虽然,现代科技能提供人类应付地震的新方法,但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仍只有极短的时间从危险地区撤离。所以,除了了解“地震”,我们还要通过防震演习为此做好准备,以降低地震来临时所产生的伤害。

B.逃生“预演”准备充足

感到天摇地动时,怎么办?

地震是一个不速之客,往往不期而至。在感到突如其来的天摇地动时乱了阵脚可能会影响到此后的逃生行动,孩子更是如此。

家长不妨教孩子沉着应对地震的“四不”口诀:不跑、不推、不吵、不返回。

具体说,就是地震突发时孩子应听从大人的指示。集中在相对安全的地点抱头下蹲,千万不能惊慌失措地到处乱跑、互相推搡、吵闹,以免造成混乱。等到震感消失后应穿好鞋,带上急救包,抓紧撤离,不要再次回到有危险的地方。另外,还要提醒孩子,在室内时可选择躲在桌子下,切莫靠近橱柜、书架等有倾倒危险的东西;在室外活动时应暂时到大楼内,以躲避空中的“飞来横祸”。

为了能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这些自救动作,家长还可以自行制作卡片或者小棋盘,通过游戏等方式达到学习目的。比如,左下图中的卡片游戏名为“防灾鸭子”,通过图片的形式教育孩子自救时应保持怎样的姿势;右下图则是通过走飞行棋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达生存知识。

震时是躲还是跑?

目前多数专家普遍认为,震时要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方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上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大楼里,跑出来几乎更不可能。但若是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空旷,可以力争跑出来避震。

躲时保护自己的姿势:

趴下,使身体重心降至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

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为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

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

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尘、毒气。

小问答:地震了,躲在哪里?

不要躲在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

迅速用枕头或护垫等护住头部,躲到能掩护身体的结实物体旁,或卫生间和厨房。

坚固的家具附近,内墙墙角,厨房和卫生间相对较安全。

如果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和存有易燃物的场所。

遇到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按逆风方向跑到上风地带;遇到火灾,要趴在地面上逆风匍匐到安全地带。

找一找,身边有哪些危险?

“5.12”地震后,“次生灾害”这个词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堰塞湖、泥石流、传染病等等都是由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有时它们比地震本身更致命。其实,次生灾害就潜伏在人们身边,比如煤气泄漏、火灾、水灾、危险品爆炸等。出于防火考虑,日本的防震须知经常告诫居民要在逃离房屋前关闭燃气开关。而一旦地震中发生了火灾,孩子们不单要遵循规则避险,还务必记得用毛巾、手帕等捂住嘴以免过度吸入有毒气体,在火灾现场应尽量压低身体移动。

除了火灾,我们身边还有什么危险呢?

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在家中和户外一同寻找“危险”。在寻找中时不时启发孩子,比如:家里的橱柜、屋顶有可能倒下或塌下,玻璃制品可能碎裂,置于高处的摆设容易掉落,切忌靠近和接触;街上的电线杆、自动售货机、广告牌可能会砸下,切莫靠近。

地震了,怎么办?

在日本,每个社区都设有一个或多个地震临时避难处,它们多半是学校操场一类的空旷场地。多数家庭会在平时说定将某避难处作为集中地,以防止家人在灾害时逃离失散。我们不妨也在家附近找这样一块空地,跟孩子约定好走散以后在那里碰头。

另外,家中还应准备一个防灾应急包,里面装上药物、收音机、手电筒、水、容器、卫生纸、毛巾、塑料袋、火柴、毯子以及应急口粮。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准备这些物品,在此过程中帮助孩子了解这些物品的用处,并体会水和电在灾后生活中的重要性,最后还可以让孩子尝一尝压缩饼干等应急口粮的味道。告诉他们,在能力有限时应该最先带着应急包逃命。

防灾应急包里放些什么?

