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拉丁风情

时间:2022-09-07 12:33:30

明亮的海蓝和炫目的珊瑚光晕在四周荡漾,Motown的怀旧之声或宝莱坞的异国小调在耳边哼唱,啜饮着手中的朗姆鸡尾酒,Mas Bar让你仿佛置身于日落时的迷人沙滩。在享受度假感觉的同时,北新桥头条熙攘的胡同生活依然让你有家的感觉。从名字就能看出,这是一家拉丁风情的酒吧,在西班牙语中,Mas的意思是“More”,这里的菜单种类丰富,从餐前小吃tapas,到古巴三明治,再到各类鸡尾酒一应俱全。同时,木梁结构的建筑塑造出来的空间与周边环境有机融合。在这里,老外和当地人相处融洽,你可以找到生活在北京,但是同时又远离枯燥乏味的城市生活的感觉。这里既有北京胡同里浓郁的市民生活气息,又有北京别的地方找不到的新鲜感。

北京成了第二故乡

我很高兴能和Mas酒吧三位创始人之中的Ariel和Ross一起聊聊这个藏在北新桥胡同深处的世外桃源的有趣故事。作为在北京生活了七年,与中国合伙人方超经营Mas酒吧超过三年的老外,他们已经彻底把北京和Mas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Mas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几年在东城一带很流行的“后嬉皮风”,他们的顾客对于生活和文艺品位有很高的追求,如热衷于复古风格。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士绅化”,因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搬到胡同,而当地原有的住户现在大多选择了房子价格更便宜的近郊地区。但Mas并非那种将蓝带啤酒风格复制到中国的廉价酒吧,也不是只能吸引老外而将本地人拒之门外。那晚,听Ross和Ariel讲述他们的中国故事之后,我意识到要总结这里热带风情混合本地文化的风格并非易事,因为这一切都源自他们自身的经历――从故乡迈阿密,一路走走停停,一直到了北新桥,又结识了好友方超,将自己的文化渊源与丰富多彩的北京胡同生活结合在了一起。

Ross和Ariel都在美国弗洛里达州迈阿密的古巴社区中长大,但他们两个人来到中国的路却大相径庭。Ross 2004年第一次来中国,那时他还是个毫无目的的背包客,在一个地方攒够了路费就到下一个地方。在2005年前后,他搭便车游历了亚洲许多地方,最后在北京落了脚。当初的许多经历都令他受挫,尤其是当他发现即使中国的城市看起来很现代,却完全无法用英语和当地人沟通。在Ross的怂恿下Ariel也辞去了在美国的工作来到北京。在此之前他并没有到过亚洲其他什么地方,而北京四处崛起的实用主义高楼大厦给他的第一印象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中国”。

在北京最初的几年,Ross和Ariel换了许多份工作,从动漫公司到英语外教,再到教授艺术史课程。奥运会前后的那几年在他们记忆中是一段“灰暗”的日子,当然这不仅仅是指挥之不去的雾霾。他们将北京的迅速发展总结为“盖盖盖,涨涨涨”,好像这个国家所有的钱都用来盖房子和进行基础建设了。最后在2012年,当北京已经全面发展成一个大都市,他们也发现这里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作为一个满是全新建筑、名牌服装、汽车、高架和路网的城市,北京同时也培育了一个庞大的乐于享受生活的中产阶级群体。城市的丰富性大大增加,用他们的话说,“突然间,你可以在城里发现许多让你感受到异地风情的地方”,比如会让你想起欧洲的一个小市场,或者纽约的公园,甚至老家的便利店。

把迈阿密的热情带到胡同来

就在这场后奥运“文艺复兴”开始的时候,Ross和Ariel有了创办Mas的想法。当时两个人一起去菲律宾的海滩度假,借以排遣自己对于故乡迈阿密海岸线的乡愁,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北新桥附近的Cafe de la Poste的前老板,他现在正在这个偏僻的岛屿上经营着一家漂亮的海滩餐厅,每天十分悠闲,这让Ross和Ariel心生羡慕。这家餐厅紧邻沙滩,简洁的风格与环境融为一体,加上菜单上纯粹的自然口味,让这家餐厅显得十分特别。虽然地理位置偏僻,却依旧吸引来了许多游客,这给了Ross和Ariel许多启发,也让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创立自己的“度假场所”。

从一开始就锁定了胡同。他们本身就住在胡同区,和许多外国人一样为细窄的街道和古朴的浪漫着迷。他们对我说:“外国人喜欢住在胡同是因为这里的真实感。”除了能有生活在城市历史中的愉悦感以外,Ross和Ariel也十分享受“胡同里被日常生活所围绕”的感觉:这里错落的街道成为居民们活动的公共空间,每个人的生活都和街坊邻居密不可分。老大爷们没事坐在大路边愣神,骑自行车上班的人路上碰面总要打声招呼,这样满是生活气息的地方是他们开酒吧的不二之选。他们花了几天找合适的房子,后来看了第二家的时候感觉很满意,就定了下来。这里之前是家串儿店,厨房非常大,有改造的潜力。接手的时候,这里的墙面糊满了油脂,地上到处扔着大锅和羊骨头,但经过两天的打扫,三个合伙人已经准备好在这里大展身手了。

