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式塔心理学看美术学习

时间:2022-08-22 07:06:26

从格式塔心理学看美术学习

[摘要]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其“整体”和“完形”的观念在美术学习中的意义,美术学习是一种认知、重组,美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注重直觉及本质美术教学,使美术学习真正变得“暖性”起来,以期美术教学易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键词]整体 完形 经验 直觉

在这个科技、资讯日趋发达的社会,我们不仅仅需要的是冰冷的思维与严密的逻辑,我们还需要感性的认识与体悟。毋庸置疑,理性有时会枯竭我们的想象、夺走我们的感悟。我们是否整日埋首于繁杂的公式推理,而忘记了对美的感悟?是否整日端坐于计算机旁,而忘了自身大脑的潜能?在我们抱怨记忆力逐渐下降的同时,是否摒弃了日常的经验以及忽视了一种称之为“直觉”的力量?

一、对格式塔的理解

格式塔一词“Gestalt”来源于德国,意为整体和完型。格式塔心理学又名为“完型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以M・wertheimer,W・kohler和K・koffka为代表。他们主要研究人类的知觉与意识方面等问题,反对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将意识分解为元素的观点,而主张从整体上去把握和认识事物并且认同于整体并非部分之和。“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见到的东西: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由此构成的整体,并不决定于其个别的元素,而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他们认为人对于各种视觉图像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理解、学习都是一种“知觉重组”,而并非琐碎部分经验的简单集合。举例来说,人们在欣赏一幅绘画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并不是诸如色彩、造型、笔触、色彩等绘画的细节,而是基于对绘画“感觉”的宏观把握,比如说,愉悦感、崇高感亦或紧张不安……

在“整体观”的基础之上,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Wertheimer认为:“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各种影像的组合。”Wertheimer的观点是基于他对“似动”现象的研究。似动现象是指两条发光的直线(a线、b线)投射在黑色背景之上,如果其前后发光的间隔期在十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秒问,我们便感觉到a线在朝b线运动,甚或是只看到运动的光线而感觉不到两条独立光线的存在。此外,支持知觉“整体观”的另外一个论点便是――“场论”(包括环境场和心理场)。为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学习和认识不光包括“空间”上的整体,也蕴含着“时间”上的整体。时间上的整体也为心理场,既包含个人的生活经验等自我因素。诸如,在绘画欣赏时,观者的生活经验往往影响其对画的理解,对于画与观者来说,不单单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经验的联接和情感的架构。

二、从格式塔理论看美术“教”与“学”

科学诉诸于理智,而艺术诉诸于情感。艺术是“非理性的科学”。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艺术的学习,靠的不是机械的分析与抽象的描述。而是一种整体上的完型。它不应该是一种术语的学习,而应是整体的体悟与知觉的重新建构:它不应只是单纯地对媒材掌握的娴熟,而应是对具体情景的体认及关联的把握:它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而应是结合自身经验的主动建构:艺术的学习应该是基于一种基于本质的顿悟学习,而不应是意志力与记忆力的考验。

(一)美术学习是一种认知重组

格式塔学习理论认同于学习。并不是记忆痕迹的增加或减少,而是直接取决于如何知觉问题的情景,体察事物问的联系。从而从一种混乱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有结构的状态,使一种完形变成另一种完形,实现知觉的重组过程。美术学习也是一种知觉不断建构的过程,而不是线性知识掌握:是在表象背后不断地实现意义的理解与认识的建构,并使知识内化于己,不断地完型。

美术学习不能将美术的各要素分裂开来,不应是学科内部的小分科,而是一种“意义的连接”。例如:书法艺术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习字练习。学生通过中国文化内涵、哲学精神、书体流派等的学习都可以丰富对书法的认识,并触类旁通,实现对书法认知的重组并进而通晓“书同其人”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发儿童对美术深层问题的探究,从美术的表层问题中寻求深层次的艺术理解。在美术学习中,对艺术规律的学习要优于细节的学习。所以笔者主张,美术教学应基于固定的本质(可以是美术方面的,也可以是关乎教育的)组织课堂。例如在欣赏课的教学时,教师应将静态的视觉形象转换为动态的、关乎于美的概念。这种概念可以是绘画作品的内容、主题、形式、语言、媒材、表现手法的综合体,而远非透视现象、人体解剖和色彩规律的例证和图解:在一堂关于电脑美术的教学实践课上。应使得学生在信息收集、艺术形象的同构、电脑操作程序上达到整合,把握其中关于艺术形象创造的关联,最后使学生在头脑中完成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的整合与完型,却不能只讲授单一的软件工具或绘图技巧而割裂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对过程与方法的体验。

(二)美术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

K-koffka认为:“心物场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候都受到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影响”。我们的学习作为一种心智的活动不可能脱离自身的经验。而完全是新知识的载入。学习不仅在当下的情景中发生(老师的知识讲解与训练等)而且有赖于以往生活经验的认知和由此带来的情感体验。即我们的学习应基于和“心理场”的连接,从而达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整合,也即为另一种形式的完型。

