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镇发展模式的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06 09:30:09

浅谈城镇发展模式的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是在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针对传统城镇发展向现代城镇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措施。

关键词:城镇化;弊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传统城镇化模式产生的现实弊端及其代价

1.1扩张式发展导致城镇有城无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建设长期以GDP核心作为自身发展导向,导致城镇建设片面追求规模,忽视了人居城镇化应有内涵,也没有考虑到当地经济情况和产业支撑能力,导致城镇建设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难相融合。一些地方脱离实际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和城镇化率,而且借助承揽各种大型博览会、赛事,盲目构建各种大型娱乐场馆,形成短期的繁盛,繁华过后就成了“空城”。这些“空城”问题的出现不仅造成了经济建设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不利于人口市民化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空城”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镇化提质的主要障碍之一,必须加快城镇化的转型发展。

1.2片面式发展导致市民有名无份

过去,受经济建设中心导向的影响,我国城镇建设一直片面强调发展土地城镇化,而忽视了人口市民化建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城镇居民户籍改革始终悬而未决,导致许多生活在城市却没有城市户口的人特别是农民工长期被排斥在城镇化之外,加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新转移的城镇人口难以享受与本地居民同等的市民待遇。因此,也难怪有学者将城镇化中处于“经济上接纳、政治上排斥”境况的农民工称之为“一个游离于城市的边缘弱势群体”。而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正是因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而饱受质疑,被认为是“伪城镇化”、“半城镇化”。因此,加快人口的城镇化转型建设已迫在眉睫。

1.3超载式发展导致城镇外实内虚

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无序地开发扩建,超出城镇自身所能承受的发展限度,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即所谓的“城市病”。城市病的产生实质是城镇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逆反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例如,交通拥堵问题,据统计中国2/3的城市出现高峰时段交通拥堵现象,而“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凸显的典型病症,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经济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为此,有必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和方式加以解决和治理,而提倡人与城镇统筹发展的人本城镇化模式将是治理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人的城镇化将围绕城镇人口市民化建设为核心,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空间科学布局,以有效治理城市病问题。

1.4粗放式发展导致城镇环境失调

在我国城镇建设中,不少城市依然延续传统的 “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的发展思路,严重影响了城镇的生态环境平衡。尽管各地城市先后加强了防治污染的环境综合治理,但这种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仍然使得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急剧下滑。其中面临最为严重的就是城市空气污染。据有关国际机构的全球10大空气污染城市,中国就有7个城市入榜,其中包括北京市在内,其PM10的浓度值严重超标,空气质量位列全国倒数。同时,水域污染也不容乐观。由此可见,我国城市环境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城镇经济发展和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转变城镇发展模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而人的城镇化将不断践行这一生态人文理念,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低碳道路。

2.我国城镇建设向人居的城镇化转型推进的重要举措

传统城镇化模式下产生的各种城镇发展问题,其归根结底在于城镇发展忽视了人的因素,而过分强调物的城镇化,导致城镇发展难有质的提升。为此,未来的城镇建设应努力回归人本导向,并积极寻求有效推进人的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具体如下:

2.1 转变发展理念,为人居的城镇化提供思想保障

城镇建设,理念先行。一个城镇的繁荣兴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城镇先进理念的科学引导。因此,要推行人的城镇化建设,首要的是要努力破除原有的城市发展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理念。首先要树立农村转移人口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思想。农民工不仅是城镇的建筑者,也是未来城镇的主人翁。因此,他们拥有和本地居民同等的市民权和发展权,同样受人尊重,他们与城镇其他居民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地位差别。

其次,要树立包容性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其最主要的是要推进社会福利的普惠性。即通过在户籍、住房、就业、教育等领域实行包容性的改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消除原有阶层人口的对立和矛盾,使城镇人口关系由相互排斥转变为相互包容。最后,要尊重人口城镇化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口发展与城镇建设之间的关系。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改变原有“以城带人”的城镇化思路,即过多地强调土地城镇化建设,而忽视人口城镇化发展。而未来的城镇化应当更加注重“以人促城”的价值理念。通过人的城镇化不断促进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合理建设以及环境合理保护。

2.2 改革户籍制度,为人居的城镇化提供主体

首先,放宽城镇户籍准入门槛。要逐步取消从个人收入、纳税额度、工作年限、社保年限等仅从城镇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而考虑的入户条件,降低农民工入户的成本。其次,剥离户籍身份与社会福利的捆绑关系。深化户籍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取消户籍身份与就业、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公共福利的依附关系,实现农村转移人口与本地居民在社会福利待遇方面的平等性和公平性。最后,实现城镇户籍准入与农民土地权利分离。取消城镇中存在的“土地换户籍”、“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等专门针对农民群体的不公正的户籍政策。允许农民带着农村所有的土地财产权益及其附着资产进入城镇落户变身市民,即所谓“带土进城”,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转移人口的土地障碍,促进人的城镇化的顺利推进。

2.3 统筹城乡发展,为人居的城镇化提供服务保障

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力度,特别是农业产品、原材料的发展,并加强与城镇的产销结合、产城融合密度,使农村成为城镇发展的产品原料供应基础,从而形成“以城带乡”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为农村人口转移城镇奠定了经济基础。其次,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在交通、住房、供水、供电等方面建设,并逐步实现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发展,为有效推进人口城镇化提供生活保障。最后,加快建立均衡的社会福利体系,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城镇公共优势资源逐步向农村覆盖,使城乡居民平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既能为城乡居民提供均衡、全面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促进了农民从生产生活方式到行为的全面城镇化,为人的城镇化提供了质量保证。

2.4 完善财政体制,为人居的城镇化提供物质保障

首先,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一方面,要在财力配置上,适当提高市县政府对共享税的分享比例,使财力向下倾斜,以调动基层政府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事权分配上,强化省市级以上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实现相关事权逐渐上移。从而真正实现各级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财事匹配,权责一致”。其次,调整城镇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城镇财政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就业培训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中的比例,强化政府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责任。最后,构建城镇财政多元融资机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私营企业等参与城镇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建立稳固的公私合作关系,以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3.结语

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向城镇,让全体人民都能真正享受到良好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和社会敢于突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走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即人居的城镇化。当然打破这一体制难题的关键还在于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因此,唯有改革城镇发展模式才有出路,只有在户籍制度、人口政策、公共服务、财税体制等方面强化改革,人居的城镇化才能有实质性的转变,才能创造现代化的新型城镇。

参考文献:

[1]许才山.中国城镇化的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刘嘉汉.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J].经济学家,2011(5).

[3]冯宙锋.3亿流动人口真正城镇化是户籍改革的难点和核心[N].南方都市报,2013.

[4]夏锋.提高城镇化质量关键在转型与改革[J].中国合作经济,2012(12).

[5]田园.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带土进城”模式分析[J].沈阳干部学刊,2013(3).

[6]乔治.我国城镇化的现实困境及出路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 (11).

上一篇:有机质含量试验数据处理程序 下一篇:“梦幻与现实的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