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品德教育“四个点”追求课堂教学生活化

时间:2022-09-06 11:35:24

夯实品德教育“四个点”追求课堂教学生活化

【摘要】“回归生活”是品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要“构建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教师必须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链接点;关注学生当前生活需要,确定有意义、有价值的沟通点;创设典型的开放的生活情境,把握品德课堂教学的落脚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舞台上享受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发展道德智慧,内化道德行为。

【关键词】品德;生活化;营造;了解;关注;创设

【Abstract】"Return to Life " is the basic idea of moral curriculum reform.To "build the moral life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s must create a harmonious living environment,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 effectively excitement; understand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the students have to select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tudent life links point; concerned about the current needs of students,Identify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communication point; create a typical life of an open situation,grasp the moral teaching of the ultimate goal for students in the "life"of the stage to enjoy the concrete,rich and moral training,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wisdom,and internalization Ethical behavior.

【Key words】Character; daily life; create; understanding; attention; create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6-0024-03

鲁洁教授曾用“回归生活”来概括德育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主要变革。的确,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承载课程文化的品德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生活的缩写,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构建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智慧成长、人格成长的生活化课堂,使课堂充满催生学生情感、智慧、人格成长的阳光雨露,是深化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探索着,更在思考着。

一、营造和谐生活氛围,激发兴奋点

生活化的课堂拒绝虚假的情感。它需要师生在共同构建知识中实现真正的情感交融,它需要学生情绪、精神上的振奋与激动,它带给学生与教师的生活体验是令人回味的,其效应是不可低估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品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最佳结合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情绪高亢、激昂,是德育回归生活的首要途径。

1、以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中才会放松心情,激起自主学习的兴奋点,才会说真话,吐真言,才会乐于探究,敢于实践。小学生的心理活动活跃,他们的认知、理解等心理过程常常伴随较大的情绪性和波动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有了高兴的事,或遇到了不开心的事,往往愿意跟生活中最亲密的伙伴倾诉,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忧愁,因为这亲密的伙伴是他最信任的人之一。这说明信任是沟通的基础。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一直处在道德权威的神坛上,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学生,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难怪学生是“敬而惧之”、“听而疑之”,品德教学也就成了苍白无力的说教。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活者,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激发他们在互动、对话、交流、沟通中不断提升、推进已有的经验,促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构建。教师要充分实现教学观的转变,放下“道德权威”的架子,以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身份亲近学生;要善于把品德教育自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要善于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以自己的真实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交流的欲望,同时享受体验的快乐,并最终在平等真诚的沟通交流中形成共识,在融合中进行道德的自主构建。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多关心学生,多和学生交流、沟通,还可以和学生一起游戏、一起活动。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往往是他们最敬佩、最易于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2、以和谐的课堂氛围优化学习方式。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放松心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真诚平等的对话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才能实现。教师要创设一个学生“想说、敢说、愿说”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如自由组合式的合作、漫谈式的师生对话、全员参与的积极评价等,建立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沟通的平台,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起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1)让学生自主选择。

品德课程所建构的是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要让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精神的满足、心灵的享受,就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解放他们的手脚,解放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有充分自主的选择,选择活动的形式,选择交流的内容,选择沟通的伙伴,因为学生只有在充分自主选择的场景中才会激起学习的兴奋点,才会真正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享受课堂的快乐。课堂也才会真正与生活接轨。

例如在《客人来了》(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一课的教学中,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经验切入和展开,让学生自主选择伙伴表演招待客人,让学生在自主活动、自主评价中愉悦地去感受、去体会、去思考接待客人应有的礼貌以及应对陌生人敲门的策略。

(2)让学生充分展示。

品德教育关注的应该是每一位学生,但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无事可做”的旁观者。在教学中,教师对这部分“旁观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创设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倾诉自己的烦恼,展示自己的才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情景表演等形式满足学生与他人交往的需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力量,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共同感悟,感受人与人之间达成融合和沟通的快乐。