美术作为一项视觉艺术。它更容易诱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心理体验。正如我们不可能以纯真的“自然之眼”来观察这个世界一般,在美术学习中自然也不能脱离经验与情感的注入。冷性的美术教学,即美术知识的填鸭只会脱离儿童的生活,割裂了学校、家庭、社会联系的纽带。我们的美术教育要架构于学生的生活情景,并要积极关注儿童的“经验世界”。诸如,假如儿童在绘画时如果只在一个小角落涂抹的话,教师如果单纯要求把涂抹的面积扩大,将会徒劳无功。因为。单一的口令指示。决不会使学生发现纸张的真正意义。此时,学生作画时的参考范围应加以扩大。我们可以向学生说:“你到过溜冰场吗?――告诉我你是怎样溜冰的?”“假如这张纸是溜冰场,让我们的蜡笔在上面溜冰。”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少些指令。多些诱导;少些示范,多些引导:少些说教,多些对儿童经验与情感世界的关注……要知道。美的表达决不是技能技巧训练的结果,“把经验组织成为创造性的产物,把所有经验统合为一个不可区分的整体,就是美感产物。”2001年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即显示了美术教育的 生活取向性。唯有如此,即实现美术教育关注学生经验世界与关注学生生活的结合。美术教育才可能走出学科本位的局限并真正贴近学生的心灵,从而以暖性的方式引发学生进行美术学习。

(三)注重直觉的美术教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发展者、美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开篇言道:“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理解事物的天赋……”这种基于格式塔整体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种“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就是直觉。艺术作品的欣赏以及艺术创作的实践并不是靠体察入微的观察与按部就班的操作。而是一种直觉和不断的完型。阿恩海姆还在书中言道:“视知觉从一开始把握的材料,就是事物的粗略结构特征。……对形状的把握,并不是由高级的抽象思维能力完成的,而是一种比负责简单地记录个别细节的能力更低级和更为直接的能力完成的。”

正如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一般,美感的获得靠的是整体情境的识读与体会,绝无可能靠分化成语法和逻辑所习得。美术学习“正如同一个人在自行车上根据身体的动觉来保持平衡一样”,是一种感性的过程。所以说:抽象意义的美术学习是一种形式与经验的完型。它经由从整体上对“形”和“色”以及结构关系的感觉(甚或丢弃形色的局限)以及对绘画具体情境的识别来实现意义的建构。其发生端赖于两者:一为直觉。即通过直觉来感知整体的构成、造型、感觉绘画诸要素的关联:一为自身(观者)经验的调取以及经验的投射(即认知的重组),这种投射往往会引发独特的心灵感受。注重直觉的美术教育要求在绘画欣赏与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时地跳出诸如造型、色彩、解剖、透视的局限并且进行“思维的倒置”,通过直觉的把握来研究艺术背后的真正意义。而对客观物象的临摹与机械的分析。只会使绘画的欣赏、学习与创作陷入造型的误区,只会泯灭学生的艺术天分。因为儿童是以感性的视角来认识这个社会的。而“直觉是一种为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因为它是通过场的一系列变化而活动。”整个社会是一个“场”,儿童的生活经验也是一种“场”,这种时间和空间场域的结合唯有靠直觉加以链接。所以,美术教学应尽可能减少理性与法则的束缚而要注重学生直觉能力的培养。这种直觉就是对“场”的觉察以及对事物本质问题顿悟。

(四)两种可能的学习方式

1、基于本质的美术学习。如何实现对“场”的觉察?我认为这要基于一种在直觉基础上对本质的理解。本质相当于整体之纲,而学习就要提纲挈领,从而带动整体的完型。美术教学要在整体观之上进行完型就要切中事物及现象的本质。诸如:在“欣赏・评述”环节中――美的本质:在“设计・应用”环节中――形式的本质:在“造型・表现”中――创新及操作的本质等。笔者认为,在美术学习中要做到“得意忘形”,即学习美术课程的本质问题(诸如:美、和谐、对立与统一、形式、张力、联想等)重于美术学习的外形(诸如:解剖、透视、色彩、构图、结构、美术史等)。(注意这里是“重于”而非抛弃,因为美术教育不能脱离学科本体,不可能成为“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木”。)例如,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民间美术剪纸教学时,我们不能只将目光关注于刀法、用色选择等技巧和程序上。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通俗美、夸张造型、民俗象征意义的理解……

2、基于意象的美术学习。意象即对事物本质的概括。意象不同于完全的临摹客观物象。也不是完全心境的主观个体宣泄。意象是一种基于主观经验之上对客观物象的筛选。儿童绘画,即是一种“主观臆想的叠加”,是一种“似与不似间的表达”。儿童绘画,并非完全画知,也不是完全画见,而是通过画笔描绘他们所见事物的意象,也是表述儿童对所见之物的本质认识。基于此。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儿童绘画的这种特质,意象绘画在中学美术学习中必要而且必须。它避免了具象绘画带给儿童在表现力上带来的挫折感,也不同于抽象绘画的无规律性和任意性。所以,笔者认同于基于意象的美术学习。

以上启示只是笔者对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些感悟,未作更深层次的探究,也可以将其称之为一种整体的完形吧。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笔者认为儿童有着天生的整体思维和概括能力。儿童绘画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最好佐证。只是由于成人认知观的强行介入以及科学思维对艺术领域的不合理侵占,儿童才泯灭了其想象、束缚了其手脚、丧失了其直觉并导致了经验的闭合和生活世界的支离破碎……希望籍此短文,通过美术教育这一媒介重新整台儿童的认知、开放其生活与经验的四维场域,进而实现人生的“格式塔”!

上一篇:顺应论关照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下一篇: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