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的台湾

时间:2022-09-06 07:51:00

几百年来,在西方列强眼里,台湾一直是一个宝藏。当初荷兰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过了38年“台湾瘾”,在郑成功的驱逐下,离开时还恋恋不舍。明郑时期,有郑氏集团的允准,英国等西方国家有机会在台湾做了十来年生意。到了清朝管辖后,西方国家再想一睹宝岛的真面目,就难了。

台湾,开门吧,这是西方列强在19世纪的愿望。而且他们知道,最有效的手段,是武力。

第一个对台湾提出要求的,还是如日中天的英国。

1841年9月底,已经在厦门、虎门各处得手的英军终于向台湾伸手,一艘运输舰向鸡笼(今基隆)港发起进攻,把守港口的守军奋起反击,结果是英舰中炮逃窜,触礁沉没。这一仗英军死32人,被俘超过百人,是清朝对英作战的首次胜利。

10月,英军又派舰船到达鸡笼,声言主要目的是索还被俘的英国大兵,每名愿意用银洋百元交换。两国正在交战,台湾军民不可能单方面收下这笔“赎身费”。结果英舰再度发炮,遭到更猛烈的还击,英军撤走。

11月,英国派出多艘兵船,打算到台湾相机行事。已经指挥两场胜仗的台湾兵备道姚莹和总兵达洪阿制定了战术,宗旨是“不与海上争锋”,“以计诱其搁浅,设伏歼擒”,一艘英舰在这种安排下真搁浅了。据记载,这场胜利中的战利品包括英军从其他战场上缴获的清军兵器,又被台湾军民反抢了回来。俘虏里还有为英军效力的汉奸。

整个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屡战屡败,沿海各地丧师失地,唯独台湾连战连捷,没让英国人占到便宜。除了英军派往台湾的不是主力外,还在于岛上军民团结一心,地方官指挥得当。这样的经验也没办法避免清军在整个战争中失败,清政府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缔约过程中,英方硬说在台湾被杀的兵丁是商人,是“妄杀冒功”,要求将台湾的地方官治罪。打了败仗的清政府无奈,只得把立下战功的姚莹、达洪阿革职,差点儿在台湾激起兵变。

姚莹、达洪阿在战争期间将大多数英军俘虏处决,是英国人嫉恨和不愿放过他们的原因。这两人后来又被朝廷重新启用,表明皇帝并不昏聩,只是无奈。

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清朝后,通过《南京条约》强迫中国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通商口岸,不包括台湾。但英国人不垂涎不惦记是不可能的:台湾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战略地位绝佳,还有两种谁都眼馋的物产,一是樟脑,二是煤炭。如果舰船在海上航行时,能在台湾中途加煤,那可是个绝妙的主意。英国的涉华官员一直认为五个港口中的福州不大理想,亏损多,想另在台湾开港。清朝的态度是“断不可行”,台湾兵备道徐宗乾还订下了“全台绅民公约”,明确提出“不设通商口岸”“不准夷人登岸”等。

一时不能开港,但英国人还是有特权。他们在19世纪40年代后期考察了台湾北部的煤炭,优良的煤质让他们惊叹。1850年,英国驻华公使兼香港总督文翰想花钱购买台湾鸡笼山的煤矿,遭到中方拒绝。

年轻的美国也对台湾兴趣浓郁,好几位美国商人、军人都向政府建议:吧,用钱买用枪炮打下来都行。从1856年到1857年,美国驻华代办彼得・巴驾为台湾忙个不停,几次致函美国国务卿,强调应抓住时机。巴驾还将美国驻香港舰队司令邀请到澳门,一起筹划如何打宝岛的主意。

英、美觊觎台湾,要得逞还得靠又一次武力。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吃了大亏的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在台湾增辟新的通商口岸。落实这规定数美国最积极,从1859年就催着开口通商。清廷觉得拖也拖不过去,另外,走私贸易已经进行了两三年,不开放反而收不到税,更吃亏,于是就在淡水准备停当,只待美国派个驻台领事来。不料美国自家内乱,爆发南北战争,领事派不出来,开港的事情只得暂搁。

美国派不出领事,英国却不放手,1860年,英国领事到达台湾,又过了两年,淡水正式开关。本来《天津条约》中规定:台湾开放的口岸是台南、淡水两处,但列强并不满足。结果法国人口吐莲花,说港口可以分为“正口”和“子口”,在南部,台南为正口,打狗(高雄)是台南的子口;北部,淡水为正口,鸡笼为淡水的子口……一通鬼扯,让台湾开放了台南、高雄、淡水、鸡笼四个口岸。

宝岛终于重新向西方开门。从此,樟脑、煤炭等台湾商品源源不断地出口,鸦片、纺织品和日用杂货涌入岛内。

(摘自《一本书读懂台湾史》九州出版社 图/黄煜博)

上一篇:解开农民工“进城不落户”之结 下一篇:人类那些微反应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