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区公路水毁的成因与防治

时间:2022-09-06 08:10:51

浅谈山区公路水毁的成因与防治

摘要:本文就山区公路的水毁成因及其防治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山区公路;水毁成因;防治措施

Abstract: This simple elaboration damaged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the mountain road.Keywords: mountain road; damaged causes;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我国山区公路由于建设初期公路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以及施工管理不当等原因造成我国傍河、傍江公路出现大量裂缝,塌陷,滑坡,中断交通等情况,使得在公路使用方面对于公路改建、养护、高速维护等费用大幅度上升。所以就此情况我们国家以及有关交通部门近年来对交通建设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对于科研部门进行鼓励从多方面进行科研经费等都给予了很大工作支持。

本人就我国山区公路水毁这方面进行阐述,对其水毁成因展开分析;从水文地质、设计、施工建设等方面着手考虑;将所有关于山区水毁资料收集一起总结前面的不足和经验;结合现代科学从技术、建设管理方面谈点粗浅看法。

一、山区公路水毁的成因

1.1自然因素

冬冻、春融、夏流失的反复循环,是山区水毁公路的直接原因.根据莱城区35年系列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2.8 ℃,最高气温为39.2 ℃,最低气温为-22.5 ℃,冰冻期一般为70天,最大冻土层厚度为0.5m左右.自3月上旬以后,气温开始回升,冻土层也随之融化.莱城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11.1mm,其中6~9月降水量为518.8mm,占全年降水量的74.8%.全区林木覆盖率仅为2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表在暴雨冲蚀下,易形成公路的冲蚀沟.……

1.2路基常见的病害及原因

由于自重、行车荷载和水、温度等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路基的各部分会产生可恢复变形和不可恢复的变形,那些不可恢复的变形,将引起路基标高和边坡坡度、形状的改变,甚至造成土移和路基和横断面几何形状的改变,危及路基及其各部分的完整和稳定,形成路基的病害。

路基的常见病害有:

(1)路基沉陷

(2)路基边坡的塌方

(3)路基沿山坡滑动

(4)不良地质水文条件造成的路基破坏

1.3路基养护的工作内容及基本要求

路基养护应通过对公路各部分的日常巡视和定期检查,发现病害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或加固,消除病害根源。其作业范围包括:

(1)维修、加固路肩和边坡。

(2)疏通、改善排水设施。

(4)维护、修理各种防护构造物。

(5)清除塌方、积雪,处理塌陷,检查险情,防治水毁。

(6)观察和预防、处理翻浆、滑坡、泥石流等病害。

(7)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局部路基进行加宽、加高,改善急、陡坡和视距不良地段,使之逐步达到所要求的技术标准。

1.4路基养护维修的注意事项

(1)在修复路基过程中,不论是何种损坏现象,均应及时查明原因,作出相应的措施,及时排除,要将其防患于未然。

(2)要尽早找出道路的缺陷及损坏部分,根据需要采用应急处理,同时还需要及时地采取修复措施。

(3)养护及维修作业,要注意不要对交通造成障碍及沿线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1.5路基排水设施的养护和维修

(一)地面派水的养护与维修

(1)除坚持日常检查外,应加强汛前、雨中、暴雨后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清除,保证路基排水设施的正常工作。

(2)对各类地面排水沟渠,应经常保持设计断面形状和尺寸,满足排水要求。

(3)对各类地面排水沟渠,还应保持沟外边坡的坡度,以防坍塌,阻塞边道。

(4)为了保证沟渠迅速排水,应经常疏通,使沟底保持不小于0.5%的纵坡,在平原地区排水有困难的地段,也不宜小于0.3%。

(5)保证排水沟的水流在注入河流或其他沟渠时,应成锐角相交,切不大于45度。

(6)农业灌溉用水应经由涵管、倒虹吸及渡槽等六过公路。

(二)地下排水设施的养护与维修

地下排水设施为隐蔽工程,其结构一般都比地面排水设施复杂,一旦破坏,对路基造成的破坏比较大,维修和更换的工程量及影响范围更大。

(1)应经常进行检查,如发现堵塞、淤泥,应进行清除冲洗。

(2)应经常注意保持地下排水设施排水口的排水能力,防止堵塞。

(3)如碎石层淤塞不通时,应翻修,并剔除颗粒较小的砂石。

(4)地下排水设施的其它部位,由于平时不便于检查,可以在降雨之后检查,看其机能是否正常。

(5)如发现排水口的流量变化有异常,或路面出现裂缝或凸凹,若经检查是由于地下排水设施的破坏而引起,则应维修或重修地下排水设施。

(6)选用针刺无纺布作反滤层是修筑或维修渗沟的一项新技术。

1.6特殊地区路基的养护

尤其下部软岩剥蚀,最易引起上部硬岩崩塌,公路穿过岩层断裂地带,地面水渗入裂缝,或地下水汇集到裂缝地带活动;土质及岩石在反复冻融作用下,土体稳定性降低,岩石裂缝加速发展,上述情况,均系造成崩塌的不良地质条件。人为的破坏。如在边坡上任意取土撬石,挖空坡脚;不适当的大爆破,震松了岩层,在水的浸蚀下,都会造成崩塌。

在我国西北.东北的干旱气候地区及沿海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盐渍土。

针对岩溶路基应采取如下措施:

(1)加密排水沟,排水沟要保持0.5%~1%的纵坡;在不低于平坦排水沟排水困难的地段应加宽、加深边沟。

(2)对加宽加深边沟的弃土,可堆筑在边沟外缘,形成护提,以保护路基不被水淹。

(3)在盐湖地区用盐晶块修筑的路基表面,原来没有覆盖层或覆盖层已失散了。

二、从水文、施工、设计方面考虑

(一)滑坍产生的原因

产生滑坍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地质因素和水文作用。

(二)滑坍的防治

由于滑坍的类型很多,且成因复杂。因此,在防治和处理滑坡时,要针对各种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公路上滑坡多发生于路基上边坡,这是因为修筑公路破坏了地貌自然的平衡。因此防治滑坡的措施应以排水疏导为主,再配合抗滑支撑措施,或上部减重,以维持边坡平衡。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排除地面水

2、排除地下水

对地下水一般以疏导为主,不应采取堵塞的方法,通常以设置各式渗沟来排除。

3、修筑抗滑支挡结构

4、减重与改线

减重的目的是减少滑坍体上部土石方重量,以减少下滑力。在地下水情况严重,排除困难时,常在滑坍范围将滑坍体修刷平缓,达到减轻下滑力的目的;当滑坍范围很大,用上述办法处治,难以凑效或不经济时,可考虑局部改线,避开危险地段。

此外,所有滑坍地区都应种植草皮或灌木林,因为植物能吸收土壤中大量水佃,使其干

燥,且根系深入土中,能起固结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稳定边坡的作用。

三、山区公路的浅析及预防措施

随着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山区公路建设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早日进入小康社会提供良好基础条件。但是山区公路水毁,每年雨季期间,损坏严重,山水直接冲刷路面,轻者影响公路通行,重则中断交通,危机公路行车安全,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现就如何作好山区公路水毁的防护措施,谈点粗浅看法。

上一篇:浅析市政排水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下一篇:浅谈铁路工程投标不平衡报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