例如在《客人来了》一课的教学中,除了安排个别学生的上台表演,更要安排并关注小组内的合作表演,因为这种常态下让每位学生参与的表演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容易暴露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有助于教师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使品德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二、了解已有生活经验,寻找链接点

生活化的课堂应该是常态化的课堂。品德课堂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因为这些生活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性,所以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品德教材在内容上关注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提供了线索和空间,作为教师就要会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中选取链接生活的点,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选择熟悉生活场景。

品德教学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儿童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儿童的过程。品德教材中呈现的基本上是一些“美好的生活图景”,与学生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有一定的区别。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一定的加工,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让学生感受品德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入或重新进入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真实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和反思。

例如《这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下)这一单元的教学,由于我国地域文化的差异,教材上所呈现的北方社区的场景学生并不熟悉,如果教师只是照搬教材,就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更谈不上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所以,教师不妨从学生生活的社区入手,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生活的社区,以及自己在社区中的活动情况,让熟悉的场景、类似的经历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社区,听取社区负责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社区居住条件、环境、文化生活的变化,帮助学生了解社区的历史,引起探究本地区社区变化的兴趣。这样,在了解本地社区的基础上再联系教材内容了解目前我国各种社区的共性与个性,就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加深对社区的认识和理解。

2、激活已有生活经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正是通过自己对真实生活的检验来建构知识的。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调查、采访、交流等活动,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虽然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课堂正好为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提供了一个交流、感悟、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体验和提升,从而增强学生道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

例如关于《买东西的学问》(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上)这个话题,每个学生都有过购物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教师在本课教学前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经常光顾的购物场所、经常购买的商品以及在购物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超市”是他们购物的主要场所,学生经常会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购物,但独立购物的较少,因此学生对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并不十分了解。教学时,就可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学生、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交流生活中的发现,介绍购物的经过,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回归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实践、拓展、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创造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三、关注当前生活需要,确定沟通点

生活化的课堂,其获知过程应成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过程。罗杰斯的“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目的、需要有关时,学习积极性高,效率也高。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和实践他“当下的、即刻的、正在进行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教学中,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当前正在进行的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意义牵涉”、“利益关联”,就必须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需要,确定有意义、有价值的沟通点。

1、抓热点。

学生生活的时空是瞬息万变的,尤其是在当前这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常有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作为社会人的学生也不例外,而且往往对此很感兴趣。所以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有意识地关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及时从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加工成教学内容,引进时代活水,充实时代精神,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去关注、实践和创造自己的生活。

2005年10月12日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载人飞船“神州六号”胜利发射升空的日子,举国欢腾,学生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直到10月17日“神州六号”胜利返回的这段日子里,不管是在下课休息的走廊上,还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学生交流的话题都离不开“神六”。是啊,这一件令全世界人民瞩目的喜庆事件,当然也是学生最希望了解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机会。如果教师能在这特定的时刻抓住这一“热点问题”,结合品德课程中的有关话题组织起关于“神州六号”的系列探究活动,无疑是资源的一种最佳整合。

2、聚焦点。

品德教学中,学生不应该只是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模仿者,而更应该对自己正在进行的真实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反省、体验,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所以,教师要在课前作好深入的调查,了解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发现学生生活中值得关注的,急需解决的一些焦点问题,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确定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沟通点,在开放的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进行道德的体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最终建立一种关注生活,认识生活的态度。

例如《媒体连着我和你》(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这一主题的教学,“电视”是一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一说起电视,孩子们就有说不完的话:动画片、武打片、科普片……学生都喜欢,只嫌时间不够,来不及看。这也难怪,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多少课外活动,电视就成了他们的好伙伴。只是由于视力下降、影响学习等原因,家长往往持反对态度,学生对此也感到非常苦恼。怎么办?显然,这是学生急需解决的一个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一位老师在组织这一课教学时,就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焦点,巧妙地确立了学生“对电视很感兴趣”这一沟通点,通过小组讨论、自由辩论、请教老师、现场沟通等形式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很多看电视的卫生常识,而且使他们认识到如果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学会自我控制,保护好视力,还是能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的。这种从学生生活需要引出的焦点话题显然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同时也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走向更好的生活实践。

