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产权的博弈形成过程

时间:2022-09-07 08:40:25

论企业产权的博弈形成过程

摘要:企业参与者生产要素禀赋及相应的生产要素特性决定了企业参与者的相互博弈将形成如下的产权安排:经营管理者拥有企业总体资产统一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获得企业拟所有权;股东拥有共同资产所有权、相应的企业总体资产统一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债权人相对独立地拥有自身提供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及其相对固定的收益权;工人相对独立地拥有自身劳动(力)的所有权、主要控制权及其相对固定的工资收益权。这种产权形成与安排使得企业参与者之间内部原始的合作生产性契约关系嬗变为外部的交易分配式契约关系,经营管理者和股东成为企业内部人,代表企业作为企业中心签约人,与企业其他参与者签定交易合同以确定分配等权益关系,此时,企业其他参与者,特别是债权人和工人实际上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企业外部人。因此,在企业性质三重关系中,产权安排决定生产匣子和契约组织。

关键词:企业产权;经营管理者;资源禀赋;生产要素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3-0054-05

现代企业理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结构进行了彻底的解剖,对企业组织的三重性质形成了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企业既是生产匣子,又是契约组织,同时二者还通过特定的产权安排这一纽带联结在一起①。然而,对企业内部构造的这种静态考察,还不足以真正完全理解生产匣子、契约组织与产权安排三者之间的相互决定关系,这更需要对企业形成与运作进行动态分析。

一、企业产权形成的初始基础

企业及其产权形成的起点是一群参与者各自拥有并提供一定的生产要素,意欲进行合作生产。生产要素不妨首先分为两大类:物质/货币资本K和人力资本H。然后人力资本又进一步分为(普通)劳动(力)L和经营管理(能力)M。生产要素与相应的提供者角色是相互决定的,物质/货币资本、劳动(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所有者或提供者分别被称之为物质/货币资本提供者、劳动者/ 工人和经营管理者。既然企业生产是合作生产,企业参与者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不可能继续维持分散支配和独立使用,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将所有生产要素合并为企业总体资产进行统一控制与协调运作。企业及其资产的这种统一控制与协调运作模式即企业产权模式绝不是由某个外部超脱者按照如效率等某种抽象的标准构造出来的,而是由企业参与者经过相互博弈形成的。那么,企业参与者之间相互博弈将形成怎样的企业产权模式呢?一般性地说,这必定取决于企业参与者各自的偏好和面临的约束条件,此处主要是所有权配置这一基本约束条件,在这里又具体地表现为两个关键方面:企业参与者的生产要素或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特性。

1. 企业参与者的生产要素禀赋

如图1所示,企业参与者分为三类:经营管理者、物质/货币资本所有者、工人。经营管理者除了具有经营管理能力之外,还完全可能拥有并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物质/货币资本。物质/货币资本所有者除了拥有为企业提供的物质/货币资本之外,还完全可能具有并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能力)。不言而喻,经营管理者和物质/货币资本所有者一般也具有普通劳动(力),但具备与否并不重要。工人的生产要素禀赋仅仅限于为企业提供的普通劳动力,这并不排除工人可能拥有少量物质/货币资本和具备有限的经营管理能力,但是,如果工人拥有大量非普通劳动力的生产要素,也就不成其为工人了。因此,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前提下,不妨假定工人仅仅具有普通劳动(力)。

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参与者 物质/货币

生产要素 资本提供者――物质/货币资本

分散所有权 工人――劳动(力)

图1

企业参与者的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大致如下:经营管理者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和普通劳动(力),可能拥有并提供物质/货币资本;物质/货币资本所有者拥有物质/货币资本和普通劳动(力),可能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工人仅仅具有普通劳动(力)。

