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 动脑 动口 动心

时间:2022-09-07 09:14:3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不仅要把数学教学设计成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且应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片宽松的探究活动空间,精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活动过程,促使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式和运用过程。

一、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的活动情境

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例如: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可得到一条折痕,继续对折,对折时每次折痕与上次折痕保持平行,连续对折六次能得到几条折痕,对折n次有几条折痕?

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刻动手折起纸来,一边折一边数,过了1分钟左右,部分学生开始数不清了,部分学生不再继续折下去而是在动笔计算和思考,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提示方法,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从简单动手到深入思考是一个飞跃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当大约一半的学生有结论时,可以相互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及时追问为什么。

二、创设一个能让学生展现自我的活动机会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为此,教师首先要承认并保护每个学生的权利,把探索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探究潜能。

例如:立方体制作。在学习立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之前,我总是会布置一项预习作业,让学生每人用硬纸板制作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立方体并醒目地写上自己的大名,虽然收到的作品质量一届不如一届,但我仍乐此不疲。在探究《立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课堂上,我会把相对不美的作品每组发几个,任由他们随意撕开或剪开,他们在制作立方体时往往用最经典的141型,现在由立体再次回到平面时打开的方式就有很多种,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画由立方体搭成的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课堂上,我会把做得最好的作品挑出来展示,我在讲台上放上一把椅子,再让学生来随意搭建,当然也要他们自己来完成三视图。他们每放一个都会大声念出制作者的名字,这让课堂气氛极度活跃,特别是平时数学课堂上长期“潜水”的学生也有了“冒泡”的机会。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他们有时会故意搭出最简单的几何体,其他的学生会开心地大叫“好!好!”,当然,我也想了很多应对的策略。课堂上,我鼓励不会画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课后我资源共享,随时欢迎学生来“玩”来“搭”立方体。

三、提供一个能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时间

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提供了许多供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范例和素材,而不是仅把分析思考后得出的结论直接呈现在教材中。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节约上课的时间,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于是,学生探索遇到障碍,教师心里就着急,越俎代庖,代为探究,以讲授探究代替学生亲自探究,这种“讲授多,探索少”的现象必然低效。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必须给学生留出“空白”,保证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绝不能徒留形式,走过场。

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引入,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剪开成三部分,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教师边说、边做、边让学生一起跟着做,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如果只说不示范,有可能学生剪出的三部分会各种各样,实验就有很大的盲目性;如果只示范不说,那学生不知道教师要引出什么,学生会很茫然;如果把什么都讲清以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那样就太耗时,也让实验变得缺少探究性。这位教师统筹运用“讲授”与“让学生动手”的时间,是讲究课堂效率的艺术体现。

四、构筑一个能让学生合作交流的互动平台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提倡合作学习,是提高数学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的效果。同时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其共同探究,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并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探索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如:有一个函数,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指出这个函数的一个性质:

甲:函数图象不经过第三象限;

乙:函数图象经过第一象限;

丙:当x>2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丁:当x0;

你能说出符合以上四位同学所有条件的函数吗?你所在的学习小组共说出了多少个符合这些条件的函数?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新课标中降低了对繁难运算和严格推理的要求,教师有可能产生了误解,而自身放松了对学生动手学习的要求,学生的数学能力就难免会下降。教师要多留点时间给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进而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 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学)

上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下一篇:高中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