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主观体验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时间:2022-09-06 11:34:11

浅谈主观体验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怎样让学生传承这一文化的精髓,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汲取精神的养料、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主观体验能够更加有效地达成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首先“读懂”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很多学生谈到解读古典诗词会有理解上的障碍,而鉴赏诗歌必须建立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因此,在进入“鉴赏”这个中心环节之前,教师首先可以先扫清字词障碍。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词,一般都有较为详细的注释,包括作品中出现的典故等,都会加以注明,来帮助学生弄清作品的基本意思;其次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每一篇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都有其产生的特定的背景和情境,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境遇乃至诗(词)人的性情、思想等作一些必要的介绍,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准确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得更准。例如,在学煜《相见欢》一词时,如果没有必要的背景介绍,学生会认为它只是一般的抒写离愁别恨的诗,更难体会词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复杂心绪。“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更容易感知作品流露出来的情,更容易进入“诗境”,与词人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二、通过诵读来加强学生主观体验

中国古典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美的,而这种形式美又与其承载的内容相辅相成,因此,诵读应该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掌握古诗词的朗读节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例如李白《行路难》一诗,它是在“诵读欣赏”这一板块中的,这首诗歌无论是理解、鉴赏还是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笔者认为,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就完全可以让学生较为顺畅地感悟诗歌的深层意蕴,理解诗人的复杂的心境,同时对李白诗歌的风格有更为感性的认识。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中,一系列的动词充分表现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朗读的时候语调应较为低沉缓慢滞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稍稍振起,诗人似乎抬头,看到了一线希望,情绪渐渐明朗,虽然不是非常热切,但内心升起了期待,应读出云开日出的感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现实的冷峻让诗人的又一次眉头紧蹙,抑郁中更多了一份沉重。忽然,笔锋一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扫前句之沉郁,历经磨难屈辱又何妨?前路漫漫又何惧?内心的万丈豪情光芒四射,响彻云霄,急促有力之节奏表现诗人的壮阔胸襟和昂扬之情。可见,如果学生能读出诗人抑郁与期待、沉重与豪迈急遽变化交替的节奏和语调,那么就能准确把握诗人波澜起伏的情绪了,熟读成诵也非难事了。

三、通过感悟古诗词形象美来加强学生主观体验

中国古典诗词凝炼、含蓄,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诗(词)人往往是以某种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他(她)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体验,故而欣赏者只有首先接触作品艺术符号,感知作品的外观形式美和形象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要从凝练美、意象美两方面来感知古典诗词的形象美。

1、通过赏析字词来体会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美

古典诗词语言凝炼美主要表现在用词凝练厚重,言简意赅。“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国古人还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说法,因此,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品味关键字词是文学解读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中学诗歌教学而言,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很不错的引导学生感知古典诗词的形式美和形象美的切入点。

有些诗歌的语言可以使作品表现出绘画美,寥寥几个词,却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丰富的画面,同时唤起读者相应的情绪体验。如陆游《游山西村》一诗,其中“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就给给读者呈现了这种绘画美。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扣住“暗”和“明”两个字来体会诗句所创设的优美的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最后,我告诉学生我的理解:“‘暗’字和‘明’字,看似平常朴实,且又非直接展现色彩,然而似乎在读者眼前展现了这样的画面:远远望去,大片的柳树林,这绿因重重叠叠和浓郁苍翠而显得暗了,明艳耀眼的花点缀其中,而在这花与树的强烈的色彩对比中,村落若隐若现。这样的情景,一方面使诗歌营造的意境鲜明生动起来,有豁然开朗之感,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抒情主体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后的欣喜之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诗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绘画美,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凝炼美。

2、通过想像和联想来感受古典诗词的意象美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含蓄的特点,诗(词)人往往不愿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浓厚的情感投射在具体的物象上,使物象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和解读诗词所表现的形象时,进行恰当的想像和联想,从而充分感受这种意象美。

有些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而且有着特定的含义。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都流露出这样的情感。杨柳多含离别之情,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用《折杨柳》这个曲调来表现戍边将士难以排解的离愁别恨。黄昏秋雨多表现作者孤寂落寞的情绪。陶渊明笔下的具有隐者之风,飞鸟则有自由自在之意。总之,古典诗词中有着特定的意象群,而且,即使是同一种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也常常具有不同的内涵,这里只是简单列举一二。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调动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导他们把极其简炼、含蓄而富有启发性的“诗家语”所要表现的抒情形象通过想像和联想充分解读出来,感受古典诗词的意象美,进而体悟作者深层次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

上一篇:父亲的惊天秘密 下一篇:它在那里等我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