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适宜性实践”理念的0岁~3岁亲子活动评介

时间:2022-09-06 09:46:58

基于“发展适宜性实践”理念的0岁~3岁亲子活动评介

【摘要】近年来,以计时制亲子活动为主的0岁~3岁幼儿早教机构快速兴起,其在满足家庭育儿需求的同时也隐藏着各种问题。研究者借助文献研究,提出了基于“发展适宜性实践”理念的高质量亲子活动设计与实施应遵循的一系列具体原则,涉及到3岁前儿童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家庭文化以及教师有效教学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通过考察南京市各类亲子活动的现状,揭示了影响亲子活动质量的症结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发展适宜性实践;0岁~3岁;亲子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76-04

【作者简介】王磊(1983-),男,河南郑州人,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学前教育系博士生。

脑科学对3岁前儿童大脑细胞在丰富而适宜的刺激下飞速增长、快速网络化、具有可修复性的证明以及世界发达国家有关早期教育对儿童个体、家庭和社会有诸多益处的大量研究引发了各国政府及民众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和参与机构教养的热情。在国内早教观念不断普及的当下,除了少数幼儿园附设2岁~3岁托班外,许多面向0岁~3岁幼儿的营利性亲子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此类机构多采用计时制的方式,以每周1~2次、每次45~60分钟的亲子活动为主,活动中多采用教师、父母与儿童三方互动的方式。然而,由于相关研究和政策监管滞后,亲子机构普遍缺乏指导和规范。

0岁~3岁亲子活动有何特点?存在哪些问题?高质量的亲子活动应遵循哪些规律和原则?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一方面以南京市为例,调查了解部分3岁前早教机构亲子活动的状况,另一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意欲评介和改进当前0岁~3岁亲子活动的现状。

一、高质量亲子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全教协会(NAEYC)在1986年提出了“发展适宜性实践”(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DAP)的概念,经过1997年和2009年的两次修订,DAP包含了“适宜于儿童普遍的年龄特征”“适宜于儿童的个体差异”“适宜于不同家庭的价值观、语言及教养方式”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四个方面的一系列有内在联系且具有实践意义的评价原则,被视为早期儿童机构保教、家庭保教及政府评估的权威指南。从诸多文献中我们发现,大量研究结果与DAP保持了高度一致。基于“发展适宜性实践”的理念,归纳各种研究成果,本文总结高质量亲子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当符合以下原则。

(一)亲子活动的总体设计原则

1. 注重环境打造和幼儿经验的获得

3岁前儿童学习方式的特点是“从试误、重复、模仿到有目的和有创造”,因此亲子课程及活动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创设有准备且最小限制的物质环境,让儿童在操作中获得各种经验。通常应创设适宜不同年龄的各种活动区角,考虑到婴幼儿无意注意占主导,集体活动区和玩具区角间应该有所遮挡,避免玩具干扰儿童注意力。具体来说,首先,婴儿的活动空间可以偏小,但学步幼儿的活动空间必须足够大;其次,玩具和材料应是开放式的,充分保证儿童有自由操作的机会,但要避免视觉刺激物过量或过于花哨(如墙壁、天花板、地板不能填充过多装饰,特别要移除那些符合成人审美但儿童尚不能理解的物品);最后,环境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速度和活动需要定期变换。

2. 提倡保教者的稳定和足够强度的活动

婴儿与学步儿比较依赖成人,应当安排有限且长期稳定的照看者(教师)帮助他们建立对重要他人稳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另外,为保持亲子活动的足够强度,还应保证一周内活动的频次及持续时间,以确保活动对婴幼儿产生长期稳定的效果。即便如此,亲子活动的强度也远不及日托或半日托活动,若家长能获得足够的育儿支持,低龄儿童最好参与家庭教育而非机构教育。

3. 主张活动具有适当的计划性和结构性

无论儿童的年龄多大,活动都要经过选择、改编和修订才能达成良好效果,有计划性和结构性的活动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家庭指导的效果。教师应对活动加以计划,包括确定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收集各种材料、计划时间和步骤等。但在具体设计时,有必要提供备选活动计划,以保证活动实施中的弹性和开放性。

