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继承角度探讨日本建筑师作品及思想

时间:2022-09-06 05:44:20

从文化继承角度探讨日本建筑师作品及思想

摘要:在当今复杂都市文化的背景下,活跃于建筑舞台的日本建筑师以一种包容的姿态尝试着自己的建筑观察和实践,创造出了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建筑风格,这也正是当代中国建筑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日本,文化,手法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多元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建筑界发展的方向,也是当代日本建筑发展的主题。在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他们没有盲目的追随,没有高调的吹捧,在对建筑艺术的本土化改造中,建筑师们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因素,积淀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传统。

一、日本建筑师作品及思想解析

1.模糊性――纸与玻璃

在日本现代建筑的众多特点中,有一些被界定为“模糊性”。由内而外的看日本传统建筑,首先注意到的是纸与玻璃,二者都只能隐约看到景物,而给予人以想象的空间。

联想到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Dior专卖店(图1),多采用白色,轻盈剔透,似乎是在模拟纸张。而新生代建筑师中村拓志设计的日本广岛光学玻璃房Optical Glass House(图2)则更好的利用了这种“模糊性”:基地临近一条繁忙的马路和主要路口,噪音不断,中村拓志以大面积的光学玻璃砖墙为业主设计一个“缓冲区”,让隔音透光的同时,使玻璃房的内与外,寂静与喧闹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居住者从自己安静的家中看着外部繁忙嘈杂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图1图2图3

2.安藤忠雄:光――日本独特的感性美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建筑大师之一,其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意蕴和现代气息,并充分体现了东方文化独特的环境心理和精神内涵。

安藤忠雄醉心于混凝土材料的应用和光空间的塑造。他认为与西洋建筑光空间的表现相比较,日本建筑的光空间更趋柔淡,具有独特的感性之美。在他的建筑中,光影所代表的是从自然中概括出来的抽象的自然,在建筑中表现为“时间的量度”。安藤忠雄在创作中引入光影,运用光影的变化来量度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建筑空间的感受也在不断变化。

安藤运用光影最经典的例子当数光的教堂(图3)。1989竣工的大阪茨木的“光之教堂”为安藤教堂设计中之经典。其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的独立式扩建。空间以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创造出绝对黑暗空间,阳光从讲坛后面的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渗透进来,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架”――抽象、洗练和诚实的空间纯粹性,达成对神性的完全臣服,令世人倾倒、顶礼膜拜,将日本传统的禅宗建筑的韵味予以现代性重构。

3.桢文彦――“奥”的理论

所谓日本的“奥”文化,讲求的是一种空间和心理的层次结构。桢文彦将具有“奥”文化的日本土壤渗透应用于建筑创作中。他的贯彻建筑和环境顺应的理念,透过其雅致兼具趣味的作品来表达其包容性的精神的“风之丘火葬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风之丘火葬场建成于1997年2月,座落在日本的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其在形体上采取了一种谦逊而平和的姿态,尽量使自己融合于环境中,又以葬礼室倾斜的体量和休息室花园的斜隔板悄悄地和小坡度的地形作呼应。建筑从形体上就毫不掩饰它的主题:静。生与死的纠缠在这里被淡化到最小,死亡似乎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

“静”这种境界,还反映在他所营造出来的空间上。入口处被特别处理,穿过黑色木条做成的小格子推拉门后,进入一个门道,“进门”的过程被拉长,预示了空间的过渡。葬礼厅是一个内向的空间,只有少量的光线散漫地进入。两片墙被架空离地,通过缝隙可以看见墙外平静的水面。室外的景致和光线通过水面反射进来,增加了葬礼室内气氛的迷离,产生一种超然的感觉;休息厅是“静”的,大面积的透明玻璃窗引进了室外广阔而优美的景致,使家属从悲痛的心情中得到缓解和平伏。室内大量使用温暖的木材,光线漫射于室内。墙面也引进了柔和的弧线;火葬厅是“静”的,一种生命极致处寂灭超脱的寂静。主要材料是清水混凝土,一种最素净的材料。所有的火葬室都围绕着一个开放的水庭布置。达到“于有声处见无声”的效果。表达了一种寂灭、虚空、超脱的内涵。

二、结语

在文化传统继承的问题上,从日本当代建筑的实践可以看出,无论是“模糊”空间的研究、“自然光”空间的探求还是“奥”空间的挖掘,日本建筑师对传统的继承体现更多的是软传统,即建筑对传统形式的依赖越来越少,其中大都已不再留有传统符号的痕迹,而是更进一步涉及到日本文化、哲学及日本人的精神因素,是从更高的知识层次上来理解日本传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研究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目的在于借鉴,希望能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邹晓霞,徐峰. 1980年代崛起的“泡沫一代”――“50代”日本建筑师素描 [J].建筑师.2008,04.

[2]任延敏,张祥智.从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看继承与创新[J].山西建筑.2007, 07:35―37

[3]林丽群,罗彬.探索中国现代建筑之路[J].兼职设计管理.2009,10:46―48.

上一篇:刍议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下一篇:铁路大型站场既有线接触网改造施工的特点与对...