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化来一点“玩味”

时间:2022-09-07 08:40:51

给文化来一点“玩味”

摘要:《汉语桥》是一档以“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小众文化节目,从2008年起,湖南卫视已经举办了六期。2014年《第十三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突破往期,创下全国网收视两个第一、一个第二的新高,同时斩获“零差评”口碑。这一切源于节目团队破旧立新,大胆启用“文化体验真人秀”模式。真人秀打破了演播厅节目的局限,以韵味深厚的中国大地为赛场,在外国选手的实际运用中展现汉语的真实魅力。2014《汉语桥》独具一格的趣味性给一向标榜严肃的文化类节目开启了另一扇大门,背后的操作难度和设想思路值得电视人借鉴。

关键词:汉语桥 真人秀 创新

2002年,孔子学院拉开《汉语桥》大幕,六年后湖南卫视和湖南教育台扛起这面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旗。更多的世界目光聚焦湖南,“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也通过这档节目让世界看到。

《第十三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2014年7月22日开播,捷报频传,不断刷新收视新高:第一期省级卫视第一,全国网收视率同时段第二;第二期高歌猛进,径直霸占全国网同时段收视率冠军宝座;第三期继续保持全国网同时段收视率霸主地位。同时网络舆论收获一致好评:“外国人去哪”“是喜剧吗”“笑翻了”。《2014汉语桥》真正实现了高收视零差评。

《汉语桥》这样一档以“中外文化交流”为主题的小众文化节目,要想收视和口碑双保险,作为幕后团队成员的我们面临极大的挑战。题材和导向受限,命题空间与市场有代沟,中国大众对“西餐”接受度有差距,节目自身特征和湖南卫视气质不甚符合等等问题都令人头疼。

笔者给出的答案是:真人秀秀出真水平,给文化来一点“玩味”。

真人秀 真水平 真中国

文化体验真人秀――2014《汉语桥》的全新表现形式。2014的《汉语桥》,我们不再对选手灌输汉语言文化,而是让他们亲自看、亲自听,亲自品味真正的中国味道。文化体验真人秀正是将中文学习和运用无缝焊接的较好形式,而真人秀形式给节目带来的转变首先是文化传播方向转变。真人秀一改国内节目的“灌输”做法,不再硬生生地给外国选手定义好中国标签,而是让外国人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让外国人主动去感受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其次是选手展示方式改变。历届《汉语桥》的做法是在舞台上以选手的才艺表现出中国文明;2014年《汉语桥》真人秀的做法则完全抛弃了演播厅,以中国的广阔大地为赛场,选手能够真切感受中国人的精气神,同时自然决出中文水平高低。

同时,一场真人秀中医生、技术团队、后勤、导演组,摄像团队都是必不可少的配置,还有评委、主持人、中国小伙伴和各种各样的设备。为了准确捕捉选手每一刻精彩的表现,我们安排了专门的“跟拍导演组”,一对一全程跟踪记录。所以,长沙――西安――景德镇――安化这段旅程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百人千里大迁徙”。仅是行程和生活的安排,就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时间发酵出趣味,真人秀是靠时间“磨”出来的。2014年《汉语桥》还得和时间赛跑:十六天内拍摄三个地方、四场九十分钟的节目内容。测试选手们应变能力的同时,更是在考验导演组如何用最短的时间认识每位选手,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他们出彩。一边是三站十六天高强度的连续拍摄,一边是紧迫的播出任务,时刻挑战着导演组的应变和协作能力。一场看似简单的真人秀,承载了太多隐性的压力。

趣味和文化共同撑起一片天

2014《汉语桥》体验真人秀把“丝绸之路”的概念贯穿全篇,加入瓷器、茶叶等中国符号,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湖南长沙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中,国学大师范曾带领来自世界各地的126名优秀大学生选手进行开笔之礼,写下此前导演组面向全球征集到的“最美中国汉字”――“行”。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命题,他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

在陕西的袁家村,慢镜头拍摄做菜画面,唯美诱人;“三句半”说美食,传统而特别。“肥七瘦三猪肉丸,谁开八分连菜汆,肉香菜鲜汤汁美,舔碗!”既道出了菜品的特点,又不乏韵律美。中国山川生得美:节目中运用摇臂、航拍和5D高速镜头,描画出袁家村的古色古香、大唐芙蓉园的宏大壮观、三宝村的田园风味以及安化茶山的风景秀丽。

真人秀节目凭借真实性和趣味性取胜,《汉语桥》也不例外。第一期开场,伴随着爷爷拉出的好汉歌,老外们牵马挑担进袁家村,锣鼓、秦腔齐上阵,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喜感十足。景德镇遭遇买菜任务,非洲兄弟发扬勤俭节约精神,誓将砍价进行到底,卖萌、套近乎,顺便找媳妇,亲和力爆棚。安化现代化茶厂里上演“创意广告秀”,婚纱、砖头、电动车,奇葩道具齐上阵,五大洲最强大脑比拼火热进行中。

四期户外文化挑战赛节目中,笑点不可胜数,有网民留言:“每次看《汉语桥》都从头笑到尾。”笑点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来源于整个团队对情节的精巧设计,现场的良好调控把关,特别是导演在现场及时发现可挖掘的点进行深挖,以及对选手的悉心照料和积极引导,让他们更灵活自如地发挥。

金鹰网这样评论道:“《2014汉语桥》让文化走出书斋走向田野,打破文化类节目收视魔咒,真正实现了用“趣味”和“文化”两条腿走路!”(《〈汉语桥〉真实性和趣味性取胜 成就零差评真人秀》)

文化类节目的启示

国内其他类似的文化题材节目集中在成语、诗词、汉字等“国学”范畴,室内演播形式,节目主体限制在主持人+嘉宾+选手,形式单一,节目内容相对枯燥呆板;《汉语桥》选择户外真人秀模式,偶然性、趣味性和可看性相对“室内录制节目”成几何倍数增加。2014年《汉语桥》真人秀收视份额高于央视一套两档重点文化类项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全国网和30中心城市组收视也比其他省级卫星频道推出的文化类项目有较大的领先优势,就是这个原因。由此可见,本次《汉语桥》选择真人秀形式是一次明智的决策。“给文化来一点玩味”,或许这才是面对严肃的文化主题,如何迎合受众口味的秘方。

《2014汉语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文化大探索、大体验。它以鲜明的主题、灵活的形式展示选手的汉语实力,为全世界汉语学习者搭建展示自我、交流经验、传播文化的平台,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文、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窗口。

它更是一场呈现在观众前面的真人秀中文比赛,通过全方位全体验,搭建起一个沟通不同文化平台,让外国选手与中国文化真实互动,直观展现出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同时把外国选手最真实的一面记录下来,将文化体验全过程丰富化,为今后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树立了创新的榜样。(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新形势下地方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定位的S... 下一篇:从“我”做起 用产品引领广电媒体转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