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动画视觉设计中的图形和色彩

时间:2022-09-07 09:01:25

浅析动画视觉设计中的图形和色彩

[摘要]动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视听艺术。作用于人类视觉的视觉设计在动画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动画片的视觉设计不仅直观地表现了影片风格,而且优秀的视觉设计是一部成功动画片的有力保障。其次,动画片的视觉设计要以人的视觉生理机能和心理为基础,同样要遵循“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规律。

[关键词]动画 视觉设计 图形 色彩

综合性是动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动画与艺术、哲学、美学、文学、音乐、电影、表演、心理学等领域交叉,并具有相关属性。其中,视觉设计或者说“视觉传达设计”是动画所涵盖的众多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元素。“‘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19世纪中叶欧美兴起的印刷美术设计(Graphic Design又译为‘平面设计’)的扩展和延伸。”本文使用“动画视觉设计”的说法,并不是制造概念,只是试图从“视觉传达设计”的角度对动画片的视觉设计加以分析。

首先,动画片的视觉设计不仅直观地表现了影片风格,而且优秀的视觉设计是一部成功动画片的有力保障。观众在观看影片的预告片或宣传海报时就会感受到影片的气质和风格。这种冲击力和吸引力的形成与设计艺术学的“视觉传达设计”原理是相通的。其次,动画片的视觉设计要以人的视觉生理机能和心理为基础,同样要遵循“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规律。

一、从视觉开始

研究动画视觉设计的根本和原点,就要从视觉、视知觉谈起。“从人的生理上看,有科学实验表明:视觉占人类获得信息总量的83%,听觉占11%。视觉的产生依靠人的物质器官眼睛,其构造和功能产生的机制非常复杂。”动画、电影、电视的发明就是基于人眼“视觉残像”机能的发现。那么,我们所谓的视觉,就是视知觉。以

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阿恩海姆认为“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从感觉信息的输入,到反映的输出,大脑经过知觉、表象、问题解决、记忆和思考等阶段的加工,对我们来说,就具有了认识作用。简单讲,以生理、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不论创作者还是观众,视觉是共同的一个属性和前提,通过视觉媒介建立起来的视觉审美经验是艺术家和观众共同的基础。从创作者的角度看,艺术家、动画创作者需要长期积累视觉审美经验,将视觉思维融入创作者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共同发挥作用。动画片作为一种视觉媒介,是向受众传达动画片信息的一种视觉载体,是传播图形、图像信息的物质实体。从接受者的角度,观众们基于自己的视觉审美经验对动画作品传达的视觉形象感知、体会、从而产生共鸣。

可见视觉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性,动画视觉设计的丰富和发展都是源于这一起点。

二、动画视觉设计的图形与色彩

动画片视觉设计涉及人物造型设计、场景(背景)设计、分镜脚本设计、镜头构图设计、特效设计等。这些视觉设计内容,是沟通的桥梁,是传达信息的视觉形式。动画的视觉设计是根据影片主题、风格的设定,以图形与色彩为基础元素,通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将设计构思转化为可视形象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国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形式语言和视觉符号元素。历史上各个朝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及民间、民族特有艺术形式的多种多样充分体现了艺术形式在传承、发展中的不断创新。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一)、图形设计

1、图形是动画视觉设计的基本语言。理念转变成可视的视觉形象要通过图形的设计实现。这些图形应具备美的形式和丰富感染力的视觉效果。动画中图形、图案的创新需要吸收借鉴传统、向生活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设计者面对设计任务,“需要围绕着问题的解决而展开意念的创造”(设计教育家兰尼索曼斯)。要结合自身的艺术底蕴、艺术修养,设计并实现满意的视觉效果。

动画片《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是装饰画家张光宇设计的,他吸收了《西行漫记》中漫画造型、中国戏曲脸谱和民间版画上的孙悟空形象,而创造出“猴、神、人”三位一体的孙悟空。“影片背景设计虚幻飘渺、光怪陆离的神话意境和强烈的装饰味道成为该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该设计吸收借鉴了佛寺、道观建筑和壁画(如山西永乐宫、北京法海寺等)的表现内容以及大青绿山水、界画的表现形式”。画家张仃设计的动画片《哪咤闹海》的人物造型吸收了中国门神画、壁画里的素材。

动画片的图形设计过程是一个选择、加工、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完善、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今的时代是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通过不同媒介,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相互沟通、交流得更迅捷。这丰富了设计者的设计资料、开拓了设计者的眼界。设计者面对海量资源进行设计、创作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面临选择,并受到一些艺术潮流、艺术作品风格的影响。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设计者根据影片总体设计要求,经过收集素材、体验生活等前期准备阶段,随着创作灵感的产生,凭借创造性的思维对图形等元素加以选择和运用。在设计的渐进过程中增加有用元素、减去多余元素,使各元素的关系在平面、空间、时间关系上实现视觉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良好的视觉效果。