2. 生产要素特性

这里需要分析的只是一定的生产要素与相应提供者、其它生产要素相联系的特性,特别重要的是三个方面:生产要素与相应提供者之间的可分(离)性、一定生产要素与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和企业生产要素/资产总体之间的可分性、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显然,劳动(力)与相应的提供者工人之间具有完全的不可分性②,因为劳动(力)随时随地都依服于劳动者工人;普通劳动力与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之间具有近乎完全的可分性,理由是在企业总体资产中总是很容易识别和区分劳动(力),而且将劳动力同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分离基本上不影响后者的生产效能;普通劳动(力)还具有近乎完全的可替代性,也就是说,很容易在维持企业生产效能的前提下,用其它劳动(力)取代企业内特定的劳动(力),主要原因是普通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同质性,而且供给相对充裕。

经营管理能力与相应的提供者之间具有类似于普通劳动力的完全不可分性。经营管理(能力)与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之间可能具有很强的不可分性,例如,特别是在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在企业创立、形成过程中已经“凝结”在企业(资产)之中,以企业无形资产形式业已存在的情况下。经营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能力)可能具有较强的异质性,而且供给较为稀缺。

物质/货币资本与相应提供者之间具有完全的可分性,因为“钱是身外之物”,而非货币物质资本由于其专用性和与其它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可能导致与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之间存在很强的不可分性。非货币物质资本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其程度可强可弱,取决于一定的非货币资本的异质性和供给稀缺性。货币资本与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之间的可分性特别与货币资本的数量有关,从企业(总体资产中)取走少量货币资本可能不会妨碍企业(总体资产)正常生产,但是如果抽出大量货币资本势必显著影响企业(总体资产)的生产功能,不妨将这种情况称之为货币资本与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之间具有有限可分性。货币资本具有完全的可替代性,这主要取决于其完全的同质性。此外,应当注意,要实际将企业总体资产的某种生产要素替换为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要素,不仅要求这种生产要素具有可替代性,还首先需要这种生产要素具有与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之间的可分性。

二、企业产权的博弈形成过程

1. 从生产要素分散所有权到企业总体资产统一控制权

经营管理者具有经营管理能力,当仁不让经营管理企业,这是决定性的条件。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不论其具体形式如何多样化,其实质是对企业内公共事物的协调安排,这里的关键词是“公共”(事物)和“协调”③。就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物的关系而言,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拥有对企业总体资产的统一控制支配权。就对人的关系而言,就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拥有对企业其他参与者的组织协调权。此外,笔者提出,在消除了人身依附关系的现代经济社会,经营管理的根本对象是物,而不是人,因此,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权力是企业总体资产统一控制权④。当然,由于企业资产或生产要素与相应的提供者/所有者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劳动(力)之类生产要素与所有者工人之间还具有完全不可分性,对企业总体资产统一控制支配,势必延伸到对企业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组织协调。

经营管理职能有时候被描述为“指挥”、“监督”等,而经营管理对象处于“服从”、“被监督”的地位。但是,笔者认为,如果指挥―服从、监督―被监督等用语含有高贵低贱色彩,应当去掉。关键原因在于指挥、监督的根本对象是物,而不是人;是物质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所有者;是劳动(力),而不是工人本身。当然,指挥、监督的对象必然延伸到人,延伸到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工人,其职能的实现有赖于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工人在意志上的认同。但是,意志认同并不意味着低贱,也不反射出高贵,就如同杂货店老板服从顾客指挥从货架上取下商品,并不说明前者低贱,后者高贵一样⑤。

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有四种(可能存在的)因素共同相互作用,进一步强化了经营管理者对企业总体资产的统一控制权。第一,经营管理(能力)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完全不可分性,这决定了二者始终结合在一起。第二,经营管理(能力)特别在某些情况下与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之间具有很强的不可分性。如果说,第一种因素决定了经营管理者离不开经营管理(能力),第二种因素决定了经营管理(能力)离不开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那么,第一和第二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又说明经营管理者离不开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第三,经营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这就进一步决定了经营管理(者)离不开企业总体资产。第四,经营管理者很可能还拥有并为企业提供物质/货币资本,这又加强了经营管理者同企业总体资产的联系。

