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准确把握反腐倡廉新闻报道基调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06 04:48:40

关于准确把握反腐倡廉新闻报道基调的几点思考

准确把握反腐倡廉报道的基调,涉及政治、法律、道德、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需要多方面知识的运用,是新闻报道中带有高度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很强综合性的高难度工作。

在操作层面,主要是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法律意识,增强政治辨别力和群众观点。其要义在于:

一、熟悉党的基本政策和纪律规章,从法律和纪律层面,对各种事实及现象作出明确的是非判断。反腐倡廉的报道中需要运用较多的政策法律知识。在采写相关稿件时,案例中的具体事实和细节,往往事关法律判断,一定要注意学习掌握法律知识,让事实与法纪条文“对上号”。对腐败分子那些未涉及罪行的不道德行为,不是说完全不报道,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准确区分法律裁决与党纪处分、道德评判之间的关系和界线,千万不能把几类不同性质的事情混淆起来,尤其要克服“新闻猎奇化”的影响。

二、要运用历史眼光,从我们党执政兴国理论的基本原理上判断与腐败相关的各种现象。例如,对党政干部参与商业活动的情况,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应有基本的理论判断,要按照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决排除党政干部普遍致富的可能性。掌握好这个基调,报道如遇到党政干部非正常致富的案例,我们就能作出正确的逻辑判断,从而排除社会转型期一些失范现象对报道观念的影响,在报道的基调上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失方向。

三、正确运用受众认同理论,处理好腐败案例的客观报道和主观批判的关系,帮助群众用真善美的是非标准产生对腐败分子的憎恶。中央纪委领导在讲话中提出反腐败报道要防止出现 “恶意炒作”“妄加评论”“庸俗低级”“违反纪律”这四种情况。这一提醒很有针对性。现在在一些小报小刊中,对有的案例的报道,不是紧扣依法惩处这个核心,不是深挖腐败分子堕落的深层原因,而是着重炒作腐败干部的私生活故事,挖掘其中的色情因素,以迎合市场的欲望。对腐败分子落马故事的过于娱乐化的描写,是当前需要严肃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报道中还要注意深入分析、正确把握腐败中的个案和制度、风气的关系。有的地方出现了“社会风气是个筐,腐败原因都往里装”的说法。特别是在涉及买官卖官的现象当中,许多涉案人员都推说 “风气如此,不得不为”。其实,仔细分析案例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人栽跟头,总有着其个人的内在原因。个人的党性锻炼,能使人具有长远的眼光和宽广的胸襟,这个主题本身就需要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大力加强宣传。在有关如何加强对这些 “政治短视者”的批评和帮助的报道中,同情和惋惜代替不了法律和党纪,报道不能以同情的笔调,误导他们沉湎在对外在环境的责备上,而不去寻找主观上的原因。

四、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突出我党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性和主导性,通过反映党和政府坚决遏制腐败的决心和效果,向海内外展示我国党和政府坚决反腐的正面形象。要正确处理干部队伍总体状况与典型案例的关系。毋庸讳言,最近一些年来,反腐败斗争中揭出的一些案件,使一些干部群众多多少少产生了误解,我们干部队伍的腐败面有多大,常常成为社会议论的话题。这时如果没有旗帜鲜明的正确判断来引导,会使大家对我们的干部队伍失去信心,进而对我们党的事业、对我们党在实现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作用、领导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特别是有的人利用反腐败斗争的具体统计数字,不和整个干部队伍的总数去比,而是找另外的数字去比较,得出不恰当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很容易搞乱干部群众的思想。我们的反腐倡廉报道如何体现干部队伍的正确的 “主流观”,对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加强对干部队伍主流报道的时候,要特别加强崇廉尚洁的宣传,密集地推出大批廉洁从政的党政干部典型。

(摘自2006年12月15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篇:领导干部犯罪案例统计分析 下一篇:国企改革:破除垄断仍是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