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迁移思维训练

时间:2022-09-07 12:20:43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迁移思维训练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接受外部知识传输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除了需要学习好本学科的知识之外,还需要实现跨领域的学习和交流,将实践与学习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指导自身的实践,保障自身能够在积极的探索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促进自身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在此,笔者从思维训练设置的角度,谈谈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迁移。

(一)教会学生求同思维方法。桑克提出学生必须要掌握不同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在学习迁移的过程中学生会处于不同的情境同时会受到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似点越多,那么就越能促进学习迁移作用的发挥,学生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采取不同的学习思维方式。

所谓求同思维就是在各个相近的现象中通过分析、综合、推理出同一本质,即共同要素。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虽各具特色,但同类课文也存在着很多的共同要素。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同类课文举一反三的读写训练,让学生掌握求同思维的方法,培养迁移能力。

例如,笔者学习屈原的《离骚》(节选)时,对这篇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作手法以及思想主旨着重进行了学习。于是有意识地运用求同思维,把知识迁移到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篇文章上。这两篇文章在许多方面有许多的相似之处,通过对《离骚》的学习,学生如果能在比较中分析出《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离骚》的共同点,那么不仅所学的课本知识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保证学生能够实现举一反三,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积极探索能力,因此本文将这两篇文章进行综合对比,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了解两篇文章的共同处,通过反复的阅读以及深入的分析,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总结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从而形成统一的认识。首先,两篇文章在主题上都表达了作者对现实情况的不满,其次,两篇文章的情感较为丰富,都表达了作者较为热烈且奔放的感情,再次在表达手法上,两篇文章都带有大胆的夸张和充分的想象,最后,在语言选择上都有“兮”字,另外,文章的结构层次较为分明。因此通过积极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了解和掌握,分析作品创作的特色。

笔者在教《金岳霖先生》和《亡人逸事》这两篇相邻的文章时,笔者通过对《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的解读,让学生阅读《亡人逸事》这篇文章,在比较、分析中去发现这两篇不同作者的小说的相似之处,学生最后得出结论:第一,在叙述视角上,都是第一人称叙述,通过“我”的回忆来叙述事件;第二,在语言风格上,两篇文章平实自然、文字简练、不事夸张,只求辞达;第三,在事件叙述上,两篇文章都注重细节描写,特别是传神的动作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通过综合对比和分析来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全新的创作手法,加深对本文的理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已有的知识,积极理解和吸收新知识,充分发挥现有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保障自身能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积累更丰富的经验,真正的实现举一反三,同时学生也提高了求同思维的迁移能力。

(二)教会学生求异思维方法。要能使学生迁移到更广的新知领域,还须学生掌握求异思维的方法。而求异就是从普遍性中获得特殊性的认识。能够让学生在更加宽松的氛围之内,积极掌握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剔除新旧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干扰因素,进一步掌握知识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提高思辨能力和迁移能力。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人物形象分析一直都被很多老师作为重点教学的对象。确实,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人物都展现出了各自鲜明的特点,很值得学生去细细品味。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对这些人物有更深的理解呢?笔者在此处运用了求异思维对人物进行了分析。首先,笔者对王熙凤这个人物与学生展开了细致赏析,接着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运用同拥姆椒ǚ治黾直τ裾庖恍蜗笠约白髡呖袒的方法。学生们对此展开了细致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最后通过各自的回答得出统一的结论:贾宝玉的形象刻画则是正面侧面结合。他的出场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先以黛玉母亲的个人评价为主,其次对王夫人的评价进行论述,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描写宝玉的出场,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贾宝玉其实是一个英俊潇洒且多情的年轻公子哥,为何在众人眼中和林黛玉眼中的宝玉会有如此差别呢?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贾宝玉对封建思想叛逆的性格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求异思维实现知识迁移,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其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三)教会学生逆向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就是要变换思维角度,如果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反方向进行深入的思考就能够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通过知人论事来加强对文章作品的了解与分析。

苏教版教科书在体例结构、选文、练习设计等方面都有许多新意,有许多突破传统教科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但是有些文章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样式,因此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加快,在重新阅读和了解这些文学著作时,难以避免会存在认识以及观念上的偏差,因此老师必须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采取逆向思维,站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通过深入分析来掌握文章中的精髓。对司空见惯的已形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大胆地“唱反调”,“反弹琵琶”,那么就有可能帮助学生站在全方位的角度了解文章中的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另外在后期的写作上,学生也可以利用逆向思维,保障自身文章创作的独到性和新颖性。

在《前方》这篇文章中,作者将人生比作一次旅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既要承受皮肉之苦,同时还会在旅途中产生诸多的不安和无奈,受到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此,笔者“反弹琵琶”设置了一个问题:既然人生是一场苦旅,那人为何还有克制不住的离家欲望呢?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我们得出结论:人生虽然是一场苦旅,但人的“远行”实际上是在寻找精神的家园,向着梦中的地方前行,这却是积极的。也许“离家”要遭受肉体和精神之苦,但生活本就是一场旅行,如果你能调整心情,那么这种寻找精神家园的经历也未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于是,我们进一步探究出作者曹文轩对《前方》这篇文章的立意,实际上采用了“反弹琵琶”的手法,说的是“离家”,但作者从反面着笔,最终归结的仍是对“家”的追寻,是一个“回家”的过程。

另外在逆向思维以及学习迁移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情境的设置来帮助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尽量避免各种极端思维,保障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注重新旧知识的交流与合作,保障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运用其他领域中所学到的各类知识建构全新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迁移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促进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保障学生能够在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积极主动地理解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实现举一反三。

上一篇:解析《肖申克的救赎》里美国个人主义与现实社... 下一篇:刍议知青歌曲的创作内容与知青文化心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