由于工人仅仅拥有和提供普通劳动(力),而普通劳动(力)与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之间具有完全可分性,普通劳动力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这就决定了工人可能相对独立地拥有并控制自身提供的劳动(力),而不参与支配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而且,既然工人缺乏足够的经营管理(能力),也只能如此。当然工人还要“服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协调安排,这实际上就是放弃对劳动(力)的部分控制权。唯一能维系工人与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联系的因素是工人与劳动(力)之间的完全不可分性,而这显然通常不足以决定工人可以获得对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的控制权。以上三种(可能存在的)因素决定了物质资本提供者很可能拥有对企业总体资产的共同所有权或一定程度的统一控制权。第一,物质资本与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之间通常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分性;第二,物质资本很可能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第三,物质资本所有者将一定的物质资本提供出来,与其它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企业总体资产之后,特定的物质资本通常是无法识别的,这种无法识别性决定了物质资本提供者不可能相对独立地仅仅控制自身提供的那部分物质资本,而只能通过对企业总体资产的共同所有权或统一控制权实现对所提供的那部分物质资本的所有权。这种无法识别特征同劳动(力)情形正好相反,劳动(力)在企业总体资产中总是很容易识别的,因此,工人可以相对独立地拥有劳动(力)所有权和控制权,而物质资本所有者不可能单纯拥有自身提供的物质资本。可识别性实际上是可分性的一个方面,因为可分首先必须可识别。还有一种因素弱化了物质资本所有者对企业总体资产的统一控制关系,这就是物质资本与其提供者之间的完全可分性。物质资本所有者只要愿意,完全可以对提供的物质资本放任不管或者托付他人。这种特征与经营管理(能力)情形正好相反,经营管理者放任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或托付他人是不可思议的。由此看来,物质资本提供者通常比较可行的产权选择是拥有企业总体资产所有权,或者有限的统一控制权。这就是说,物质资本提供者成为企业股东,实质上是企业总体资产的共同所有者,因为股东只是(与其他股东共同)拥有企业总体资产中数量上确定的股份,而不是其中在使用价值意义上可以识别的某一部分实体资产对象。

作为货币资本提供者,还有另外一种可行选择。由于货币资本与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之间具有有限可分性,而且货币资本作为物质资本的价值形态使得它在企业总体资产中至少在数量的意义上是可识别的,货币资本提供者可以选择相对独立的仅仅拥有自身提供的那一份货币资本,而放弃对企业其它生产要素及企业总体资产的共同所有权以及统一控制权。这实质上也就是说,货币资本提供者成为企业债权人。当然,物质资本提供者如果同时具有并提供经营管理(能力),也就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了。

企业参与者的博弈选择使得企业参与者对各自提供的生产要素的分散所有权关系衍生为对企业总体资产的这样一种(所有)控制关系:经营管理者拥有对由物质/货币资本、经营管理(能力)和劳动(力)共同构成的企业总体资产的主要统一控制权;一部分物质资本提供者成为企业股东,拥有企业总体资产的共同所有权(一定股份)和有限统一控制权;另一部分物质资本提供者成为企业债权人,相对独立地拥有自身提供的货币资本(份额);工人相对独立地拥有劳动(力)所有权及主要控制权,如图2所示。

经营管理者

企业总体 (及股东)

