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与HCV重叠感染血清IL6及IFNγ水平检测

时间:2022-09-06 03:07:33

HBV与HCV重叠感染血清IL6及IFNγ水平检测

摘要:由于乙肝和丙肝病毒均可通过不洁注射、血液或输血制品等相同的方式传播,两者重叠感染较为常见。不少难治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已被认为是诱发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的水平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单纯感染患者,IL6可能为导致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较单纯感染患者病情严重,是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作为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

关键词:IL6IFNγ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55-01

早期确定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丙肝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概率至关重要。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已被认为是诱发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丙肝重叠感染较单纯乙肝或丙肝发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导致肝癌的相对危险指数也更大。早期确定乙肝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丙肝对帮助医生选择最佳抗病毒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这些患者的治疗疗效至关重要。本文选择Th1型细胞因子IFNγ及Th2型细胞因子IL6进行检测研究,探讨血清IL6及IFNγ的水平在HBV和HCV重叠感染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这两种细胞因子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关系,为临床免疫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肝炎患者82例的病历资料,男42例,女38例,年龄19-37岁,其中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36例,单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30例,单纯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16例;正常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比较病理资料。

2检测方法

清晨采集空腹患者和正常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以3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保存于-20℃冰箱;血清IL6及IFNγ水平的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严格按照IL6及IFNγ检测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操作;血清ALT(丙氨酸转氨酶)及TBil(总胆红素)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Roche P800)检测,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

3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单纯感染患者及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的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但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FNγ的水平与单纯感染患者没有统计学意义;重型肝炎、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组血清IL6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肝炎组血清IL6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组血清IL6的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重型肝炎、肝硬化及急性肝炎组血清IFNγ的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4讨论

由于乙肝和丙肝病毒均可通过不洁注射、血液或输血制品等相同的方式传播,两者重叠感染较为常见。不少难治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合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有关专家指出,乙肝病毒感染者有必要查一下丙肝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过丙肝病毒。如果抗体阳性,则需要检查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以确定是否为现症感染。早期确定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丙肝对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概率至关重要。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已被认为是诱发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丙肝重叠感染较单纯乙肝或丙肝发生重症肝炎和病死率要高,导致肝癌的相对危险指数也更大。早期确定乙肝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丙肝对帮助医生选择最佳抗病毒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这些患者的治疗疗效至关重要。确定乙肝患者是否合并感染丙肝,对选择乙肝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感染丙肝病毒后发展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概率高达80%以上[1],忽视乙肝患者中丙肝病毒感染,将会使病情加重,严重影响预后。

本文说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的水平明显高于HBV或HCV单纯感染患者,IL6可能为导致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较单纯感染患者病情严重、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作为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及IFNγ的水平与ALT、TBil的水平呈正相关,提示IL6、IFNγ水平的增加与肝细胞的免疫损伤密切相关,即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的发病过程。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血清IL6的水平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单纯感染患者,IL6可能为导致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患者较单纯感染患者病情严重,是预后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作为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参考文献

[1]陈浩,李杰,张晓亮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PBMC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J].中外医疗.2008.10.56

上一篇:浅谈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下一篇:浅谈儿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该如何与患儿家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