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新常态下教研研究

时间:2022-09-06 09:15:37

职业院校新常态下教研研究

摘要: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在教研组建设中存在地位淡化、功能弱化、活动形式化、内容单一化等现状,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校的长足发展。本文通过现状分析,就现代教研组功能的发挥以及教研团队常态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此唤醒人们重视教研组建设。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研组;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117-02收稿日期:2015-11-05

教研组是我国的基层教学研究组织,它的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本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总结教学中经验教训,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并促进本学科教学计划的贯彻落实。然而,在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的今天,教研组的生存现状堪忧,其作用与功能正日益淡化,值得探讨。

一、审视教研组活动现状

1地位淡化

调查显示,教研组的地位正日益下降,表现在领导不重视、领导不主动参加相关专业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不能纳入正常教学工管理中,教研组长地位不能确定等。总体而言,目前专业教研组的地位正呈现下降趋势。

2功能弱化

目前教研组的应有功能正逐渐弱化。教研组多是事务性的工作,如制订计划、填写表格、学期总结等,至于教学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开展甚少,没有起到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梳理、指导与校正的作用。

3活动形式化

每学期开始与结束教研组有计划、有总结。但是,很多学校在学期中间开展的这些活动基本是流于形式,甚至走过场。教师开课或其他教研安排都带有功利色彩,不是真正从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出发,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与功利性,其实际效果则大打折扣。

4内容单一化

如今的教研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一般为布置教学任务,安排教师轮流开课、听课、评课,碍于情面,评课时优点多,缺点少甚至没有缺点。教研活动无特色与风格,不能引起教师共鸣。活动“氛围”很好,但没有实际可以提升的内容。

二、现代教研组的类型及功能

1常态教研

新常态下的教研要稳中求进,进中求变。教研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落实教学常规,开展理论学习,进行交流合作,发挥整体优势,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较为常见的有听课说课评课活动、请专家来作讲座、经验交流(观点报告、读书活动)、专题研讨,落实常规研究、深化课例研究、案例研究、开拓资源建设、网络研究、竞赛评比、行动教育等(见表1)。

2动态教研

教研活动贯彻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教研活动不再局限于定时、定地的研讨,而是跨越时空限制,现场教研和网络教研相结合的对话交流,是固化和动态的交流相结合,形成互助沟通、合作交流、动态教研的专业发展空间。

通过论坛博客、微信平台、网络培训、资源仓库和网络课题,建立教学资源包中心。建设“电子教研平台”,设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总结”“学科教案”“优秀课件”“经验交流”“教学反思”“教与学检测”等素材包。通过网络观摩、学习,发表自身意见,汲取他人的见解。利用教学和教研课堂录像(视频),与同伴进行互动,研究教学案例、切搓教学技艺、交流教学经验、共享教学资源。提供网络化教研场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式网络教研。

3生态教研

教师的发展受某一群体中人、事、物等关系的影响。个体成长与周边的物质环境、文化氛围、邻里朋友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教研活动如何才能与所处的日常工作环境中的各个因素更好融合,以获得专业上的成长和发展?

组成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教师发展共同体”,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促进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生态教研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专业图景中各因素的关系。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教学文化”,在“合作、文化、社群、背景”下获取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类型内容

安排任务型安排工作任务,以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应付上级的检查,传达上级的任务。

信息交流型教师外出活动或培训等交流中,猎取有益信息进行分享,是信息的传输。

学习型 以学为着眼点,进行读书和思考、观摩和交流,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为学生、为教学、为自我而学习。

合作研讨型围绕某个主题或课题进行探讨,对某个教师设计的活动献计献策或提出不同的意见等。

三、“实、新、效”的教研常态化建设

1细化过程教研,求“实”

(1)结合内容,落实教研。职业学校的教研活动围绕教育、教学、实训工作展开。简单化的“安排任务型”和“信息交流型”活动,其功效是“听”;“学习型”教研活动学习与交流相结合,重在“学”;“合作研讨型”紧扣主题,进行分析、讨论,重在“研”,在“研”的过程中提升(见表2)。

(2)明确主题,事事求“实”。教研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校及上级部门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教研组自身发展的需要。可分为三方面,即常规的工作计划、学校新情况及教师面临的新问题,来自上级活动的指令或任务。围绕活动主题,发展教师个人、管理者和团队成员的积极因素,开展主题学习、研究和交流,确立共识,形成合力,事事求“实”。

2剖析研究学情,求“新”

(1)适应社会,紧贴专业。结合专业,突出研究学生。美国福勒的“教师成长四阶段说”也认为教师成长的最后阶段为“关注学生阶段”,“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知道学生易错之处”,明确提出“突出研究学生”。这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包括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特征、心理品质,了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思维上的一些普遍,建立学生学习“病历卡”。围绕市场建立专业,结合社会人才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充分利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融入现代的教学手段,先进的专业技能,渗透就业创业观念,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2)改革教研机制,不断创“新”。带着团队的智慧来,参与创生信息。更新教研方式,成就专业人生,创建“研究型团队”。主动考虑学生、学校和学科或专业的发展,了解团队成员的发展资源和新空间,将已经内化的新理念与教育行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系列化的研究课题和相关成果。观念上树立专业的教师管理观,制度上构建开放、多元的教研组织,内容上关注学生、教材、课程和技能,行为方式上实现合作与反思的有机统一。

3榜样引领团队,求“效”

(1)榜样示范,做引航人。教研组是学校一个最基层的机构组织。教研组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一座沟通的桥梁、一个学习的课堂。教研组长是个体教师发展的一个目标或方向,教研组长是管理上的“中间商”和业务上的榜样。教研组长是学科上的带头人、教育科研的引领人,是年轻教师的指导人。教研组长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过硬的专业素养、过硬的教学实绩。

(2)团队互助,整体升“效”。通过教研组活动,教师的业务水平、理论素养得到提高,反思与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团队凝聚力得到强化。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可以与他人分享成功经验,从他人的经验中借鉴一些对自身发展有价值的“知识”,促进教研组“合作文化”的形成。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办学理念、实施教学管理、推动教学改革、控制教学质量、生成教学绩效、培育教师成长的基层单位,是同专业教师提升业务素质的理想场所,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研组,教研

组建设得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校的发展。研究教研组建设现状,分析其中原因,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让教研组的地位与功能得到充分的显现与发挥,加强教师的教学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将教研组建成生态教研的场所、教育科研的基地、教学文化和学校文化传承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刘明华,王必闩教研组建设现状及功能思考上海教育科研,2008,(4):62―67.

张平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全球教育展望,2012,(5):10―11.

董捷从制度创新角度谈中等职业学校教研组建设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上一篇:宇宙不言,下自成蹊 下一篇: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