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要素配置机制与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06 01:28:19

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要素配置机制与模式研究

摘要:广州正处在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本文从创新要素配置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要素配置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探索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要素配置机制与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要素配置;机制与模式

1.引言

近年来,广州一直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公共科技平台建设和大力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力图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而构建一个适应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要素配置的机制与模式,能够有效地优化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显然对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我国16个主要创新城市为参照对象,采用DEA方法,利用采集的城市创新投入与产出数据,对广州的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现状进行实证性测度与比较。试图通过分析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要素配置现状与存在的不足,探索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需要构建什么样的要素配置机制与模式,并提出具体的实现模式。

2.广州区域创新要素配置的现状与问题

2.1广州区域创新要素的配置效率现状分析

2.1.1研究方法、指标及数据

本文采用DEA方法,该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非参数方法,可以用来计算多投入和多产出的投入产出相对效率,无须估计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而直接利用线性规划来判断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根据统计指标的科学性、可获得性和通用性原则,本文选择7个创新要素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数据收集。属于科技要素投入指标的R&D人员、R&D经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属于科技要素产出指标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专利申请受理量、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

2.1.2实证分析结论

第一,16个主要城市创新的综合效率水平总体较高,但存在差距。DEA运算结果显示,广州的创新综合效率处于一般水平,其城市的创新绩效还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第二,创新投入要素的结构应进一步优化。第三,16个主要城市创新的总体技术效率较高而规模效率较低。第四,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力度是多数城市可以采用的创新发展策略。

从上述实证分析可知,与创新综合效率领先的城市相比,广州创新要素资源投入配置效率并不是最高的,说明广州创新要素的配置和利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广州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整个经济系统的机制与模式建设、政策配置的合理性不足。根据广州区域创新要素配置的现状,结合区域创新要素配置的相关理论,可以对广州区域创新要素配置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2广州区域创新要素配置的主要问题

2.2.1.企业技术创新结构失衡,科研院校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

所属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所占地位有较大的差异,企业技术创新结构分布不均。如具有较高知识技术密集度的工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就高一些,而产品生产技术主要依赖于设备提供者的工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较弱。

2.2.2.创新人力、知识资源结构问题突出,财力科技投入强度不够。

近两年,创新人力资源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和独立科技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中的总量有所变动,具有高学历或职称的科技活动人员在规模、类型不同的企业中流动较大,由于人力资源结构的限制,企业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而构成区域创新知识资源的三种专利授权量、R&D课题、科学论文与著作和其它科技成果也在结构上分布不均。

2.2.3.区域创新的软环境和硬环境还有待健全。

目前,在构建广州区域创新资源配置的软环境中,存在一定的“政绩意识”,教育体制改革没有跟上,良好社会氛围的缺乏都让广州不能从根本上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与之配套的硬环境建设存在滞后现象,研究方向的不明确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都成为区域创新资源配置环境要素的主要问题。

3.广州创新型城市要素配置的机制与模式

3.1广州创新型城市要素配置的一般机制与模式

结合广州现有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要素配置模式应该是以市场为主导,以产学研为推动,利用产业集群优势来实现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

首先,创新要素的市场配置模式,就是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价格信号,为适应创新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竞争中将资源配置到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部门。其次,创新主体主导的要素配置可以以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及科技服务中介为主体,以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动力,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使创新要素得到有效的配置。再次,广州区域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有赖于广州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整合。引导产业集群良性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融合,是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广州创新要素配置体系的关键。

3.2广州区域创新要素配置的具体实现模式探讨

3.2.1产学研推动创新要素配置

城市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在城市内部,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以共同的发展目标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机制或规则形成某种联盟进行合作研发,从而建立熊彼特所言及的新的生产函数,最终形成某个产业或产业中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带动创新型城市内各城市协同发展的过程。

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众多,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低层面的项目引进,包括技术转让、委托开发、重大技术项目引进。(2)中层面的合作开发。这种模式建立在校企充分合作和沟通的基础上,属于并行式开发。这种合作开发需要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3)高层面的培养技术能力,包括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和经济实体。这种合作模式可以高效地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新产品输出等各方面目的。

3.2.2市场主导创新要素配置

创新要素的市场配置模式,就是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价格信号,为适应创新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在竞争中将资源配置到供给不足、需求旺盛的部门。该途径有两个步骤,首先,创新要素逐步向更具有吸引力的区域聚集,直至该区域要素价格与其他区域持平。其次,逐步聚集起来的创新要素资源通过个创新要素配置市场来分配各种创新要素,使它们流向最被需要的部门或行业。

这两个步骤的实现都是通过不同地区或部门的竞争来完成的。而创新要素内部之间也将展开竞争,通过市场中各种要素持有者和要素需求者间的相互竞争,将产生一个均衡价格,在这个均衡价格里面各种创新要素将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

3.2.3利用产业集群优势促进创新要素配置

广州市区域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有赖于广州市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整合。引导产业集群良性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融合,是构建基于产业集群的广州市创新要素配置体系的关键。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实施以“政府―企业―教育科研―中介服务”为路径、政策导向为辅助的高效区域配置体系[5]。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优化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从而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技术扩散)―知识共享与整合―产业创新”这种创新形成路径推动创新要素的整合,促进创新体系的构建。文献集群企业知识更新后,不仅会促进企业创新,还会通过创新要素配置体系传递给集群内其他企业,增加产业集群的存量知识,从而进入下一轮的知识循环。这样,就形成了以产业集群知识溢出(技术扩散)主导的创新要素配置体系及创新模式。(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省贵,顾新,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9).

[2]王学力,创新要素配置与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R].2013(1).

上一篇:试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下一篇:重庆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