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好好学习,儿孙天天向上

时间:2022-09-07 10:01:29

我们好好学习,儿孙天天向上

隔代教育利弊争论,到底是谁对谁错?

眼下,不少退休的老人,一回到家,还没享受几天舒适的退休生活,就担负起隔代教育的重任,替代孩子的父母领养起第三代。不知不觉中,开始重温当年做父母的日子,感受那种唯有父母才能体验到的神圣感、幸福感和使命感。

但毕竟岁月不饶人,一天下来,累得一脸的疲惫相。即使如此,仍毫无怨言。因为从孙辈的身上,老人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延续,在与孙辈的交流中,感悟到了寄托情感新的所在。面对家族中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哪怕自己再累,也毫无一丝怨言。中国的大多数老人既善良,又真挚,套用一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来描写,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然而老人们带的毕竟不是自己生的小孩,老人与孙辈之间还有一代——孩子的父母。直接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他们虽然会因某种原因把抚养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但绝不会轻易把怎样抚养的权力交给老人。两代人经历不同,观点不一,方法各异,家庭中的这种教育,因“隔代”而矛盾,使不少老人往往会怀着一腔热血而来,憋着满肚怨气而走。

而社会的舆论,并不全站在老人一方,甚至对辛辛苦苦带着第三代的老人会大声疾呼:“隔代教育弊大于利!”为了说明观点,还列数了好几条理由:

一是容易形成溺爱。由于老人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造成他们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二是许多老人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三是老人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然而,不少老人不赞成以上说法:

情绪激动的老知识分子说:“弊大于利的理论,伤了我拳拳之爱心,毁了我谆谆之教诲,贬了我孜孜之努力,销了我融融之亲情。”

心情平稳的退休女干部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形成了勤劳、朴素、勇敢、奋发的好传统,过去我们曾经用这些教育了子女,今天,我们还要用这些去教育我们的孙辈。”

直言快语的退休工人则说:“孙辈也是我们的血肉,他的血管里,也流着我们的血。他们父母忙,我们不管谁管?当今社会复杂啊,是是非非的东西太多,小孩子辨别不清,当然需要我们这些人来引导。”

这些关于隔代教育的利弊争论,到底是谁对谁错,你能说得清楚吗?

别无选择,只要第二代需要,祖辈都会参与隔代教育

照理说,真理越辩越明,关于隔代教育的利弊争论不会没有结论。尽管我也是年过六十的人,恕我直言,我认为隔代教育的弊肯定大于利。要不,上下5000年,为什么历来都是父母为主带小孩,很少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主带小孩?

我信奉什么年龄有什么样活法的理念。

结婚生孩子,那是二三十岁的事,虽然当时辛苦,但今天回味起拉扯他们长大的日日夜夜,心中会充满喜悦和自豪。从孙辈的角度来看,父母与老人也许很难体验到他们缺乏母爱父爱的痛苦。我曾听到过这样一个发生在西安市一个初二年级女生身上的故事:那天她给远在澳大利亚的父母写信,信中说道:

……爸爸妈妈,我十岁那年,你们就去了澳大利亚。今年,我已经14岁了,你们没有回来看过我一次。偶尔打打电话,也只是问我考了多少分,你们就是不问我没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感受。奶奶对我很宠爱,但奶奶的爱能够代替父爱和母爱吗?前几天,我们学爷爷《回忆我的母亲》的课文,我在课堂上就哭了起来。那天晚上,我给你们打电话,刚说了第一句话,你们就说有客人来了,把我的电话挂断了。当时,我哭得很伤心,女儿的思念,你们不知道啊!

那天晚上,她写完了那封信,就吞下了大剂量的安眠药,离开了人间。儿时不能与父母在一起,不仅是孩子的不幸,其实也是父母的遗憾。

至于退休后,我想就应该过得潇洒和舒适,因为留给你仍然具有活力的时间,最多是六十岁到七十岁之间的十年,人过七十,衰老接踵而来,再要远行办大事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如果把这黄金十年,奉献给第三代,当然也有价值,但不得不承认,人生是有缺陷了。

尽管如此,今天要是有人问我,你会不会参与隔代教育?我会明确地回答说:“如果第二代需要,我会。因为我别无选择。第二代生存的压力、竞争的压力,都超过了我们的当年,他们实在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对更多年轻的父母来说,是不可能辞去工作在家带孩子的,与其出钱请保姆带,不如借助祖辈的力量,请老人带。与保姆相比,我们当然有着感情的优势、责任的优势、知识的优势。再说,独身子女的家庭结构,四位老人面对一个孙辈,从隔代领养到隔代教育的流水线稍一整合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参与隔代教育,必须过好三大关