四、创设开放生活情境,把握落脚点

生活化的课堂追求育人过程的真实价值。学习是开放的过程,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是实现生活化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生活”既是品德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本课程据此进行的过程和手段。因此,创设典型的开放的生活情境并运用恰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然就成为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准确把握落脚点,可以将抽象的道德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更好地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1、选取典型生活素材。

道德不仅是“心灵之知”,更是一种“实践之知”。新课程倡导“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但课堂中的生活永远不可能真正等同于真实生活,也不应该变成真实生活,而应该是一种经过“重构”的、体现教育意图的、有教育意义的、“近似真实”的生活,或者说“准真实”的生活。品德教育只有针对学生生活实际,选取蕴藏于学生生活中的典型道德事件为素材,通过尝试探究、角色游戏等感性的方式,让学生处在一定的情境中,经历事情,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才能使学生获得内心认可的道德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培养出属于学生自己的品德。教师要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易于理解的,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在课堂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架设一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快捷通道。

例如在《友爱残疾人》(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上)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对残疾人的难处分析得头头是道,诸如“上下楼梯”、“上厕所”、“吃饭”、“穿衣”、“过马路”、“下课游戏”等许多的困难和不便他们都知道。但我们也发现,他们的叙述却是那么的冷静和理智;课后,即使对身边的残疾同学,他们仍缺少关注,更谈不上帮助。显然,他们只是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还没有真正走近残疾人。在一次教学中,一位教师选取了一些典型素材,创设了一个“走近残疾人”的体验情境,学生们认真地开始了尝试:有的蒙上双眼,拄着拐杖摸索前行;有的背着双手,低头弯腰贴着桌面用嘴去翻书;有的用手势比划着问路;有的用一只手穿衣,满头大汗却仍穿不上;还有的用双手艰难地挪动身体……仅仅十多分钟时间,他们的小脸慢慢地从开始的兴奋好奇逐渐变为严肃,对残疾人的友爱、敬佩之情油然升起。课后,我们看到他们对身边的残疾人给予了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尊重。学生在这种由典型生活素材整合而成的“准真实生活”的模拟情境中进行的活动,对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内化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运用恰当呈现方式。

在倡导现代化教育的今天,无可否认,多媒体快速、直观、生动的效果给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教师也都在努力运用这一现代化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开放的生活化情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要考虑其形象性、生动性,同时也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及教育的发展特点。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并不是越多越好,呈现的方式也并不是越花哨越好,关键在于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目标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经历道德实践和体验,并从中有所感悟,获得快乐。

例如《春天的歌》(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一下)这一单元的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全方位地了解春天,课前花了大量的准备时间,扛起摄像机到公园、田野、山坡等好多地方拍摄了许多美丽的景色。课堂上,教师创设了一个“欣赏春天”的情境:那一个个漂亮精美的画面的确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引起了学生一阵阵哇哇的惊叹声,课堂气氛显得非常热闹。但是当教师要请学生介绍一下画面中的内容时,好多学生却对画面中的许多植物不认识,教师就显得很无奈,辛辛苦苦创设的这一情境却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其实,教师创设的这一“欣赏春天”的情境并没有错,问题是呈现的方式并不恰当,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需要多媒体来呈现。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前去收集有关春天的东西,再在课堂上创设“我眼中的春天”情境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物品,交流自己的感悟。或者干脆让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中去找找春天。学生在这种开放的教学情境中的活动,其实是在探讨自己的生活,因而全身心地投入了学习。这样的教学已经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融为一体,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一种享受,它还品德于真实,还品德于愉悦,还品德于人性……在这个“生活化”的舞台上,学生享受了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发展了道德智慧,这种智慧是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品德就在这享受中生成!

上一篇:对于数学课堂导学中预习环节的初步认识 下一篇:机械波的形成与描述教学设计与示例(鲁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