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

时间:2022-09-06 01:42:12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索,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之一。

一、鼓励主动质疑,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探索问题。一般来说,能够主动提问的学生,思维较少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过程中表现求知欲旺盛,学习效率高的特点。因为提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应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融洽、和谐、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让学生主动质疑探究的过程,新知让学生自主探索,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关键问题让学生合作解决、方法定理让学生自己归纳。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教师应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更是学生的权利,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给学生提供积极探索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时”,我请学生自学后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为什么约束和倍数不能独立存在而必须相互依存呢?”“为什么约束和倍数必须在自然数范围内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了。同时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所提的问题有价值、有意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奇特的、大胆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猜想,不因学生理解有误而横加指责。“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鼓励猜想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猜想概念的本质特征,猜想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猜想解题方法的种类,猜想他们的思维方式等等,多给学生鼓励与肯定,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获得新知。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尽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摸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从结论中去猜想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大胆的猜想可以用“边长乘边长求正方形的面积”,猜想形成后,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逻辑推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用学生的眼光选择教学方法,创设质疑的氛围

要想让学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开始,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质疑和合作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主动质疑的培养,就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操作、去归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可采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如:猴妈妈给他的孩子分西瓜,猴妈妈说:“我分给哥哥 个西瓜,分给弟弟个西瓜……”猴妈妈的话还没说完,猴哥哥就大叫起来:“妈妈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来帮帮忙,“到底猴妈妈分得公平吗?”故事激发起了学生心中疑团,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下,学生想提的问题就多了。

教学最终要落实到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上。只有通过质疑、探索、实践,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数学科学由于其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找准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产生质疑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首先请学生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原有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境界中,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很容易去思考复习过的知识和要学习的知识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来解决“分数的基本性质”?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个性具有多方面的规定性。其基本特征包括个性的主体性、个性的独特性等。个体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即在主客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创造性与自主性。个性的主体性不是先天的,必须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才能形成。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是发展中的主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每个学上主动积极地探究一切自己感到怀疑的现象,形成个体的差异性与倾向性,以及自己的认知风格和生活风格,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以往的一些课堂教学策略,大多强化学生“执行任务”的行为,尤其强调严格的管束和严明的课堂纪律。这样,学生是难以形成独立的个性的。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环节。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一辆汽车3次可运粮食105袋,照这样计算,7辆汽车运980袋粮食,需几次运完?应列式为:105÷3=35(袋),980÷7=140(袋),140÷35=4(次)。有的学生会想还有其他方法解这道题吗?于是提出能否列为:105÷3=35(袋),980÷35=28(次),28÷7=4(次)。或列为105÷3=35(袋),35×7=245(袋)980÷245=4(次)的列法,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们的纷纷议论。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及时表扬肯定学生的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作法,给其特同学树立榜样,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

上一篇:构建生态数学课堂 唤发学生学习动力 下一篇:小学数学预习作业设计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