4. 强调活动中儿童的自主活动设计

首先,若机构配有婴儿活动室,那么1岁前婴儿的活动应以自发性活动为主,教师应“跟随”儿童活动,观察其反应并给予适时且“有选择的指导”;其次,对于1岁后特别是1.5岁以后的幼儿,教师可将儿童的自选活动与教师的计划活动相结合,但在活动中,务必协调好教师导向和儿童导向活动的时间分配问题(国外有些日托中心,教师导向活动虽然较多,但并不强制所有儿童参与教师导向的活动);最后,成人可以在需要做什么等重要问题上做决定,但要让儿童感觉到自己有自主选择操作方式的自由,不要在学步幼儿操作时干扰他们。

(二)亲子活动的具体设计原则

1. 活动有双重目标且融入父母教育

亲子活动中应融入家长教育内容,以提高家长的育儿知识和技能。因此,亲子活动应制定双重目标,目标明确并保持弹性,除儿童健康和心理发展的目标外,还应有家长亲职教育的目标。教师可在活动中介绍活动功能及家庭延伸方法,在活动尾声组织家长对活动反思小结,在活动结束后与家长个别沟通、定期家访、邀请个别家长参与教师的课程研讨等。

2. 内容具有综合性、经验适宜性及游戏性

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语言、情感与社会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五大能区,各能区的发展紧密关联。因此,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亲子活动内容应具有综合性,但不必强求在一次活动中五大能区内容的全面性和逻辑性。教师可为1.5岁后的学步幼儿开展主题活动,主题要简单,内容要贴近儿童的日常经验,体现生活性、自然性、操作性、游戏性,并便于在家庭做延伸。

3. 小组活动以月龄段分组,保持较高师婴比

(1)关于年龄分组,可根据幼儿的月龄段,划分为7个小组:0月~1月、1月~3月、4月~6月、7月~12月、13月~18月、19月~24月、25月~36月。另外,也可在1岁后混龄分组,但各月龄段相差不能超过18个月。

(2)关于师婴比,1岁前的幼儿应不低于1∶3,1岁~2岁的幼儿不低于1∶4,2岁~3岁不低于1∶5。如果教师队伍稳定且素质高,保教设施齐全,可以适当调整比例,如,1岁~2岁调整为1∶5,2岁~3岁为1∶6或1∶7,但1岁前师婴比要保持在1∶3以内。另外,同样的师婴比,在一次活动中教师最好是两人一组,以便相互配合。

4. 活动计划要个别化和有灵活性

3岁前特别是1岁前幼儿的活动计划应是个别化、灵活的,以满足儿童变化着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水平,尽可能为小婴儿提供更多一对一的指导。那种要求儿童在同一种活动中参与同样的时间或要求他们在统一标准下完成同一个任务是不合理的。教师应为儿童提供多种活动选择,当他们对当前活动不感兴趣时教师就应考虑别的活动,允许儿童随时离开去选择喜欢的活动或玩具。

(三)亲子活动实施过程的原则

1. 以保育为主、保教结合

看护或保育活动是针对3岁前儿童的重要活动。对3岁前的儿童,特别是1岁前的儿童的保教活动应以保育为主,应较多地关注他们的基本需要,如喂食、更换尿布、抚慰情绪、提供安全感、疾病的预防与护理等,而教育活动则必须建立在保育基础上,以促进儿童经验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当下计时制的亲子活动中保育任务不多,但这些亲子活动必须在儿童身体健康、情绪愉快的前提下组织和实施。

2. 保证儿童充分学习,避免流程快进

在活动中应给予儿童充裕的活动时间。不管是儿童自发的活动还是教师设计的活动,都应允许儿童深入探究,这样儿童的学习才会有成效。在活动中,儿童应有大块的时间学习和探索,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式的活动。另外,教师可借助音乐提示或邀请儿童协助做事情作为环节的过渡。

