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课的有效学习

时间:2022-09-06 09:07:14

谈小学科学课的有效学习

[摘 要]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课外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正确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求问题、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真有所获、确有所得。

[关键词]小学科学 兴趣 实验

科学课教学在小学被称为小科教学,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不如语文、数学看似那么重要,但我身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不但没有轻视它,反而努力去上好这门课,促进这门课与其它各科教学协调发展。为党的教育事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小学科学课引领着学生对科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对小学科学课进行综合性学习,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又不是用耳听科学。要学好科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多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感兴趣了。

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上《植物》这一单元时,用摄像机拍摄天天陪伴他们学习生活的校园里的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自己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二、强化科学实验,促进学生爱科学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就决定了科学实验在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多地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得到训练和提高。

变演示实验为探索性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以前,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动手能力的培养。可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科学的主人,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比如在观察水沸腾实验时,我就把这个实验改为随堂实验,课上同学们的表现告诉我――这样的改变是成功的。

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实现即定目标的过程中,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有全局观,使学生分析抽象、概括综合、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和发展。

3.创设实验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中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因此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外,在学生的模型制作、游戏、调查小实验活动中,也可以发展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创造。

保持积极态度,主动探索研究。积极一点,你就领先一步;领先一步,你就领先了一个时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强的毅力和积极的心态,否则,只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三、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下,科学课的教学应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能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其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惊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的愉悦和自豪等等,这些体验却总是有助于学好科学课。例如:在教学“沉与浮”这一问题时,学生通过对前面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出:小铁块能沉入水里,而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针对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学习,然后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进行探究,终于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物体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也使学生弄清楚了一块铁块能沉入水里而轮船能浮在水面上的道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总之,在新课改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也就是说,教师要转变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性,让他们在高昂的热情中不断探究科学知识、获取科学知识。

上一篇:浅析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 下一篇:试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