Ariel和Ross决定开一家拉丁风格的餐厅,“这样就可以不那么想家了”。这里的色彩搭配、朗姆酒、餐前小点以及音乐都是抱着把迈阿密搬到北京的目的来挑选的。Ariel说:“一个外来人只有把自己了解和热爱的东西带来,才可能把一个地方做好。”而他们两个最了解和热爱的就是迈阿密的活力、口味和律动。一开始Mas只有他们两个和中国合伙人方超。每天晚上三个人都不知疲倦地在吧台前后忙活。开张后的第一个冬天,Ariel的母亲来北京探望他,并在酒吧里面帮了几天忙。和所有喜欢担心孩子的母亲一样,她担心Mas可能挺不过那个冬天。幸而北京相对低廉的创业成本依旧给了年轻人无限的机会,而近年来逐渐发展壮大的年轻消费群,也很快聚拢在了Mas周围。不论对于外国人还是本地群体,吸引他们的正是Mas放松、热情又地道的迈阿密拉丁风情。

三年的经营对于三个合伙人而言也是摸爬滚打一切从错误中学习,而Mas一直坚持的就是让自己的品位更加精炼。他们给自己提出了许多挑战,比如隔一段时间就换一次菜单。所有的菜谱都有文字记录,每一杯酒的用量都是精心量过的,每一个员工都经过严格训练。他们对于选材也十分严苛,比如做鸡尾酒的糖浆是自制的,以此来保证能符合自己的标准。为了能确保对于菜单和经营氛围的严格把控,他们一直拒绝扩张。当我们聊到在北新桥和鼓楼附近有些酒吧的空间显得过大时,我意识到快速变化的城市环境让这些在胡同里经营的酒吧也不得不做出改变。有些餐厅租下了一整座院子,竖起了更适合纽约布鲁克林而不是北京胡同的巨大玻璃窗;另外一些则是加盟三里屯的酒吧品牌,门口俗艳的霓虹灯招牌大的让那些在雍和宫附近遛弯儿的人敬而远之。通过对这些地方的观察,Ross认识到,“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人们的需求,以及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Ariel补充说:“但是你必须要客观对待自己的局限,因为你的创造力是在自己的局限之内。”用老北京话来说,Mas的成员们很清楚自己能吃几两饭,因此他们选择保存实力,全心经营酒吧的品质而非扩张。

除了不对外扩张之外,在现在这个社交媒体爆炸的年代,Mas却继续选择口口相传这样老派的宣传模式。他们一开始也考虑过像其他酒吧一样,弄一个微信订阅号做酒吧活动的宣传,但最后还是决定不要用过于侵略性的宣传方式来做广告。事实也证明,朋友之间口碑的宣传对Mas来说也已经足够了。在他们酒吧门口的墙上,挂满了北京几乎所有主要外国活动举办方和英文杂志颁发的奖项。在信息营销的时代,Ross和Ariel很清楚,过分的宣传会有可能让那些把这里看成属于自己放松的私密领地的人受到打扰。

从社区感到归属感

Mas最近刚刚度过三周年纪念日,去年冬天也刚刚重新装修完毕。伴随着他们为之付出的巨大心血以及一路走来的历程,Ross,Ariel和Mas酒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一直留在北京。没错,就像Ariel比喻的那样,北京的雾霾有时候就像“沃尔玛的天花板”,这里不是什么热带天堂,但是却充满了生活的乐趣,正是这一点让他们选择留在这里。回想初来乍到的时候,北京几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但现在,这里的变化如此之大,让他们感觉甚至都有点追不上脚步。Ross说他们对于对外扩张的拒绝和对胡同的留恋,培养出来一种社区感、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同时也让城市各个不同街区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

Mas所在的街区和北京一样,都在跟着周边的人不停地变化。越来越多外国人经营的生意无疑给这里带来了新鲜的活力,但是真正的归属感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身边的环境。与此同时,越来越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环境也在逐渐打破本地人和外国人之间“我们”和“他们”的心理区分。这种感觉在感受到来自街坊邻居的热情与好客的时候最为明显。比如隔壁饺子店一大早就给他们送来热腾腾的饺子,因为都知道酒吧要经营到很晚才能打烊,而酒吧对面的邻居也给他们提供了库房空间。当Ross和Ariel随着不停变化的时代潮流更加深入到中国的生活中去的时候,Mas也跟着周边街坊的来来往往一起成长。

上一篇:兰陵卫生第一窗口很靓丽 下一篇:关于手工我们到底应该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