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地解读语文教学

时间:2022-09-06 09:49:46

如何正确地解读语文教学

内容摘要:解读语文教学,首先提升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才可以拓展和迁移语文知识,为今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重视、意境、感化、提升、问心无愧

Abstract: the Chinese teaching reading, first promote reading ability, have certain ability of reading, can expand and migration Chinese knowledge for future teaching lay the good foundation.

Key words: Chinese, valu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influence, ascension, a clear conscience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事汉语文教学多年,一直以来,我在自问:“该如何上好汉语文,自己所降解的汉语文内容是否对学生有用?”。每当这些问题盘旋在我的心海深处,令我坐立不安。

有了压力,就会有动力。随着对《新课标》的进一步认识,我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认真想了想,得出以下结论:

一、重视汉语文的教学思想,不能片面地去追求分数,要从实际入手,去提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增进基本技能的提高。

我领略过不少文章,令人啧啧称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记不清楚了;但有些却根深蒂固地盘踞在我的心间,令我终身难忘,也影响着我的人生。众所周知:读书实际是参阅人生的价值,而不是为了消遣而读之。因此,从事汉语文教学,应该从思想上对汉语文教书有所新的认识和理解。

凡事都得从读书开始,没有朗读的汉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方向的风筝,即便飞的再高,总也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朗读是认知文本知识的基础,缺少朗读教学的汉语文,只能让学生感到迷茫而不知所措。

多数有经验的汉语文教师,在教书育人时,“育人”放在首位,通过汉语文固有的教学思想,把书中表现出来的精神,以朗读文本内容的方式转载给学生,让他们从品读文本内容中,去提炼自己的认知技能。

当然,这样一来,是否把汉语文教学当作品德教学来对之。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认识,我只能说:“你错了,语文教学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是因为有文中的‘意境美’在感化学生的心灵,令其产生震撼,引起共鸣。”但汉语文教学和品德教学在某种意境上也能达成共识,但我们决不能混淆两个不同的概念意思。

例如:我们在欣赏《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通过通读文本的内容,使之从文本中表现出来的自然风光让学生去领会、理解;再次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结合文本有的中心意思,把汉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通过学生自身的领悟来解读,这样才能从“学”的角度去感知文本的意境和情境。

提高感知能力的技能,不单单依赖教材的内容,还要结合作文,去领略期间包含的意境,也可以提炼学生的阅读技能,使之更好地品读语文,学到无法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现代教学重视学科的拓展,语文教学的拓展内容,简单地说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训练;从品读中提炼学生的语感,从朗读中品味文本的意境和情境。因此:重视汉语文的教学思想,不能片面地去追求分数,要从实际入手,去提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增进基本技能的提高。

二、读、写结合才能提炼语文基础,才能提炼基本的语文技能。

汉语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读写能力的结合,着重“读”而忽略“写作”的技能,必定达不到学知的目的;着重“写作”而忽略“品读”基本功的提升,造成学生写作上困难。“品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提炼语文基本技能,才能从语文教学中学到理解和品读文本知识的技巧。

“欲速则不达。”是教学工作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很多媒体通过转载各种教学信息,传送不同教学成功之谜,令其学习和发扬。但其从基本教学的感知入手,认为:多数成功的教学案例,应该具有一定的时间,使之在强化的过程中才能提高。那种一夜成名,几周达到惊人成果的报道,我只能信起一半而怀疑另一半。

从事小学工作多年,教书育人之法比比皆是,但令其重要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时间才能提升。为此,我曾经利用一定的时间,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终久才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的。

教学时要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这是教书育人的基本法则,如果一名教师违背了这种固有的原理,去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造成教学工作上的失误。

“吃一堑、长一智。”记得:我在教授小学五年级语文时,面对学生糟糕的语文基础,首先从阅读入手,从领读开始,逐次加深,直到学生能够自理阅读为止。

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文本内容的编排,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有点“别扭”,甚至学生无法清楚地表达,但我依旧“固执”地按照自己预定的教学任务,首先把教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写出来,让学生去品味、模仿;再次要求学生把自己说出来的话,写成文,与之评比、点拨、最终在语文教学中达到了预定的目的。

在批改学生零散的“习作”时,发现他们写作的内容千变万化。有的从文本的意境写出自己对文本的认知、有的从情境入手,写出自己对主人公的认识,有的根据生活中的点滴事情,结合文本内容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此时,我才感觉到一名教师的真正作用。他不是学生“带话”的工具,而是给学生播撒希望,引领成才的一面旗帜,在语文教学里这种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才能提炼语文基础,才能提高基本的语文技能,并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去领略语文教学的内涵。

三、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才能掌握基本的“听说”要领,才能融入到必要的文本教学中,突破语文教学的难关。

阅读的本意是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其理解能力,更好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有了一定阅读技能的学生,对其文本内容具备驾驭的能力,也能说出其间蕴含的意思。当然,每个人对文本内容在大致结构上的理解是基本相同的,但这并非是说,一定相同。我在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史记》等古代文学时,也是从肤浅的认识过度到更高级别的认识。这种“质”的飞跃,取决于四个要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而言,也要经过这四个要素。当一个学生对其产生一定的共鸣时,就想与之分享和提高。听,是为了“说”而积蓄力量。善于“聆听”的学生,才能突显思维,整理出“说”的思维方式。

也许有人要认为:“说”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的确可以这么认为,因为我们与之打过很多交到,能够做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境界。但其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的磨砺,使之才打到这种境界。学生凡是都得从“学”入手,他们不仅缺乏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课堂中的“说”,必须要围绕其文本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去说。因此,这种说话方式,必须具备一定的技巧。而这种技巧依赖学生平时积累的经验和阅读能力的驾驭,才能完成。

日常教学中,同仁们在探讨学生的写作技巧时,常说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把生活中点滴发生的事通过语言文字记录下来,这就是——作文。从理论上讲,是这样的。当作文的内容偏离了实际生活的铺垫,结果也无从称其为——作文了。

其实,我更加偏重于学生对文本技能的提炼。现今《新课标》教学大纲中,把过去那种学生无法领略的精髓删去,改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本作为学生的教科书,使其更加走进生活,与学生的感知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其爱好。正因如此,在教学中不能忽略其教学要旨。统筹兼顾,把听、说、读、写能力平铺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里,才能真正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也能更好地掌握其规律,来提升语文教学的综合技能。

每个学科都有他们的共同性和特殊性两大内容。从共性而言,抓住其学科的综合技能的培养,让他们更好地驾驭知识,为实际服务。汉语文的共性也是这样的,从特性入手,提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功之后,才能把分散的知识点集中到一起,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当然,如果过激地去区分听、说、读、写技能的本质特征或者着重偏向一方而忽略另一方,其结果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科学的。何况,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也无法做到单一的区分。然而可以做到:主次之分。例如:与学生一同探讨一篇课文时,根据培养的需求。着重偏向于“读”或者着重偏向于“写”。这是根据教材内容需要和学生认知能力的水平决定的,教师必须根据这一要素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来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因此说: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才能掌握其基本的“听说”要领,才能融入到必要的文本教学中,突破其难关。

综合所述:驾驭课堂,必须要熟悉学生的需求和教材内容编排的合理性、特殊性、共性和科学性。

教师教学的过程实际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善于思考、反馈和总结教学经验,才能不断完善教学技能。教学工作是个繁重、周期性极长的工作。虽然我们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及时答复:教学到底给学生教会了什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学生的能力体现在社会发展中,我们也就问心无愧了。

上一篇:浅析一堂好的体育课 下一篇:分析深基坑支护工程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