资产控制权 债权人

工人

图2

2. 从统一控制权到拟所有权和中心签约人

企业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博弈使得经营管理者拥有了对企业资产的主要统一控制权。主要统一控制权相对完全统一控制权而言还存在一定的残缺,这里的主要残缺有:股东还保有一定的、尽管可能是很有限的统一控制权和共同所有权,工人理所当然地拥有对劳动(力)的主要控制权。尽管如此,这种统一控制权实际上可能足以反向生成一种经营管理者对企业总体资产的拟所有权。因为所有权的一种基本实现形式就是控制权,控制权能够充分体现所有权,那么拥有(充分的)控制权也就相当于在这种意义上获得了所有权。只不过通常的关系是所有权派生出控制权,而这里却是控制权反向生成所有权。这里之所谓拟所有权,一方面是相对终极所有权而言的,终极所有权是原生的,而拟所有权是反过来由控制权派生的。另一方面,这种拟所有权由于派生的企业统一控制权并不完全,还存在一定残缺,这种拟所有权有时被认为是虚拟的、法律形式上的(例如法人财产权)⑥。

经营管理者拥有了企业总体资产的拟所有权之后,其角色也随之变化,成为企业总体资产的所有者,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代表企业。其它企业参与人,特别是工人和债权人,相应地只是自身提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只代表自身。这样,经营管理者与企业其他参与者之间的那种原始的、企业内部的、合作式的生产关系便嬗变为一种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外部交易关系:经营管理者代表企业,企业其他参与者代表自身,经营管理者(股东)中的某个代表成为企业中心签约人、法人代表与企业其他参与者特别是工人和债权人分别签定交易契约,如图3所示。

经营管理者(及股东)

(代表企业)

企业拟所有权

与中心签约人

债权人

工人

图3

3. 所有权、控制权与收益权的作用机理

前面分析表明,企业参与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使得企业参与者对各自提供的生产要素的分散所有权演化为企业总体资产的统一控制权,这是产权关系的一个方面。产权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是收益权。控制权、收益权都根源于所有权,同时企业控制权分布形成后,企业收益权配置在某种意义上又直接取决于控制权。

工人的收益,不妨称之为工资,无非是劳动(力)的(使用)价格,由工人与企业及其代表特别是中心签约人之间的讨价还价过程确定,也就是由工人对于劳动(力)的供给和企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共同决定。理论上讲,工资有两个数量界限,下限是工人对劳动的边际负效用评价,上限是劳动在企业生产中的边际生产力。工人与企业的谈判力量确定工资处于这两个界限的某个水平。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工人本来是企业的参与者,是企业组织的一部分,应当属于企业内部人、企业“自己人”与其他企业参与者之间构成合作生产关系,然而,企业统一控制权、拟所有权、中心签约人形成以后,工人与企业的关系变异为一种独立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同真正的企业外部人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无异。

债权人的收益,不妨称之为利息,无非是货币资本的使用价格,取决于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博弈交易过程,供求原理同样适用,无需赘述。特别是与工人对比,债权人与企业的关系还有一些不同之处。首先,在通常情况下,债权人自始至终是企业外部人,与企业的关系没有经历类似于工人从企业内部人转化为企业外部人的变异过程。第二,工人自始至终都拥有劳动(力)的所有权和主要、直接控制权,而债权人通常只是拥有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却基本上放弃了控制权,因此,债权人对货币资本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在一般情况下仅限于收益权。第三,状态依存所有权。作为对债权人在一般情况下货币资本控制权缺失的补偿,在企业资不抵债的特殊情况下,债权人可能干预控制企业,这就是所谓状态依存所有权⑦。

