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头孢拉宗钠局部毒性实验研究

时间:2022-09-06 10:59:45

注射用头孢拉宗钠局部毒性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 观察注射用头孢拉宗钠局部毒性反应。方法 选用家兔、豚鼠、BALB/c小鼠、SD大鼠观察其局部毒性反应。结果 注射用头孢拉宗钠无血管刺激性,无溶血现象,其全身主动过敏及被动皮肤过敏实验结果为阴性。结论 注射用头孢拉宗钠局部毒性实验结果为阴性。

[关键词] 注射用头孢拉宗钠;局部毒性;豚鼠;全身主动过敏

[中图分类号] R96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6-13-02

Studies on Local Toxicity of Cefbuperazone Sodium for Injection

SHEN Jiao YUE Peng CAI Ming LIU Jing

Jiangsu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Jiangsu Center for Safety Evaluation of Drugs,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local toxicity of cefbuperazone sodium for injection. Methods Observing the local stimulation and anaphylaxis on rabbits, guinea-pigs, BLAB/c mice and SD rats of cefbuperazone sodium for injection. Results There were no vascular irritation or no hemolysis, the anaphylaxis was negative of cefbuperazone sodium for injection. Conclusion Cefbuperazone sodium for injection is a safe new agent.

[Key words] Cefbuperazone sodium for injection; Local toxicity; Guinea pig; Active systemic allergy

头孢拉宗钠(cefbuperazone sodium),分子式C22H28N9NaO9S2,与其他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相似,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到杀菌作用,系广谱抗菌药,对G+、G-细菌和厌氧菌均有作用,其中对厌氧菌的作用优于一般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应用前景广阔[1,2]。本实验对注射用头孢拉宗钠(cefbuperazone sodium for injection)进行了局部毒性实验,观察其在给药部位使用后引起的局部和/或全身毒性,以提示临床应用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毒性靶器官、安全范围、临床研究监测指标并为临床解毒或解救措施提供参考,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3]。同时,本文也对《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3]与实验实际操作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

注射用头孢拉宗钠由上海安瀚特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100101,本品为浅黄色的粉末。溶媒对照采用0.9%NaCl注射液,由南京小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10052505。

1.2 动物

新西兰白兔4只(3只用于血管刺激性实验,1只用于溶血实验),体重2.2~2.5kg;豚鼠24只,雌雄各半,体重280~310g。豚鼠、新西兰白兔均购于南京青龙山动物繁殖场。SPF级BALB/c小鼠24只,雌雄各半,4~5周龄,体重19~21g;SPF级SD大鼠24只,雌雄各半,6~8周龄,体重229~252g。SPF级动物均购于中国人民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3 方法

1.3.1 血管刺激性实验 本次实验采用新西兰大白兔3只,给药剂量为(50mg・5mL)/kg(为临床拟用给药浓度)[3,4],兔耳缘静脉滴注,滴注速度约为50d/min。实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左耳给药,右耳给予等量的溶媒对照。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d,每次给药前、给药后以及最后一次给药后24、48h仔细观察给药部位有无红斑、水肿等刺激性反应。最后一次给药48h后处死动物,取给药部位,作血管组织病理切片,检查血管是否有组织变性或坏死等刺激性反应。

1.3.2 溶血实验 本次实验药物浓度采用10mg/mL(为临床拟用给药浓度)[3,4]。取试管7支,按表1依次加入2%的兔红细胞混悬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混匀后按表1加入不同体积的供试品,第6、7管分别为阴性、阳性对照。摇匀后,置37℃恒温箱中。每隔15min观察1次,1h后,每隔1h观察1次,连续观察4h,观察溶液是否出现溶血或红细胞聚集现象。

1.3.3 豚鼠全身过敏实验 设高、低、空白、阳性对照4组,每组6只动物,雌雄各半[3,4]。腹腔致敏阶段高剂量组采用6.67mg/kg,低剂量组采用3.33mg/kg(约为临床拟用量的0.4和0.2倍),溶媒对照组采用0.9%NaCl注射液,阳性对照组采用卵白蛋白。在末次注射后的第14天静脉给药进行激发。观察动物注射后有无以下过敏反应症状:①躁动;②竖毛;③颤抖;④搔鼻;⑤喷嚏;⑥咳嗽;⑦呼吸急促;⑧排尿;⑨排粪;⑩流泪;⑪呼吸困难;⑫哮鸣音;⑬紫癜;⑭步态不稳;⑮跳跃;⑯喘息;⑰痉挛;⑱旋转;⑲潮式呼吸;⑳死亡。计算过敏反应发生率和过敏反应积分平均值,进行综合判断。见表2、表3。