2、动画视觉设计中的图形设计的创新方法在很多著作中都已有论述。有对称、均衡、借用、对比、反衬、视错等等。其中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叫“旧元素。新组合”。这一方法在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艺术创作中也非常适用。日本动画片《阿基拉》的造型设计奇幻、震撼。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元素都是现实生活中所固有的元素,都经过了大友克洋的精心组合、设计。即使是这类科幻题材的动画片也是需要与观众进行沟通并使观众产生共鸣的。动画片的视觉元素来源于生活,并通过设计者的加工、提炼而完成,并不是照搬生活中的原型。或者凭空想象。

此外,动画视觉设计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里说:“人们长期受到一个具有固定方向因素的刺激,对形状特点形成了特有的知觉,人总是头在上脚在下,水总是从上往下淌,一旦打破这种视觉形象的恒常性。便形成了新的视觉冲击力,使日趋平淡的形象又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这个观点在VI设计上得到了充分应用,一个新的品牌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新颖、创新的标识设计必不可少。之后。再随着时代、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设计创新,但不作颠覆性的改变。例如,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奔驰、壳牌等知名企业的标识设计。

动画视觉设计也是如此。例如。迪士尼的米老鼠造型一经推出就受到观众的欢迎。之后在不断地修改、调整、创新中发展,与时俱进。从而使它能够做出更多的表情、塑造更清晰的性格。每次的变化都是经过了审慎的考虑,顺应了时代变化的需要。相比之下。 虽然我们的孙悟空、哪咤的造型也随着时代变化,但在继承、保留这些角色核心视觉元素基础上作进一步创新方面还存在差距。虽然,动画形象的“生命力”是与众多要素相关联的,但是现实情况就是“中国学派”经典的黑猫警长、三个和尚等动画形象被搁置了十几年,其结果就是断代和传承的中断。这些“过时”的动画形象与美国、日本的动画形象比较之后。新一代青少年更钟爱美国、日本的动画形象。

(1)大大的眼睛和黑色的瞳孔是米老鼠最早的样子。

(2)想要向上看。米老鼠的头不得不抬起来。

(3)转动眼球到另一边并且保持让人满意的表情是件困难的事。

(4)(1939)《猎人》里米老鼠的眼睛改进成新的样式,使它能够做出更多表情。

(5)在央视热播的《米奇妙妙屋》里三维软件制作的米老鼠。

(二)、色彩设计

色彩是造型艺术、动画视觉设计的重要要素。康定斯基认为“总的来说,色彩直接触及灵魂。”色彩也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含有色彩物理、色彩生理、色彩心理、色彩三原色、色彩混合及色立体等知识。动画片的色彩设计就是以这些色彩理论为基础的,根据影片风格,选择具有某种含义和特征的色彩元素及色彩组合并运用到影片中去,起到塑造形象、烘托并渲染气氛的作用,从而实现图形和色彩的和谐、统一。

在经典的动画作品中,人们被影片呈现出丰富的色彩画面构成、娴熟的色彩表现技巧、流动的色彩层次韵律所吸引、感动。以迪士尼的动画片《幻想曲2000》为例,影片开始段落的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的动画采用了几何图形色块与音乐配合变幻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一手法借鉴了艺术家奥斯卡・费辛格的抽象动画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探索并实现了形、色、音乐的和谐统一,艺术水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使观众在视听上得到了极大的艺术审美享受。

色与形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色彩设计是融合在角色设计、背景设计等工作中的。当动画创作者设计角色造型时,头脑中设想着与之完美结合的色彩、色调。即使是在设计全片分镜头脚本时,也是根据创作的需要。整体地进行考虑和设计。动画片镜头画面协调的色彩比例关系以及色彩元素的合理运用能使主体和重点更加突出。有助于正确引导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动画片流动的镜头画面使色彩、色调随着场景、镜头的切换而流动变幻,渲染了画面的气氛、抒发了创作者情感、调动了观众情绪,使观众进入影片色彩所烘托出的特定意境中去。

以上浅析了动画视觉设计的图形与色彩设计。动画视觉设计的设计过程并不是单纯的、孤立的,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合力”作用的结果。比如,所掌握原始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市场因素、制片方、观众、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以及创作人员水平和素质等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动画整体实力的增强,动画创作者们会为广大观众奉献更多优秀的动画作品。

上一篇:从目的论角度看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混乱” 下一篇:论“丑”的形态及其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