4. 企业总体资产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

工人、债权人这些企业“外部人”通过与企业的合同交易都获得了相对固定的收益,那么,企业合作生产的成果扣除这些“外部人”收益及其它成本之后,其剩余理所当然属于企业、企业内部人、企业“自己人”。谁是企业内部人、“自己人”?前面分析表明,他们是企业总体资产的(共同)(拟)所有者。也就是说,经营管理者和股东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获得企业生产的剩余。可见,企业总体资产的共同所有权特别是统一控制权派生出企业剩余索取权,以下简称为“总体资产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对应”原理,这与通常的所谓企业“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对应”原理比较,存在文字表述上的差异⑧。因为,在两个原理中,与剩余索取权对应的,一个是总体资产控制权,另一个是剩余控制权。然而,这种文字表述上的差异只是形式上的,其实质是一致的。原因在于企业总体资产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其实是对等的,企业总体资产控制权本身与个别或局部资产控制权相对或互补,而剩余控制权本身与确定控制权相对或互补,由于局部资产控制权就是确定控制权,此二者的各自“补集”也必然等同,也就是说,企业总体资产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是一致的。由于其他生产要素提供者只是拥有对自身提供的那部分生产要素的(有限)控制权,而这种控制权是局部的,也是首先相对确定的,对比之下,经营管理者的控制权是针对总体资产的,也是剩余的,所以,局部控制权与确定控制权对等,而总体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对等。尽管如此,两个原理还是有区别的,“总体资产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对应”原理是对企业产权形成规律的直接陈述,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对应”原理的完整含义是说有效的企业产权安排要求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对应。

三、产权安排、契约组织与生产匣子

前面分析表明,企业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博弈过程所形成的主要的契约关系是经营管理者和股东(代表)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中心签约人,与企业其他生产要素提供者各自签定交易合同,这种契约关系的形成主要是直接由经营管理者拥有企业总体资产控制权决定的。可见,企业参与者之间的特别契约关系是直接由产权安排决定的,当然最终取决于企业参与者的资源禀赋状况及相应的生产要素特性。

从古典的企业生产匣子理论实际上还是可以延伸出对企业内部的现代分析,特别是再现本文前面的主要分析内容。生产匣子理论可以用生产函数概括:F(K, L)。其中,K代表物质/货币资本,L代表(普通)劳动(力)。以下分析的奥妙在于“还原”作为函数符号的F的经济含义。F在数学上是一个函数符号、变换算子,其实际含义表示K和L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除了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自然的关系之外,K和L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剩下来的便是人类对于K和L的有意识的统一、协调控制和调节作用。可见,F实际上代表的主要是人类对于K和L的统一、协调控制,这一特别职能由具有这一能力的人,即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经营管理者履行。经营管理者(股东)的关键职能及角色是拥有对企业生产要素K和L等所构成的企业总体资产的统一控制权,以此为基础还衍生出对企业生产要素提供者即企业参与者的协调组织(指挥、监督等)获得企业的拟所有权,成为企业中心签约人,对企业生产过程实施调控、获得企业剩余索取权等。以上分析表明,产权安排(与形成)是问题的关键,是联结另外两重关系的纽带,体现为企业参与者生产要素所有权配置企业总体资产控制权分布企业生产过程以及企业参与者在生产过程和契约关系中的角色。

其实,企业生产匣子及相关理论还具有更一般的意义,该模型可以用于模拟任何一项活动或“事业”,不论是经济活动,还是政治、文化等其它事业,不论是合法行为,还是非法勾当。为了完成某项事业,有钱的出钱(财、物)K,有力的出力L,此外还需要一个/群人负责组织/经营管理F,这样才能完成F(K, L)。显然,该项事业或者活动的“产权安排”可总结如下:组织管理者(某些出钱人)拥有对整个事业过程及其活动要素的统一控制权,代表整个事业,承担事业的最终(剩余)后果,而其他参与者只负责各自的局部工作,承担相对确定的后果。这就表明,所谓企业理论并没有半点神秘性可言,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原理是相通的。

注释:

①④ 肖殿荒:《企业性质:古典与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综合》,《江汉论坛》2008年第10期。

②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③ 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⑤ A. Alchian and H.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62), pp.777-795.

⑥ E. Fama,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0(88), pp.288-307.

⑦ P. Aghion and P. Bolton,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2(59) pp.473-494.

⑧ S. Grossman and O. Hart,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Integr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4), p.691-719.

作者简介:肖殿荒,男,1964年生,湖南益阳人,经济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079。

上一篇:资产专用性与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博弈分析 下一篇:中国私营企业人力资本效率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