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制造推动企业质量管理要求

时间:2022-08-02 04:32:18

新产品制造推动企业质量管理要求

摘 要:为进一步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保证新产品制造的顺利进行,本文依据新产品质量管理要求,分析了企业当前在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质量;现状;管理;基础;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U472.32 文献标识码:A

1 新产品制造对企业质量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1.1 新产品技术标准提高对企业质量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新产品与老产品相比,新产品因性能优越,结构更复杂,技术标准更先进,所用材质更难加工,这必然带来制造难度的增加,也要求企业标准相应升级,因此企业质量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也要不断更新,使之更加科学化、现代化。

1.2 用户对新产品的各项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用户对新产品的可操作性,可靠性和应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决定了企业必须以高标准的质量管理工作加以应对。

1.3 科技进步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确定,公司的发展正在从计划走向市场,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这也决定了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地提高和创新。

2 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2.1.1 员工没有树立“大质量”观念

全员参与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但是,因种种原因员工对质量的关注度远远达不到全员参与的地步,质量管理在许多情况下局限在产品质量管理上,没有延伸到公司全体员工的工作质量乃至整个产品的全价值链上,质量管理没有与运营成果相连接,员工中存在重生产、轻质量,重产品质量轻视工作质量,重本岗位质量不关心整个生产过程质量,大质量概念没有形成。

2.1.2 质量信息化建设缓慢

质量管理需要借助信息化平台,以保证企业信息有较高的流动速度,向更多的管理人员提供共享的机会,以此保证质量管理工作的高效率。然而,当前的信息化平台尚未搭建,很多信息不能实现高速流动和共享,企业缺乏基础数据的积累,导致很多现代化管理工具不能得到应用。

2.1.3 质量控制手段没有的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大质量”观念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树立起来,员工质量管理参与程度不高,许多科学的、现代化的质量管理手段如“6σ”、“精益”管理等只有小部分人掌握和了解,相当一大部分人还不明白这些管理方法如何应用,使这些管理手段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质量监控的手段还多停留在用人工监控的层面,许多现代化监控手段没有很好运用,与新产品生产对质量管理要求相距甚远。比如,焊接过程作为特殊过程还不能实现参数的自动监控,而是靠人员控制很容易造成问题产品进入下一工序。

2.2 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

2.2.1 员工尚未树立起“一次做好”的零缺陷理念

从产品一次提交合格率、废品损失等指标看,员工的质量观念还比较单薄,产品返工率高,有的甚至返工多次,员工自主管理的自觉性不足,“一次做好”的观念没有形成,按习惯、按经验操作而不是按标准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2.2.2 新老员工的技能水平还停留在老产品生产的水平上

随着新产品生产任务的加大,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应用于生产,新产品的加工方式仍延续着老产品的加工模式,手工操作较多,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产品的一致性差。同时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更新培训没有跟上,员工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水平没有随着新产品制造的发展而得到有效提高。

2.2.3 工艺文件可操作性不足

由于现场加工经验不足,部分技术人员编制的工艺规程往往脱离了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差,工装设计有时不能满足新产品对质量的要求,从而制约产品质量的提高。有些工艺文件不细化,技术要求规定不具体,缺乏精益思想,无防错设计,无防护设计,不能实现标准化作业。

3 强化企业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夯实管理基础,构建适应新产品生产要求的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

根据新产品生产要求,企业要充分发挥基层生产单位的质量职能,完善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对产品全过程的流程重新梳理。建立指标驱动的考评体系,开展产品自主保障活动、开展班组达标活动,实现质量管理全员参与,不断促进员工贯彻落实质量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自觉性。

3.2 推进企业质量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对产品的“爱、恋、依”。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重在培养全员的共同价值观,只有牢固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员工才能在工作中积极动脑筋解决问题,用心去加工每件产品,像呵护孩子般呵护产品。

通过“精益”理论培训,培养员工“精益思想”的形成。质量不是免费的,任何质量问题都将付出代价。因此,员工平时要有无废品损失或将质量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思想,通过自己的工作,做好每个环节,保证质量要求,不出废品或不合格品,不断改进产品加工方法,使之做到最好。

企业质量文化是连接员工和企业精神纽带,员工认同企业质量文化就会自觉维护企业形象,建立主人翁责任感,自觉形成对产品的“爱、恋、依”。

3.3 推进企业质量信息化建设,提高质量管理现代化水平

质量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现代化质量管理手段的基础。实现信息化可以为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的依据,为质量管理者更好的分析问题提供帮助。根据目前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质量信息建设可以分阶段进行。首先,建立产品质量档案和员工质量档案,以保证产品的追溯性。其次,开发关键过程质量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及产品最终检验过程质量数据的自动统计与分析,为产品加工过程的监控提供可靠的全面的信息。再次,实现质量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建立产品质量信息库,不断提高质量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4 以预防为主,提高过程监控能力

做好事前预防,防微杜渐。质量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经过分析都能找到很多因素,如果将这些因素在事前进行了控制或消除,质量问题就不会发生了。首先,现场使用的工艺文件必须严格执行评审制度,增加防错设计,并利用FMEA即风险管理工具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其次,对工人进行岗前培训。使工人了解产品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掌握执行工艺规程的重点,熟悉工装使用以及应遵守的质量法规等。让他们了解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了解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再次,通过应用SPC等统计技术,使关键质量特性的有效控制达到100%,质量水平稳定在4.5σ以上。

3.5 依托技术进步,提升技术保障能力

产品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新产品的制造要求不同于老产品,企业应推广应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工艺规程优化、细化工作,提高生产课题成果的转化应用,增加防错措施,增强工艺规程对产品加工、测量、包装、周转、运输、存储等全过程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曹全义.从人品质量看产品质量[J].煤炭经济管理新论,2007.

上一篇:关于城市测绘信息系统的探讨 下一篇:汽车变速器疑难故障及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