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中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难点与建议

时间:2022-09-07 08:16:11

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中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难点与建议

摘要:苏州市在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人力资源结构与之如何相匹配的问题。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是不争的共识,但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工人的需求应怎样解决?本文试着从苏州市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匹配度分析开始,根据苏州市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苏州市职业教育的难点,也给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 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

1 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

1.1 经济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 2009年,国家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与此相适应,苏州也出台了“6+4”的产业振兴计划,即调整振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主导产业;提升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及服务外包等四大新兴产业。2010年5月25日,国务院最新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提出了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合作八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该规划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国家将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扩大到了长三角地区,该区域要实现整体产业升级。与此相适应,苏州市发文提出了《关于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充分发挥人才支撑和引领作用的若干意见》。并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资源和紧缺资源,也是地区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

1.2 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人才资源的结构化建设更加重要 要实现上述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达成各级政府的共识,但人才资源的构成结构才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苏州市在《关于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充分发挥人才支撑和引领作用的若干意见》中,除了对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给予了相关政策,还特别明确提出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市建成1个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和10个单项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实现年实训5万技能人才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市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50:20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1.3 苏州市2011年前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职业技能人才供求现状 表象上看,人力资源市场的招聘现场经常是人山人海,但用人企业又说招不到人。据苏州市人力资源市场的不完全统计,苏州市前三季度的用人状况如下表:

根据上表数据,可以看出需求方面:①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占据需求比重首位,所以在技术等级人才需求比重中,技能技师的需求比重也是最大的;②其次是服务业,尤其是餐饮、旅游等行业,需求的比重次之。

但从供给层面看,根据苏州市教育局2010年的不完全统计,①苏州市中职和技校的全部在校生总共114968人,按三年制算,每年的毕业人数不足40000人;②外来求职者“无技能”人员占较大部分,不能满足市场的结构需求。

上述的市场实际需要到现实的人才供给缺口说明,要完成“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保障足够的人才资源,实现按需供给,还任重道远。

2 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

2.1 职业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不能尽如人意 ①从企业用人的薪酬设计角度看,一线工人和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普遍较低,由此,已经毕业的职业技术求职者多数青睐“办公室”的管理工作,不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工作;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更是尽量选择读本科教育,以免今后找工作时的尴尬。②由上面的经济因素决定了社会上无论从人们的心态到社会舆论普遍对技术工人能力和重要性的认知度较低,对技术工人群体尊重不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所以,既使是技术工人,他们也不愿意到生产的第一线。③再加上现在的经济转型期,社会制度及法律法规不太完善,一些不劳而获和违规违法的范例使人们看不到“劳动光荣”、“劳动有价值”,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模糊,也使得技术工人不愿意到生产的第一线。

2.2 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程度较低 ①从苏州市2010年的中职、技校的招生专业上看,基本涵盖了苏州市“6+4”产业振兴计划中的产业,但其中的装备制造、冶金及有色金属、石化及精加工和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相关专业招生人数较少,不能满足未来发展要求。②已有专业普遍存在实训基地较少或没有、规模较小,实践课堂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

2.3 企业在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的博弈中,最终选择了短期利益 ①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市场规则不健全也不完善,客观上市场竞争不充分,不诚信现象随处可见,企业追求“守法的利润最大化”成本高于追求“不守法的利润最大化”,故企业选择“法不责众”的“灰色操作”,但市场经济终究是法制经济,“灰色操作”只能带来短期利益,而损失的是长久的竞争力。②企业管理者的短视、好大喜功和急功近利,影响着企业的目标,而中国市场上缺乏真正的“企业家才能”要素,多数出资人即是企业的管理者,他们在现今的市场大潮中,追求长期目标的动力不足。由此,主观上企业管理者的个人素质决定了企业的文化、企业的核心价值,也决定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会选择短期利益。③上述的主客观原因直接导致企业在用工时不是以企业的产品质量和长久发展为目标,而是以短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在用工时能用低等级工,决不用高等级。不得不用高等级的技术工人时,也不重视对这些技术工人的经济利益的保障。

2.4 宏观管理制度的设计缺陷 ①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在对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的师资职称比例等待遇方面存在不同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待遇相对偏弱,因此,高职院校升格为高等教育院校的诉求与冲动难以扼制。②在苏州现在的经济结果中,制造业占有一定的比例,但面对不太蓬勃的市场现状,税收和企业员工的社保成本,确实是企业的实际困难之一,在无法违法——不能少纳税的前提下,大部分企业的做法是降低社保成本或低工资招收“无技能”工人,这也造成了技能技工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双向不匹配。

3 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3.1 系统化的制度建设是职业教育满足需求的前提 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提高地区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了适应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提高地区竞争力,合理的人才结构是必要的保障。根据前面所呈现的数据,苏州未来一段时间内,技术工人需求大于供给的缺口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从政府的层面,进行管理制度的借鉴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①首先,加强职业教育立法,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看成是国家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为了促进用人需求和供给的对接,建议政府建立“联席制”协调机制。各关联行政部门、用人企业和职业学校定时互通信息,以利产、学结合。③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要进行“多元化”的制度设计,在以财政投资的学校为主的前提下,可试行企业投资办学、社会投资办学、企业和政府共同投资办学等。这样,既弥补了政府资金的不足,也扩大了办学规模。④政府可推动行业协会对各技术工种进行资质认定和资质管理,然后,对所有岗位实行 “资质证书”上岗管理。对使用有资质证书技术工人的企业,实行税收或费用的优惠。⑤对企业的社保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免除技术工人的后顾之忧。⑥对职业技术类学校的职称要求和分配、薪酬管理、师资建设和引进,给予与高等教育同等条件或优惠条件。

3.2 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建设是职业教育满足需求的基础 ①在现有的条件下,在可能的权限范围内进行教学大纲、教材、课程设置等的重新整合,整合方向以“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振兴计划”为导向。②借苏州市《关于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充分发挥人才支撑和引领作用的若干意见》中对“实训基地”的规划,整合资源,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以达到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③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充分认识到教师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要使在职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即:同时是教授者、指导者和学习者,既能教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践。

3.3 社会舆论导向与价值观重塑是职业教育满足需求的软环境保障 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术工人的尊重程度会否有所提高?人们是否会选择职业教育?关键是制度设计前提和经济利益保障。有了合理的鼓励制度设计和经济利益的保障,客观上,职业教育和技术工人的受尊重程度会有所提高。

而扭转人们思想意识上对职业教育和技术工人的偏见,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曾几何时,“国际倒爷”还是一个贬义词,而现今的“对外贸易公司”却成为GDP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政府、政府主导下的宣传媒介应是社会舆论导向与价值观重塑的主体,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王晓梅.陕西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价值工程,2011(07).

[2]朱尧兴.职业教育应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2(03).

[3]于福权,杨雪.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打造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J].价值工程,2012(06).

作者简介:

高荣(1963-),女,回族,学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

上一篇: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应对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下一篇:职业教育“鞍山模式”的创新及亟待解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