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序渐进模式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6 09:11:02

基于循序渐进模式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摘 要]通过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不相符。应该基于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现状,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分析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素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方案,以及实施方案的运行管理机制,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努力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13-02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快,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就业压力凸显。然而,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同时,劳动力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却招不到理想的毕业生。这种矛盾现象表明,通过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不相符。另外,由于某些专业的就业渠道比较窄,加上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较差以及用人单位就业岗位有限等原因,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顺利正常就业。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教育部于2010年5月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另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22条中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由此可见,无论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都将是国家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本文从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出发,尝试构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体系模型,从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努力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一、现状分析

在我国,创新创业型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发现,题名中包含“创业创新教育”或“创新创业能力”的文献,2000年到2005年间文献有37篇左右,2005年到2010年间文献有215篇左右,而2010年到2014年间文献有875篇左右。可以看出,从2010年开始,国内关于“创新创业”的研究论文迅速增长。但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还很少,更多的是集中在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等方面。[1] [2] [3] [4]

当前,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专家和学者积极开展各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很多高校创建了各级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创新实验区、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园等。而现有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多体现在对传统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的研究上,重点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注重通过实验教学或竞赛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5] [6] [7]

一方面,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对电子信息行业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在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中,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始终排在前列。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标准有偏差,加上每年数量庞大的毕业生人数,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在增加。我们认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内容上从简单理论到复杂理论,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创业意识培养到创业实习实训;形式上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搭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平台。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1.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实践实验课、工程实训系列课、职业规划系列课和创业操作系列课。这样的培养方案既加强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注重了工程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加强了职业规划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2.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立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讲座。初期,应通过成功创业案例来逐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一系列的创新创业课程讲座中,培养创新兴趣,提高创业激情,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创业的过程。

(二)构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试验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采取学分制管理

1.将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大赛)、人文教育、名家讲座、学生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职业基本技能培训等课外活动整合成“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案”,该方案应包含科研创新训练方案、创业训练方案、科技竞赛方案、人文素质提高方案和职业技能培训方案五方面的内容(五个子方案),每个子方案包含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由若干具体活动组成,详见下图。

(1)科研创新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学生自主申请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技术发明创作、创新性综合实验、学生开放实验、实习实训等活动。

(2)创业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创业教育(如企业家讲坛,参观企业等)和创业实践活动(如在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创立微商店,微公司等)。

(3)科技竞赛方案主要包括参加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和其他相关专业(技能)比赛。

(4)人文素养提高方案主要包括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各类人文竞赛活动、文体活动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5)职业技能培训方案主要包括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2.采取学分制管理的方式将上述五个计划方案的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学生毕业总学分的一部分。

(三)制定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方案的顺利实施

1.采取“顶层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通过项目立项,实行项目负责制,以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实施。该组织实施方案将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人才培养过程,每学期都开设有相应的活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相关项目及其修读时间。

2.专门成立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机构。学校、院系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负责人负责学校和院系层面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按工作分工和要求负责实施各项目的管理工作,院系具体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各项活动,包括校级、省部级、国家级的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自主组队,自主选择参加的项目,形成学校、院系、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训练机制和宽松环境。

3.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以保障该项目的顺利实施,达到训练的目的。

4.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保证专款专用。

三、结语

面对全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有能力的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合国家的就业政策。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培养高级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凯,许云峰,等.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2] 孙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黄山学院学报,2009(5).

[3] 康岚兰,徐国文.新形势下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7).

[4] 包理群,李祥林,李颖.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3).

[5] 缪鹏程.电子信息类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4).

[6] 张家明.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8).

[7] 古天龙,景新幸,郭庆,魏银霞.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基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区的思考[J].中国高教教育,2012(1).

上一篇:有种快乐叫“吃糠咽菜” 下一篇:地方本科高校开展教师自我评价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