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乐器活动中“支架式”教学的效能

时间:2022-09-06 09:23:33

浅谈乐器活动中“支架式”教学的效能

摘 要:著名音乐家奥尔夫认为:节奏是音乐诸多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如果不能准确地打出各种节奏型,也就不能培养探索性使用乐器与创造性表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在幼儿能打出乐曲基本节奏的基础上,将培养幼儿创造性表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关键词:氛围;空间;变通

在乐器活动《瑶族舞曲》中,笔者以“支架式”教学理念为引领,对活动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与探索。

一、放――给予幼儿探索的机会

1.自主气息的弥漫――自由的氛围

教师需要给予幼儿独立探索的机会,这样才可能使幼儿在教师支架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经验,因此,在活动的基本部分中,教师要让幼儿先倾听乐曲,然后匹配基本节奏。

第一次听乐曲,尝试打出基本节奏。教师:这首乐曲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想动动自己的身体吗?鼓励幼儿用声式动作来表现节奏。

2.勇于探索的空间――独立的机会

基本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自由讨论乐器匹配方案。幼儿讨论乐曲中乐器的匹配,给予幼儿时间和空间。通过探讨和尝试,使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获得机会,勇于挑战。讨论的时候,有的幼儿认为在节奏变快的地方应该用沙锤,有的幼儿认为需要用铃鼓,最后在大家的尝试中,发现还是沙锤效果较好。

二、引――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表现经验

1.“温柔细语如春风”――言语引导

教师对幼儿的有效支架需要建立在评价的基础上,即通过评价来发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及了解其学习个性特征,从而找到恰当的支架方式。因此,教师的评价要重视过程性的言语鼓励或启发。如,在分组演奏乐器环节中,教师鼓励大胆尝试的组别,并且引导幼儿:“还可以用什么乐器来试一试呢?什么乐器表现慢的节奏更适合?”

2.“一切尽在不言中”――动作示意

教师的肢体动作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适当的肢体动作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可以有效指引幼儿的行为。如,在声部转换前,教师提前将自己的头部和目光转向下一个将要演奏的声部。又如,需要交换乐器演奏时,教师把手臂交叉,幼儿就理解是什么意思了。

三、变――变通的谱法使幼儿更积极

1.我是多面手――声势谱法

主要是让幼儿做一些声势动作,通过拍手、跺脚、拍腿、手腕花等动作进行节奏训练,使幼儿快速掌握音乐的整体结构,为协同一致地演奏好乐曲打下扎实的基础。便于幼儿对乐谱及演奏乐器的记忆和掌握,也便于幼儿掌握整首乐曲的结构特点和乐器的配置情况。在欣赏乐曲后,教师就鼓励幼儿用声式动作表现节奏。

2.学做小指挥――指挥法

指挥法是打击乐演奏整体教学法的一个核心。在实验过程的前阶段,一般是老师指挥的方法,后阶段开始逐步引导,培养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指挥练习。教师本身的动作必须到位、准确,洋溢着热情,以便培养幼儿良好的看指挥的演奏习惯。熟练后,教师鼓励幼儿来做指挥,让幼儿参与进来,极大地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表现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上一篇:论初中英语教学的准备工作 下一篇:班主任要创新工作思路,适应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