饼干、水、毛巾、药品、收音机、手电筒、容器、卫生纸、塑料袋、火柴、毯子。

TIPS:逃生术

1.发生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选择,如住在楼房里的应该立即拉下电闸,关掉煤气,暂时躲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震后迅速撤离。

2.先找藏身处。如果在人群聚集的场所遇到地震,比如幼儿园、学校等,应该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撤离。

3.远离危险物。如果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该用手护住头部远离楼房。

4.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困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为自己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C.逃生“预演”家庭版方案

“5・12”地震发生以后,许多幼儿园都进行了逃生“预演”,不过学会在集体环境下逃生的孩子,未必能在地震时也从容应对!如何在家中避险自救?看一看逃生“预演”的家庭版方案吧。

“预演”的几个必要准备

1.检查住房环境和条件

比如有没有不利于抗震的地方,有时你家的住房不会被震倒,但可能会被周围其他倒下的建筑物等损坏。这时更要注意加固住房,必要时应搬迁或撤离。房屋的结构是否有利抗震?高处易倒的重物应拆除。房屋的建造质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于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

2.做好室内防震准备

家具物品要安全摆放,防止掉落或倾倒伤人、伤物,堵塞通道;

有利于形成三角空间,便于震时藏身避险;

保持对外通道的畅通,便于震时从室内撤离。

注意点:

把组合家具连接起来,固定在墙上或地上。

高大家具请固定好,顶上不要放重物。

悬挂的物品要取下或固定住。

阳台要清理,周边不要放花盆、杂物等。

安全的藏身处不要堆放杂物,以便躲避。

卧室须防震

地震发生有时候是在夜间,睡觉的时候大家的警觉力最差,并且从卧室撤到室外的路线可能较长,因此,按防震要求布置好卧室很有必要。

床的位置要避开外墙、窗口、房梁,安放在室内坚固的内墙边;

防止室内的重物落到床上;

床要牢固,可能时加个抗震架。

提示:

床铺不宜放在房梁下或窗户边。

门口和通道处不要堆放杂物。

床要远离悬挂物、易破碎、易倒的物品。

清理危险品

危险品

――易燃物:煤油、汽油、酒精、油漆等;

――易爆物:煤气罐、氧气瓶等;

――易腐蚀的化学物品:硫酸、盐酸等;

――有毒物品:杀虫剂等。

尽早清理以上物品,必须留下的请安全存放,防撞击、防破碎、防翻倒、防泄漏、防燃烧、防爆炸。

准备防震应急包

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要求结实,以便安全使用和不易剐破;放在家中方便取用处。

防震包内置物品参见前文。

3.安排好逃生路线

在清理干净的通道处做好标记,比如于楼梯、墙壁、地板、扶手等处贴上画有箭头的指示标志。家长可以先带孩子一同走一次,熟悉路线,并且告诉每一个人最后要在哪里集合。

4.分工明确

比如谁负责带急救包,谁负责带路,谁负责检查危险品等。当听或看到地震信号时,要立即各就各位,沿规定路线进入指定的区域集合,并带好急救包。

贴心提示:

“预演”前要告诉孩子,“预演”是一次重要的保护生命的练习,要认真对待。

逃生时要利用楼道两边同时下楼,加快撤离速度。

撤离到空旷地后,应蹲下抱头自护。

另类“预演”――亲子“逃生避险”棋DIY

材料准备:彩笔、卡纸、剪刀、尺等

爸妈需要做的是:设计棋图,棋子如何玩,设计多少关卡、规则,如何在玩中让孩子学到知识。

1.准备一张空白卡纸。

2.画好起点和终点,设计棋子的行进路线。

3.可以在每一行进的格子中用数字、字母、颜色、图形等表示顺序。

4.在路线中安排一些关卡。比如,格子中配上地震逃生自救的相关知识,并设定该内容为鼓励或警示。

5.和孩子一起走一次“逃生避险”棋,如果发现游戏棋中有问题再作适当调整。

    

    

    

上一篇:家有琴童 第10期 下一篇:伴随反抗行为的恐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