3. 活动要动态化并避免消极等待

由于8个月以上的儿童在清醒时是以“运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因此,亲子活动应以动态环节为主,如增加大肢体运动活动,尽量少安排安静的活动或将其作为过渡环节。教师要引导儿童从“安静的旁观者”成为“动态的参与者”,进行“行动中学习”,而不必拘泥于活动的整齐划一。另外,还应避免儿童的等待,要把学步幼儿的等待时间压缩到最少。

4. 引导方式要形象化和多样化

由于幼儿年龄小,在活动中教师不需要用过多的言语做引导,而应通过直接示范、口语辅以肢体动作、以玩具为中介或亲自参与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开展活动。这种形象化和多样化的指导,能有效地吸引儿童注意并引发进一步的学习活动。

二、0岁~3岁亲子活动的概况及问题

笔者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南京市两所公办幼儿园的亲子园和两所私立早教机构的亲子活动展开全面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参考以上活动原则对亲子机构的现状予以反思。

(一)物质与人员配备

在调查的亲子机构中,每次活动一般由两位教师协作开展,师婴比通常为2∶8或2∶10,较为合理。多数亲子机构的物质环境中主要包含大型玩具和小型玩具两类,前者往往是开放的,后者仅在集体活动时少量使用,其他时间则被封闭入库。此外,在环境布置中,常常忽视各类游戏区角的设置。我们知道,“经验即课程”和“做中学”等理念已被广泛认同,因此,低幼亲子课程应重视物质环境的创设,应为婴儿和学步幼儿提供多样而适宜的玩具以促进他们习得各种经验。

(二)活动阶段

亲子机构普遍缺乏对3岁前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科学认识。一般来说,他们以月龄段划分亲子课程体系阶段,将相同月龄段的儿童分在一组活动。如,视7~9个月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相似,认为他们可参与同样的集体活动。但对于7~36个月的幼儿,各机构的月龄段并无统一标准,月龄段的间隔为3、4、6个月不等。而研究表明3岁前儿童发展通常分为7个阶段,幼儿在各阶段的发展并不是等速的,如1岁前发展相对迅速,月龄段间隔较短(3个月),2岁后发展稍慢,月龄段间隔较长(6个月),具体划分标准取决于不同月龄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三)活动组织

一方面,亲子机构是非日托形式的,每次提供1~2次活动,强度较低,再加上缺乏针对性的家长的教育,未能发挥家长作为教师助理和监护人的作用,削弱了亲子活动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计划性和结构性是活动质量的基本保证。然而,有些亲子机构使用已成型的活动,其计划性和结构性都过强,教师只能机械地执行课程文本而没有创新的空间;还有些机构未能精心编排活动,其活动往往缺乏系统性,教师也缺乏对0岁~3岁儿童发展规律的认知,活动的实施随意性强,缺乏科学性。

(四)活动目标

在所调查的亲子机构中,活动目标一般都设为指向婴幼儿和家长的双重目标。婴幼儿发展的目标包含大动作、精细动作、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性等五大方面,多为“行为目标”。而针对家长的目标多设定为改进家长的育儿观念和提高家长育儿知识、技能,多为“表现性目标”。但在机构设定的这些目标中,有的儿童发展目标不适宜于“最近发展区”,有的家长教育目标达成率较低。

(五)活动内容

调查中的亲子机构一般是按照婴幼儿身心发展的五大方面内容组织活动,活动主题简单、内容全面且使用拼盘式组合,注重儿童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缺乏游戏性和生活性,机械性的训练较多,“学习”重于“玩耍”,因而难以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另外,除了在活动中简要说明活动功能及家庭延伸方法外,很少为家长提供教育的具体途径和内容。

(六)活动实施

活动的流程通常包含8~10个环节,分为固定的“常规环节”(如:问好、自我介绍、过渡环节、再见等)和变换的“非常规环节”(如:领域或综合性活动)。然而,由于活动环节过多以及教师对活动的高控制,导致了孩子疲于应付外界信息,在主体环节中无法深度学习,这不但削弱了幼儿的兴趣和专注力,也干扰了活动的节奏。机构的活动往往是集体形式与个别形式相结合的,但在个别活动时孩子们也都使用相同的材料和内容,如果个别孩子对预成的活动无兴趣,教师也未能提供其他活动或区角游戏作为备选,以满足其个性化需要。在活动中,有大量的时间教师是让幼儿安静地坐着参与活动,动态环节较少,这不符合3岁前儿童注意时间短、好运动的天性。此外,教师对亲子互动的个别指导常常是“蜻蜓点水”,在活动前后教师均未顾及对儿童的个别指导,也未提供给家长个别沟通或咨询的机会。