中国式的隔代教育就是这样,处在一种“越是存在着弊端,越是不容易去掉它”的状态。不仅如此,中国式的隔代教育还处于一种原生的状态,它自然而无秩序,发展而无科学,每对老人都各自为战,都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教育着21世纪的新一代。

既然现实社会不可能摆脱老人参与隔代教育的客观环境,那就不如多下点功夫研究祖辈如何参与隔代教育更有实际意义。“利与弊”讨论的重点,不在于要不要隔代教育,而在于怎样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依我看来,上了年纪的人千万不要倚老卖老。今天教育第三代,比起当年教育第二代要难得多。真的要出成果,必须要认真学习,过好三大关:

首先,过好正确定位第一关。

教育第二代时,我们是直接责任人,孩子的许多事我们可以说了算。教育第三代,祖辈不是直接责任人,孙辈的许多事不能由你说了算,得由孩子的父母说了算。你可以做许多具体的事,提无数条建议,但无论如何得尊重孩子父母的意见,争取孩子父母的理解,获得孩子父母的支持。孩子的父母就像是董事长、法人,你充其量是个总经理,只有办好事的责任,没有决定事的权力,不越位、不错位的角色意识,是参与隔代教育的前提。

这种定位意识决定了你在参与隔代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谨慎加入,适时退出。只有当孙辈的父母确实有这种需求,你也理解了他们的意图和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答应。一旦当孩子转由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后,尽量采取退出机制,由主角转为配角,让孙辈过起在父母指导下的学校生活。

一个明智的老人,应该懂得通过各种手段,维系和增加孙辈和他们父母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旁人代替不了的。少了它,对他们来说都会形成终身的遗憾。科学家说,母亲的伟大,不在于她怀孕十月,生下了孩子,母亲的伟大,更在于孩子出身后三年对他的哺育。我们对孙辈的隔代之亲,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去实现,千万不能为了宣泄自己的情感而影响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情感。

其次,过好沟通交流第二关。

独生子女家庭,原本结构极其简单,但一到第二代结婚生了孩子,就变成了三个家庭三代人,聚焦点又集中在第三代一个人身上。多元一体,既是好事,又是麻烦事。你一旦参与隔代教育,必须注意与其他两个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如你一个人带还好,现在往往是轮流带:三天你带,两天亲家带,两天父母带,各人一套教育方式,孩子无所适从,还能健康成长吗?倒是应了那句“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扛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老古话。沟通和交流是当今隔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过程,过不了这一关,不但孩子教育不好,家庭也因各种矛盾安定不了。

最重要的,要过好再学习的第三关。

上了年纪的人,别以为以前带过孩子,有经验。从自己育儿到为第二代育儿,时隔近三十年,天变,地变,人更变。不仅以前那套育儿经生疏了,新的育儿经更是一窍不通。如不重新学习,很难想象能在隔代教育中有所作为。老人对孙辈的隔代教育往往集中在0到3岁,其实这一年龄段尤为重要,人的一生中,这三年变化最大,跨过的阶梯最多。否则怎么会有“三岁看大”这句话呢?根据不少老人的理念,三岁前,只要肚皮吃饱饿不着,衣服有穿冻不着,平平安安伤不着就可以了。如真这样,孩子会错过了多少体力、智力开发的机会?更何况智力开发也绝不等于仅仅是识汉字、背古诗。

参与隔代教育老人,不仅要学科学知识,更要学思维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掉因年纪的增大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情绪,以培养作为教育者应有气质。听说,有位老人自尊心特强,一次,孙子的外语和物理考试双双不及格,负责隔代教育的老人感到丢了面子,成天就在孙子面前说:“你再不争气,我们就没脸见人了!”结果,以往被娇惯的孙子,承受不了这种精神压力。一天晚餐时,他在老人的酒杯里下了毒。

隔代教育中,往往会因为我们太自尊,而无意中损伤了孩子的自尊,我们太传统,而压抑了孩子的好奇,我们太唠叨,而使孩子产生反感,我们科学育儿的水平太低,而使孩子得不到提升。这些现象如不通过学习改掉,我们难以成为合格的隔代教育者。

隔代教育看似容易,实为不易。中国独身子女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文化、第二代人投身竞争激烈的职场,使得祖辈参与隔代教育的越来越多,为了取得一个皆大欢喜的好结果,唯有老人自己好好学习,受教育的孙辈才能天天向上。否则,不就是做了好事得不到好报吗?

上一篇:小物收纳new idea 下一篇:靓汤新宠“虫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