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版面设计的发展趋势与思考

时间:2022-09-07 01:04:46

报纸版面设计的发展趋势与思考

1报纸版面设计的趋势

1.1视觉冲击,醒目第一

1.1.1第一视觉色彩

在纸质媒体上,先不论内容是否美丽,首先华丽的外表,第一感官便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绚丽明亮的色彩,粗大浓重的标题,简洁的单元或格子,大幅照片的张贴“招摇”,无疑在第一时间吸引到众多观众的眼球。

1.1.2醒目标题

标题要有统一的字体贯穿始终,给人以简洁利落之感,可以更迅速地捕捉到笔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所需信息。在编排上,由统一字体组成的标题也有了块面感。标题是读者阅读全部内容的报告,应该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和理解信息。标题不宜过长,标题的风格就像流行时装一样,在不断的变化着,所以尽量简练。

1.2模块版式,泾渭分明

1.2.1均衡“面”“块”“条”

“面”与“块”的分布,在视觉上,使读者印象深刻。“模块版式”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版面模式。“板块模式”主要是用浓重的相对显性的线条将稿件相对整齐地分割成若干块,将原有的错综很难辨别的稿件划分出“独立的空间”,文章间尽可能地减少穿插交错,破栏的方法也很简洁,可以有效的促进读者梳理信息的类别,并将现有稿件整合,最大程度的放大新闻照片的功能,诠释事件的过程。

1.2.2模块对称

2000年2月4日《大连日报》一版充满欢乐节日的气氛。两张大图片恰当的突出了当时的气氛,一张为外国朋友在大连买年货,温馨中突出中外友好的和谐;另一张为群众舞龙,在中国人传统重大的节日里,中国龙的图腾,炎黄子孙的文化一览无余。两张照片,一个右上,一个左下斜角对称,相互呼应,很好地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版面上的其他文章也是用板块的分割模式,简洁、大气,版面稳定,富有动感。

1.2.3融合产生动感

混合和匹配是一种重要表达的形式,让报纸“说话”,为编辑的稿件“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技术层面上,模块版式更符合现代电子排版的特点,也便于添加色块,更具备整体性。另外也表现出了较强的秩序性,层次感的增强,主次间的清晰,使得整版更为稳重有力。版面的节奏感、旋律感、方向感及其力度、气势也都融入其中。

1.3个性鲜明,独树一帜

1.3.1个性语言———新闻版面的内在美

文字是报纸版面中的主要载体,将文字进行巧妙、合理的安排,可以让读者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阅读。李苦禅大师曾说:“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深圳特区报》自1982年5月24日创刊以来,植根于改革开放,意旨鲜明,独树一帜的“性格”,将《深圳特区报》演化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纯正的语言以及简洁的板面,使得《深圳特区报》在现代报纸的版面设计上,更受读者欢迎[1]。

1.3.2版面风格来源宣传风格

人们更容易用新闻与照片或图形来吸引读者,在设计布局上,应始终考虑到每个板块的整体视觉效果。即使是评论文章,优秀的板块或照片也可以很好的组织材料和结构。因设计方向明确,版面简洁、明快、大方,这样的版面设计愈来愈受编辑的青睐。

2对报纸版面设计的思考

2.1文题比例,厚此薄彼

与现代报纸相比,传统的报纸是厚文薄题,线少,花边少,阴影(底纹)少。现代报纸的版面则相反。色调清新有力,薄文本厚标题,在装饰用的表达方式上大做文章。为了加强版面的“视觉冲击”和一些现代布局,大胆使用大标题、大照片,底纹面积大,一反版面的中间色调,追求强烈的色彩对比。有些报纸在设计上更加大胆,在一张报纸设计上推出了顶黑色和白色-黑布局,全版。“粗”和“黑”到了极致,是冲动布局设计的一种新的尝试。但这一设计风格在90年代中期,尤其是那些盲目模仿前卫风格的报纸,极容易陷入形式主义泥潭。适当的视觉冲击力对于吸引读者阅读新闻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过度的形式夸张,会使读者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不知所云,或者会产生图大于文、真实感减弱的负面影响,对此报道的真实性、公允性产生怀疑。

2.2规矩方圆,存在受限

教学板块分明,一块一块条理井然,自划界自营,这种板块模式在报纸版面的应用上比较常见,模块布局的空间限制给读者阅读造成了不便。此版面不适合组织漫长的手稿,甚至不适合短小文章的布局。在结构布局上过分突出每一个要素,很难将各板块有机地组织好,整个布局显得支离破碎。《人民日报》的多数版面,尤其是要闻版,不可能完全是板块结构,也不可能完全是穿插。这是因为,如果完全是板块结构,不仅本身存在上述缺点,甚至在技术上也难以处理[2]。

2.3统一形式,变化不足

统一与变化是一种高级的形式美法则。应该指出的是,要处理好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比例关系。过分强调统一,会引起板块单调、呆板。要实现布局优化就要善于对比、衬托,要特别注意整版对比的视觉中心。还要注意系统图,安排文章的布局,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单独看,这些内容包括文字、图、诗句均无太多的特点,甚至难以见诸报端;然而“合三而一”,却被很多人誉为版面设计的一块“绿地”。达到了“1+1+1>3”的系统效果。

作者:杨军 单位:牡丹江市新闻传媒集团

上一篇:全息影像在民间美术设计的运用 下一篇:家居装饰设计中的色彩情感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