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艺术性及实践探究

时间:2022-09-07 10:27:57

课堂教学艺术性及实践探究

摘 要:课堂教学仍是当今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需要艺术性。艺术性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需要有恰当的表现形式。教师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要具有逻辑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关键词:教育美学;教学艺术;课堂教学

作为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仍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课堂教学需要有艺术性。人们对课堂教学艺术性的理解,以前很多时候都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缺乏可操作性。课堂教学艺术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教育美学的构成要素之一,也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既需要我们的理性思考,也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探索。

一、对课堂教学艺术性的理性认识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人的主体性和个性“是我们的感觉所能感觉到的、世界上最高的美。”从这个意义上讲,乌申斯基认为,教育艺术是“最高级的一种艺术,因为它力求满足人类最伟大的要求――人的本性的完美”。教学活动实际上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教育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探讨如何发现、鉴赏和利用教育实践中美的因素,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最佳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的艺术化。“教育美学是具体的、形象的,必然诉诸人的感性直觉,是凭借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教学艺术作为教学过程的一种机制,主要研究教学结构、教学语言、教学节奏和教学氛围等方面的艺术特点与要求。因此,教学艺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表现。教学艺术既属于教育美学研究的范畴,又属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教学艺术论是以教学艺术为研究对象,既接受教学论的指导,又接受教育美学的指导,其主要任务是探讨课堂教学的艺术,其中心是教师的授课艺术。教学哲学只提供教学的本质,教学科学只提供教学的原理。教学艺术呢?“教学艺术是达到艺术境界的、符合艺术活动标准的教学。”

显然,教学艺术需要有艺术境界,符合艺术标准。换言之,教学艺术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有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它是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教学艺术论的发展,使教学艺术实践具有更强的自觉性和高效性。“教学艺术境界是指教学达到的艺术水平、状态,是与技巧结合的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是创造出来的艺术品。”

二、教学艺术性的实践探究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创造性上。教学艺术性,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具有逻辑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教学组织的艺术、教学内容和层次的艺术、语言表达的艺术、板书的艺术、逻辑推演的艺术、情绪、情感调动的艺术以及各种艺术之间的整体协调和综合运用。

1.教学逻辑的艺术性

教学逻辑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和层次上。教师对讲授内容,应当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清楚什么应是学生了解和认识的,什么应是学生必须掌握、理解和灵活运用的,什么应是学生必须熟练操作、实践形成能力的。在明确各章节教学目的、内容、要求的基础上,要把握好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和重点讲解,甚至进行反复的举例、分析和论证。要正确把握“深浅度”,可以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办法。

2.教学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形象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各种修饰和夸张手法的运用上。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容易感到疲倦,也容易对老师的讲授感到乏味、压抑。在讲授中,老师根据所任课程的不同性质,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也可以多用电教手段或多做演示实验,或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讲述一些典故、故事或笑话,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听起来感到轻松、愉快,增加学生对听课内容的兴趣和新鲜感,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融洽、和谐。例如,在讲述“推论”内容时,教师在黑板上通过一系列的推导和演示,当答案或结论即将出现时,教师可问学生“出来没有?”学生可能回答“还没有”,这时,教师可以说:“快了,已见曙光了。”(说明结果即将出来)这样会给学生一种风趣、幽默的感受;又如,在讲述化学现象的变化时,“AlO2-”离子随着溶液酸碱度的变化,生成沉淀或沉淀消失时,教师可用“一会儿是晴空万里,一会儿是阴云密布”来比喻、形容溶液中发生的变化;再如,当讲授Fe3+与SCN-反应生成血红色络合物且随着SCN-的量不断增加,溶液的血红色不断加深时,教师可用“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句诗加深学生的印象。当然,在运用这些手段和方法时,不能离开课本的中心内容。要运用得得体、恰到好处,并对课堂气氛加以适当控制。

3.教学组织,情绪、情感调控的艺术性

教学情绪、情感调控的艺术,要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包括学生对老师的讲授所做出的脸色表情、眼神、手、脚的行为特征等。如,当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边听边皱眉头时,说明学生没有听懂;当学生听起来“满不在乎”时,说明学生听起来感到浅显;当学生精力不集中或“东张西望”时,说明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或老师讲述得太多,学生已疲倦等。针对学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老师要注意调整自己讲授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对学生感到困惑难解的内容,要重点、详细讲解;对简单易懂的内容,要略讲或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然后抽问学生,让他们自己消化。同时要注意引导、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尽量让学生思维随着老师的思路走,防止和避免课堂上师生“两张皮”的现象。必要时,老师可停止讲授(或叫“急刹车”),用眼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反应,控制课堂秩序,调整课堂气氛。

4.知识、技能引申和拓展的艺术性

老师在讲授中,不能单纯就课本讲课本,要尽力防止和避免“照本宣科”的现象。具体地讲,要结合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现实以及科技发展前景和潮流,结合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工作实践活动对讲授内容进行必要的引申和拓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今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如,在讲授化学课时,可结合物理,也可结合一些地理、历史、生物、仿生学等学科知识内容进行讲授。当然,在进行知识的引申和拓展时,要注意量和“深度”的控制,做到随心应手、平铺自然、深浅适度、数量适益。

5.课堂讲解、演示、板书和学生自学阅读演进的艺术性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讲解、板书、演示和学生自学阅读指导等方法和手段的有机协调统一。对于理工科而言,更离不开必要的演示实验。对重要内容或表现课本内容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性的知识,结论或结论的推导过程要运用板书;对学生难以理解或需要增加感观效果的教学内容必须安排演示实验,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的印象、理解和记忆。讲解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而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引导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回忆、思考、归纳、总结以及消化和吸收,也应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尽量克服“满堂灌”的现象。对于大学生而言,每堂课,教师可以留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阅读、演练,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或者教师给出一定的复习思考题,让他们归纳、消化、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2]阿德米特里耶娃.美学和伦理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

[3]戴树英.师范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美学[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3(4):143-150.

[4]何齐宗.中国教育美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4(9).

[5]叶学良.教育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65-401.

[6]刘庆昌.教学艺术研究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50-52.

[7]王升.关于教学艺术论与教学论发展轨迹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6):34-38.

[8]董远骞.教学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上一篇:浅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下一篇:科学素养培育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