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浅析

时间:2022-09-06 08:01:10

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浅析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孔子就是中国的一位伟大的文化大师。孔子的理论里包括了他的政治主张、经济主张、治世主张等等。其中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

关键词:义 利 义以生利

目前国内学者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研究较多,并且国内学者和部分国外学者把孔子的义利思想总结为“重义轻利”,这也得到国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笔者不这么认为,笔者承认孔子的整体思想比较重视道德或者“仁义”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作用,但是对于孔子的义利思想,笔者认为其核心是“义以生利”,是主张“义”与“利”并重的。虽然有人统计过,在《论语》中对“义”的论述有24处,对“利”的论述只有10处,笔者认为只是站在其所代表的阶级立场上,主张“仁义”治国,所以孔子对“义”的论述比较多,而对“利”的论述比较少。或者说孔子的整体思想理论比较重视“仁义”。但是在义利关系上,孔子的态度很明确,不仅重“义”,而且重“利”。孔子的“义以生利”思想大致如下:

一、承认个人私利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指出“富”与“贵”是人人所想要追求的东西,同理,贫贱也是人人想要摒弃和讨厌的东西.。《荀子?荣辱》中说“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恶害,是人之生而有也” 。从中可以看出:对荣誉、利益的追求是每个人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都会有的,人们对“食”、“暖”、“息”、“利”等的需要也是天生随之而来的,任何人都是一样的。虽然孔子也说过“放于利而行,多怨” ,认为人们对利的追求会造成人和人之间的怨恨和矛盾,造成社会的动乱,所以他主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也就是说尽量的不言利,就不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误会与矛盾了。孔子这里所讲的“放于利而行,多怨”37只是比较反对人们求“利”行为的放纵,反对毫无节制,不符合社会道义要求的、不顾一切的求“利”行为。可以看出孔子所阐述的“义”与“利”关系的统一性,他对合理的、符合社会道义要求的私利给予了肯定,不违背“公利”的私利,或者与日常道德规范相一致的私利,都是可取的。“义”与“利”是可以不相矛盾的。

二、“义以生利”

据《左转》中记载:“二年春,齐侯伐我北鄙……卫侯使孙良夫、石稷、宁相、向禽将侵齐……新筑人仲叔预习救孙恒子,恒子是以免。即,卫人赏之以邑。辞,请曲县、繁缨以朝,许之。仲尼闻之,日:‘惜也!不如多予之邑!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如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之……’” 。孔子指出名分是有关国家存亡的大节,存在着一系列的因果关系。其中一个就是“义以生利”。可以看出,孔子明确提出“义以生利”的观点。“义”能够产生“利”,也就是说统治者对自己子民的管理要用“义”,而这种“义”的行为其实对被统治者来讲就是一种“利”,被统治者所获得的“利”在社会各个成员中的合理分配可以安定民心,使人民拥护统治者,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最终实现国家与子民互利的结果。

三、以义取利

先秦诸家在承认利是人的本性之外,还主张“以义取利”,人们对利的追求要以义为准则和前提。《论语?里仁》中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贵”是指社会地位高,“贫”是指经济困穷,“贱”是指社会地位低,意思是说富贵是人人所喜悦的东西,但必须要用合乎道德的方法取得,要不然就不能享用。相应的,贫贱虽是人人所讨厌的东西,如果不是用合乎道德的方式来摆脱贫困与贫贱,那就不算是已经摆脱贫贱了,也就是说富贵如果不是通过“义”的行为取得,那是毫无价值的。除此之外,还要“不义而富且富,于我如浮云” ,就是说对于通过不义的行为所取得的富贵要无动于衷。另外,孔子还对自己的学生提出了“见利思义”的原则,就是说在追求利益前应该想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在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义以生利”是说利要从义中取得,“见利思义”是要用“义”来检验即将取得的“利”,以是否符合“义”的要求来决定取舍,两者意思是一致的。

四、“义”在“利”前

在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中,还包括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义”与“利”之间应当如何取舍。孔子主张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应当舍生取“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人” ,要把“义”放在“利”的前面。

由于孔子整体的伦理思想比较注重“仁义”对社会的规范作用,所以在其“义利”思想中,对社会“仁义”的注重也有所体现。孔子的“义利”思想整体来讲,既注重个人利益,又注重社会道义对“利”的引导作用,主张“以义取利”。

总之,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希望孔子的经济思想能对当下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杨朝明注说,荀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赵靖,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谈各种建筑结构的加固技术 下一篇:试论保温复合墙体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