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2-09-06 02:21:37

校企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模式的研究

【摘 要】 校企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是把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提教育的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为企业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双赢发展模式。本文主要从基于人才培养、基于人才交流、基于技术开发项目合作、基于优质资源共享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校企多元化深层次合作模式。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多元化 深层次 人才培养

校企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指职业院校与校外企业开展合作,把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教育的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企业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达到为企业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目的,可按如下几点思路实施。

1 基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多元化深层次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校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处于辅助地位。由学校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并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而企业仅需要按学校的教学计划,承担一部分实践性教学。订单式培养、企业冠名班、企业杯专业技能大赛等都是这种合作模式的常见方式。

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过程和形式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目前,主要校企多元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轮岗实习”的新模式等。

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车辆工程系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目前已逐步将人才培养模式由“4+1”的模式转变为“2+1+1+1”的模式,即从以往校内理论学习和实训4年,再顶岗实习1年的简单合作模式转变为校内理论学习和实训2年,然后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1年后再回校理论学习和实训1年,最后再顶岗实习1年的教学模式。通过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有明显的改善,学生毕业就能直接上岗工作,节省了企业培养技术人员的资金和时间。

1.2 专业和课程设置

职业院校应结合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行业和地域性特色等方面指导学校开设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邀请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共同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通过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编写课程和教材,确定考核方法。

2 基于人才交流与培训的校企多元化深层次合作

由于各地的经济水平,企业用人制度,教育体制与职业教育发展程度的不同,校企合作模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前提下,发挥学历与技能教育并重的办学思路,构建校企多元化深层次合作人才交流与培训的合作平台,优化人才交流与培训的校企合作模式。

2.1 人才交流

校企多元化深层次合作的人才交流是指学校的专业教师、专家、学者通过合作平台到企业参与生产建设、工艺改进、科研攻关、研讨等活动,提供咨询、建议、决策等;同时企业的管理、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的建设、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生产实践。

2.2 人才培训

校企合作人才培训主要指的是企业对学校的“双师型”教师、管理人员等的培训,同时学校对企业的管理人员、新员工、技术人员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活动。

企业通过给予职业院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实践等活动的机会,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经营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等优势资源,在学校或企业内部对新员工、在职员工、生产人员、干部等进行学历和技能教育,在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同时增强活力和竞争力。

3 基于技术开发项目合作的校企多元化深层次合作

生产实践中的研发与攻关,全由企业完成的话,所需人力和物力大、周期长。职业院校在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中,教师对企业的科研现状及所需技术十分了解,是企业科研开发和攻关的好伙伴,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因此,若生产中的研发与攻关改为部分由企业自主完成,部分借助合作院校智力来合作完成的话,能在节约人力和物力的同时缩短研发与攻关的周期。

3.1 引进来

职业院校借助人才优势,引入企业项目。围绕项目涉及的知识和领域,将项目分解成具体工作任务后将其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开展以项目为导向,构建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实施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的科研开发实力与本科院校相比在资金、设备、人员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故应积极采取引进的方式,吸收企业的资金、设备、项目、科研人员参与到职业院校的科研活动中来,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

3.2 走出去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院校的科研实力也在不断地进步,其科研设施、人才队伍、经费投入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也可以承担一些企业在应用性方面的技术开发,帮助企业解决一些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3.3 共同联合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校企多元化深层次合作的基石。只有充分联合各自的科研设施、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互补,才能提升技术开发实力,实现共赢。

4 基于优质资源共享的校企多元化深层次合作

优质资源稀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矛盾。因此,搭建校企优质资源开放和共享的平台,才能够节约优质资源,提高优质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发展。

4.1 人力资源的共享

从实训师资实现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的共享,是解决学校教师缺乏生产经验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课堂经历不足的关键。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实训、毕业设计的组织与指导工作,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等能力。但目前,职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欠缺。

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本岗位及相关岗位的生产和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很高的操作技巧和技能,熟练安全使用有关生产设备、工艺设备,聘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的新工艺、新技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4.2 物力资源的共享

校企合作是强化实践环节的立足点,职业院校借助合作企业设备和生产技术优势,弥补学生校内实训人数多、设备紧张的缺憾。学生在企业实习,可以贴近生产一线实际,直接进入生产环节,缩短了实习、上岗周期,真正实现技能与岗位零距离的要求。

这种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降低校内实训耗材,节约实习成本。同时企业利用学校场地和师资优势,委托学校培养自己所急需的各种高技能人才,省时、省事、省力,又实用。

4.3 图书文献资源互通、共享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建立校企通用借书证管理制度,实现师生和企业员工图书的互借的通道,让学校的管理人员、专业教师、专家学者可到企业的资料、图书中心查阅、借阅相关资料,同时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可到学校借阅资料。从而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图书资料的使用价值,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孙士新,杜建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J].2012年第26卷第3期.

上一篇:健康素食减肥菜 下一篇:七种现象当心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