三、改进0岁~3岁亲子活动的建议

基于“发展适宜性实践”的诸多高质量早教活动的原则,结合当前0岁~3岁亲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亲子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首先,在亲子活动中,应科学地划分3岁前儿童发展的月龄段,同时教师需掌握不同阶段儿童五大能区的发展特点,使活动适宜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其次,早教机构应提高教师团队的活动方案研发能力,可与高校专家或专门的研发机构合作,提高活动方案的科学性。最后,早教机构需重新审视和考量加盟课程的科学性,活动设计和实施应当彰显教师的实践智慧,对现有活动方案有所修正和创新而不必机械地执行教案。

2. 有效实施亲子活动

首先,可创设婴儿或学步幼儿的区角环境,投放适宜材料,作为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或亲子集体活动的辅助,以满足幼儿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其次,教师要学会反思活动方案,整合或筛选活动环节,增加重点环节的活动时间,帮助幼儿充分学习;适当增加动态活动,减少安静活动,尽可能让亲子双方“动起来”,增强活动的效果。再次,在活动中应尽量多安排幼儿自发活动的内容,教师应成为活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让幼儿和家长成为活动的“主人”。最后,可为个别游离于活动的幼儿设计一些备选活动供其有选择性地学习,由家长或其他教师负责看护和指导。

3. 加强家长教育

应为家长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通过在活动中引导家长与幼儿共同活动、在活动后为家长提供个别咨询与育儿资料、组织家长讲座和亲子沙龙、入户指导等方式,提升家长育儿能力的同时支持家长留在家中保教儿童,使家长胜任“教师助理”和“第一任教师”的角色,间接增强亲子活动对婴幼儿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144-145.

[2] 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135-136.

[3]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22.

[4] 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3-145.

[5] George S. Morrison.当前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第八版)[M].王全志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7-98,166.

[6] 芭芭拉・鲍曼,苏珊娜・多诺万.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7.

[7] 范文曜,谢维和.OECD教育政策分析译丛――教育政策分析(200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1-33.

[8] Debby Cryer,Thelma Harms,Beth Bourland. FPG早教方案:0-1岁婴儿学习活动指导手册[M].华爱华,译.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1,9,11-12,28.

[9] 多里斯・伯尔根等.教保小小孩[M].庄享静,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54,57,59 .

[10] 杰克・肖可夫, 黛博拉・菲利普斯.从神经细胞到社会成员: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37-339.

[11] 尹坚勤,张元. 0-3岁婴幼儿教养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74-575.

[12] 彭妮・劳・戴纳著.婴幼儿的发展与活动计划[M].张燕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8,422-425.

[13] 周念丽等.0-3岁儿童多元智能评估与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57,74.

[14] 卡罗尔・格斯特维奇著.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M].霍力岩,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9, 19,20-23,54-56,58,83,87-88,92,95,105,111-115,185,196,198, 207,290,371,377-379,383.

[15] 童梅玲.早期教育对婴儿行为发育影响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1,(03).

[16] 程洁.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体系中的家长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7] 王磊.南京市0-3岁婴幼儿教养机构的运营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18] 上海市教委.上海市0-3岁教养方案[Z].2003.

[19] Early Head Start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Early Head Start Tip Sheet No.10: Infant/Toddler Curriculum [EB/OL]. http:// /Publications/English%20Tip%20Sheets/TIP_ SHEET_10.PDF.2003-03-28.

本文系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之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建构适宜性的0-3岁亲子园课程评价标准体系”(编号:1812000002A091)的部分成果。

上一篇:幼儿生命安全保护教育的实践研究 下一篇: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幼儿园班级家长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