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时间:2022-09-06 10:25:12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观念只能培养出高分的学生,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不尽如人意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这种传统的教学观提出了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感触颇多,现分析如下。

一、树立新型的教材观

传统教学中教师视教材为权威、经典,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仅限于课本知识的讲授,教师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所学到的只是肤浅的、片面的、理论层次的认知。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观。教材只是众多学习资源中的一种,而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教材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只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我们要以教材为本,依托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整合其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将学生的学习放置在广阔的空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广、更有用的知识。现代教学理论提出“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们要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原则,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只要留心,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细心留意生活中的细节,从生活中提取物理信息,要多观察、勤思考、善总结。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发展,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的灵活性与变通性, 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产生学好物理、用好物理的主观意愿。

二、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以往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机械地接受着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现代建构主义学习提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物理新课程改革也提出,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改变那种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的保姆型教师,要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身实践、进行认真分析与归纳总结,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教师要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导”上,要适时、精当、得法地进行引导。所谓适时,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时机,要在学生思维受阻、思路不清时给予指导,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给学生注入前进的动力。所谓精当,就是讲与导要紧密结合,当讲则讲,当导则导,把握好直接传授知识与学生主动探索的度。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所谓得法,引导的方法因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学习层次的不同、学习目标的不同也各有不同。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导的作用,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引导方法。引导要有探索性,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引向深入;引导要有启发性,点在关键处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完成;引导要有趣味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引导要有层次性,要步步引导,引向纵深。

三、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创新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国际间展开激烈竞争的时代,未来国际间的竞争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教育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与关注。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创新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要将创新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第一,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教材、对教参勇于挑战,敢于提出问题,发表个人见解,促进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精神,使学生对任何事物都持有怀疑与质疑精神,这样才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第二,多途径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不是只有一条,要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不以固定模式为解决问题的依据,学生才能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提出有个性化见解,从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三,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将学生限制在条条框框里,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压抑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不仅要关注问题的解决,还要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与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思路。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种在黑板上讲实验,让学生做实验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认真观察,相互交流,在实验中获得形象感知,并由此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验中改进方案,萌发创新意识,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四、树立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物理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是大众普及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面向优生的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既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一言堂”,也不是几个优生的“多言堂”,而是全体学生的“群言堂”。物理教学的定位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一是教学目标分层。一个班的学生在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存在好中差之分,但只是成绩的好中差,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经过教育都能成长。我们要基于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取得成功。二是教学评价分层。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不能采用整齐划一的教学评价,这样会打击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评价是要促进优生更优,中等生向优生发展,差生向中等生转化。这些学生对同一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我们要给予不同的标准,使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努力的结果,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只有坚持教学的层次性与持久性,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使学生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责编 闫祥)

上一篇:试谈对化学新教材的教学建议 下一篇:如何将初中生物的常态课上成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