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老年人患得患失心理

时间:2022-09-07 12:13:27

善待老年人患得患失心理

张老伯虽说退休几年了,身子骨还算硬朗。大家子人的主心骨。遇到大家不好拿主意的事情,总是要找他“拍板”。可是,儿女们发现老爸最近几年越来越没有了过去的劲头,遇事总爱瞻前顾后,左思右想。怕这样怕那样的。

就说最近买房子的事儿吧。

张老伯的儿女事业发展都不错,前两年就有了自己的新居。最近,张老伯的儿女商量,帮父母重新置办一所房子。一来,父母住的房子有点老了,二来也离儿女的新居太远。开头,张老伯和老伴都很高兴。有儿女的帮助,再加上自己的积蓄,钱没多大问题。可是,没想到这样一件好事却让人伤透了脑筋。

依着儿女的心思,是想让父母在晚年也住上楼房。正好儿子住的小区里有一个两居室,100平米,一楼,也向阳,挺好。张老伯听了也同意,就张罗着想买下。可是,等张老伯看过房子,觉得面积太大了,老两口住,空荡荡的。再说,这楼房也没有个院子,虽说一楼,也得上下楼梯,还不如平房好。其实,张老伯还有一层担忧,这楼房得多少钱?于是,思前想后,不同意买楼房了。

既然老人不同意,就顺着老人的意思。正好女儿小区不远处有一套比较好的平房。张老伯也觉得平房要比楼房省钱,就同意买下来。儿女想,一定要让老爸老妈看好了再交定金。看过房子回来,张老伯一个晚上前思后想,第二天又改了主意,说这平房和原来的平房有什么两样?再说,街坊邻居也不熟。何必搬家呢?

其实,张老伯还有没有对儿女说出来的忧虑。不论买楼房。还是买平房。自己的积蓄都不够,都要儿女帮衬。可是,这老子、儿子、女儿都出了钱,将来房子怎么办?儿女出了钱买的房子,自己住着还不得听儿女的?

越是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就越是犹豫不决。最后,张老伯说,要不还在老房子先住着吧。结果,一件好事却弄得儿女空忙了一场。

儿女们想,就顺着老人吧,不然,再好的事儿也白搭。不过,儿女们也暗中嘀咕:按说吧,老爸的许多想法似乎都有一定道理,可过去老爸不这样啊。怎么变得这么患得患失了?

张老伯儿女的感觉很准。张老伯的表现正是老年心理的一个特点: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心理。其实是内心动机冲突的反映。人的活动总是受一定动机推动的。而人的动机又常常是较为复杂。当这些动机不能同时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产生了动机的冲突。动机的冲突从形式上说分为三类:一是双趋冲突,就是既想得到这个,又想得到那个,两样都想要,所谓鱼和熊掌想兼得;二是双避冲突,就是对两样东西都想拒绝,都不想要,所谓前怕狼后怕虎;三是趋避冲突,就是对一个东西既想要又害怕,所谓既想吃又怕烫。很明显,动机的冲突其实就是得失的思虑。当这些动机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人就会表现出患得患失。

应该说,患得患失是任何年龄的人都有的心理。并非老年人专利。但是,确实老年人更容易表现出患得患失心理。我们看到,常常有一些老年人对待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大到买房子,小到买衣服。都容易顾虑重重,犹豫不决,患得患失。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看一个故事。瓦伦达是美国一位著名的高空走钢丝演员。他一辈子都走得很成功,但最后一次却从钢丝上掉下来摔死了。原因在于,他以前走钢丝时,从不瞻前顾后,只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而最后一次,他老在想:这是最后一次了,千万不能失败。由于患得患失,结果丢掉了宝贵的生命。瓦伦达的患得患失,是因为“最后一次”。老年人的患得患失与此很相似,是因为到了老年,到了人生最后阶段了。

人生到了老年阶段。心理上会发生很大变化。

人老了,不论是社会家庭角色,还是身体心理状况,都呈现一种退化趋势,来日不多,有些事情可能是一生的最后的一次了,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大不了从头再来”。所以,对待事情就要多一些顾虑,多一些掂量。人老了,整个自我能力减弱,挫折的承受能力降低。因此对各种生活事件反应敏感脆弱,容易表现为对生活中许多事情忧虑重重。人老了,心灵容易缺乏安全感,担心自我利益受到伤害,就会有较多自我保护倾向,遇事也会多虑和担忧。人老了,人格容易退回到儿童时代,表现为幼稚化,以孩子的心态对待生活,即所谓“返老还童”。这让老人表现出可爱的一面,如单纯和天真。但也会出现像孩子一样的自我中心倾向,心里更多地想着自己。人老了。心理会出现老化倾向,表现为墨守固执,难以适应生活太多的变化,对于新情况难以适应,也会表现为对事情思前想后。正因为这些因素,让患得患失心理成了老年人的“偏爱”。

面对老年人的患得患失心理。应该怎么办?

首先。应肯定老年人适度的患得患失心理。就老年人自身来说,确实不比年轻人。许多事很难从头再来,所以,在适度的范围内,特别是一些重大事情的抉择,应该多一些斟酌,多一些思量。作为家人亲友。也应该对老年人多一些理解,允许老年人遇事多一些思量。多一些斟酌,不要轻易责难和非议。这一点,上面故事中张老伯的儿女就做得比较好。

其次,应防止老年人过度的患得患失心理。作为老年人自身,首先,应该丰富生活,增加人际交往,这样可以保持心理的年轻化,冲淡自我中心倾向,淡化患得患失心理。再有,对一些无所谓的小事,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比如抓阄来作选择,这样也免于不必要的犹豫不决。最重要的是,老年人应对人生来一点超脱,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曾经认真走过人生就足够了,现在许多得失都可以放下了,放下才能心安。人到老年,难道最大的幸福不是心灵的安宁吗?作为家人亲友,一是理解。理解老人的返老还童的心态,就好比我们不能拿成人的心态来要求小孩一样,也不能拿我们的心态来要求老人。老人的患得患失即使有些过分,也应多一些接纳和宽容。二是交流。如果感到患得息失已经给老人自己或家庭生活带来麻烦,应以老人便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与老人沟通,疏导老人摆脱过度患得患失心理。三是帮助。帮助老人想一些具体办法,比如有些事情不要老人操心。避免不必要的犹豫。对于一些生活变化,帮老人逐渐适应,让心灵慢慢由思虑变得安宁下来。

上一篇:走出骨质疏松症的认识误区 下一篇:如何让前列腺安然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