1.3.4 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实验 设高剂量为140mg/kg,低剂量为70mg/kg(约为临床拟用量的8倍和4倍)[3,4]。阳性对照采用卵白蛋白,溶媒对照采用0.9%NaCl注射液。小鼠腹腔注射致敏3次,隔天给药1次,末次致敏14d后取血清。用溶媒稀释后的血清(稀释比为1∶2,1∶4,1∶8,1∶16)对同组大鼠皮下注射致敏,24h后静脉注射,进行抗原激发,30min后麻醉断颈处死动物,翻转背部皮肤,测定大鼠背部皮肤蓝色反应斑的直径。

2 结果

2.1 血管刺激性实验结果

肉眼检查见注射用头孢拉宗钠给药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自身对照组的兔耳缘静脉滴注部位皮肤组织无肿胀,无瘀血,无糜烂或溃疡等病变。光镜检查结果发现,给药组每只兔耳的三个取材点均未查见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血管腔清晰、管腔内无血栓,血管周围组织无炎细胞浸润或出血等病变。结果表明,注射用头孢拉宗钠经兔耳缘静脉连续3d静脉滴注给药后,对兔耳血管无刺激性毒性作用。

2.2 溶血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供试品组未见溶血作用,亦无红细胞凝集现象。见表3。

2.3 全身主动过敏实验结果

注射用头孢拉宗钠高、低剂量组激发注射后,连续观察30min,高、低及溶媒组豚鼠均未出现躁动、挠鼻、喷嚏、呼吸困难、死亡等过敏反应症状,全身主动过敏实验结果为阴性;阳性对照组激发注射后均出现明显阳性症状,极短时间内死亡。见表4。

2.4 被动皮肤过敏实验结果

供试品高、低剂量组、阴性对照组大鼠背部皮肤未出现蓝色反应斑。阳性对照组大鼠背部皮肤在1∶2稀释点蓝色反应斑的直径均值为9.3mm;1∶4稀释点蓝色反应斑的直径均值为7.7mm。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结果为阴性。见表5。

3 讨论

注射用头孢拉宗钠血管刺激性实验、溶血实验给药浓度为临床给药浓度,结果均为阴性;被动皮肤过敏实验结果也为阴性,给药剂量大于临床给药剂量。

在全身过敏实验(active systemic allergy,ASA)[5]中,SFDA《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指出,低剂量应为人临床最大给药剂量[4]。在实际实验中,笔者发现,在给予注射用头孢拉宗钠人临床最大给药剂量时,豚鼠在第2次致敏后摄食减少,在第3次致敏后陆续出现动物死亡。在2周的观察期结束时供试品给药组动物所剩无几。对死亡豚鼠进行解剖时发现豚鼠胃肠道内食物无法消化,导致进食减少,最后导致动物死亡。

豚鼠消化系统功能较弱,食物通过盲肠、大肠相当缓慢,部分食物可在肠道保持48h,许多营养成分由肠道微生物菌群将纤维素分解后释放出来,因而维持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豚鼠对青霉素、四环素、杆菌肽、金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反应大,较大剂量用药后常可引起急性肠炎、甚至致死。而头孢拉宗钠系广谱抗菌药,对G+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在作用到豚鼠后,会破坏豚鼠的消化功能,可能引起急性肠炎致死。可见动物死亡并不是由注射用头孢拉宗钠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致死。

在注射用头孢拉宗钠ASA实验中,低剂量组无法在不低于人临床剂量的情况下完成豚鼠的前期致敏过程。在给药剂量降低至人临床剂量0.4、0.2倍后,豚鼠至观察期结束时没有死亡,激发后供试品给药组动物也没有阳性反应发生。注射用头孢拉宗钠ASA反应为阴性。在ASA实验中,注射用头孢拉宗钠低剂量无法在不低于人临床剂量的情况下完成豚鼠的前期致敏过程。

《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制定时间为2005年,距今已有6年时间,笔者建议在以后的修订中,应该考虑到不同种类药物对实验动物的特定作用,如在ASA实验中,抗生素类药物对豚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可能引起豚鼠因非过敏反应死亡,从而避免实验中假阳性的结果或与指导原则相悖的现象出现。

[参考文献]

[1] Isamu Saikala,Shuntraro Takano,Hiroyuki Imaizumi. 7-Me-thoxycephalosporins and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comprising the same[P]. US4263292.1981.

[2] Takano S,Takakura I,Ochiai H,et al. Studies on beta-lactam antibiotics for medicinal purpose. XIII. Synthesis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7 beta-[alpha-(4-alkyl-2,3-dioxo-1-piperazinecarboxamido)-alpha-substituted acetamido]-7 alpha-methoxycephalosporanic acids[J]. Yakugaku Zasshi,1982,102(7):629-645.

[3]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S]. 2005:03.

[4] 袁伯俊,廖明阳,李波. 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50-261.

[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S]. 2003-09-01.

(收稿日期:2011-07-18)

上一篇:薯蓣皂苷元对人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下一篇:HPV 16,HPV 18,HSV-2多重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